許多企業在進行創新時都會找出競爭對手的薄弱之處,然后出其不意,給其重擊,并且迅速鞏固戰果,利用競爭者薄弱部分大力發展自己的產業,直至把原本的薄弱發展成市場,這就是戰略。
在施樂公司占據復印機市場統治地位的時期,IBM、柯達等公司也曾采用過與其相同或相似的戰略與施樂公司爭奪市場,但都未能取得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未能發現或創造一個的戰略地位,而是希望通過“克隆”施樂的戰略來爭奪施樂的市場份額。
佳能公司則采用了不同的戰略,選擇了中小型企業和個人用戶作為目標市場,強調不同于施樂的質量和價格利益,通過不斷地滲透復印機市場,終發展成為全球銷量較大的市場者。許多企業的成功經驗表明,在不存在技術革新的情況下,任何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取勝只有打破行規,進行戰略創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些優秀企業家,學習、運用西方企業的戰略管理科學和藝術,為本企業制定了正確的發展戰略,創造了一批名優產品和名優企業。青島海爾集團之所以能夠沖出國門,走向世界,根源于張瑞敏為海爾制定的“品牌戰略”和“三個1/3戰略”。美國蘭德公司的專家指出的,“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決策不慎造成的”。由此可見,企業的戰略管理和戰略創新,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
譚小芳老師認為戰略創新的核心問題是重新確定企業的經營目標。企業確定的經營目標會決定企業如何確定自己的顧客、競爭對手、競爭實力,也會決定企業對關鍵性成功因素的看法,并終決定企業的競爭策略,成功的戰略創新者會采用與所有競爭對手不同的競爭策略和經營目標。
當企業選擇市場目標時,以顧客的需要為主要發展方向。決策者仔細分析內外部存在問題,判斷自己即將開拓的市場能否帶來利益,能否滿足消費需求,只有這樣,企業才能長久發展,不被淘汰。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