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去北京植物園鍛煉、休閑,喜歡通過臥佛寺西邊的竹園到櫻桃溝。有一次路過竹園偶然發現,成片的竹林邊上的竹子都喜歡往外長。后來再去竹園,發現工作人員用粗壯的繩索試圖拉回這些“歪身浪子”,但其中的一些竹子拼命往外就是不肯回頭。以后常去,還是這樣,見得多了,難免好奇,這是為什么?難道還是竹子要追逐陽光?
可能不是竹子要追逐陽光,因為竹林北面的竹子也在往北長,而且有些種類的竹子是喜陰的。反復觀察、琢磨,猜測應該是竹子希望要一些“空間”?帶著這個猜測向工作人員請教,他們的回答非常簡潔:“他們要地兒呢!”瞧瞧,邊上的竹子還真是在要“空間”。
這個理兒放在職場上,就是給員工一些空間。給員工一些空間,增強他們的自主性,是調動他們積極性、產生成就感的重要方面。
給一點空間,給員工有足夠的物理空間是基本的條件。在此基礎上,還要求管理者不要天天盯著員工,直接告訴他們應該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時間干,干到什么程度。除了直接指揮,還要時刻追蹤檢查。這種情況只適用于下屬不想干、不會干的情況。而一般的員工中有多少是既不想干也不會干?
給一點空間,要求管理者對員工的工作進行分類,在員工工作過程可以觀察,過程決定結果的條件下,例如流水線上,從事服務的員工,如果員工沒有主動性,可以直接監督工作過程。但是,如果員工的工作過程不可觀察,過程決定結果,例如,員工和客戶談判,員工做創意類的工作等,就不要直接監督員工的工作過程,而只考核結果即可。因為管理者要直接監督,要么不可實施,要么實施起來成本太高。這種情況下,更要給員工一些空間。
給一點空間,要求管理者能夠讓員工在確定工作的目標時有一定的自主權。一般說來,人們常常只會對自己設定的目標負責。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有所作為,總是精心選擇他們自己的目標而很少主動地接受他人(包括上司)為其選定的目標,并且為自己所選定的目標承擔相應的責任。成功的話,他們會要求應得的榮譽;失敗的話,也勇于承擔失敗的責任。因此,他們都喜歡研究問題并且解決問題,而不是依靠運氣或其他人來取得成果,但選擇目標時會回避過高難度的目標。
為什么是這樣?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每個人的較高需要是尊重和自我實現,都希望被尊重,都希望有成就感,都有主觀能動性,都希望自己做主,保護自己的自由感,都希望自己有相當程度的選擇權和決定權,有權自主確定目標。尊重需要的存在,使人們更加關心被信任,而這一切都是別人認為他們有能力、能勝任、得到尊重的不錯表現和有利證明。當他們獲得這一切,贏得了別人的尊重時,隨之也就樹立起強烈的自信心、使命感、價值感。這是一種內在激勵,它導致了人們對于學習(工作)內容本身的樂趣,會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但就工人而言,化的分工固然可以提率,但它卻使員工在工作中只了解其中一個部分,并且只擁有部分技能,從而使員工失去對整體業績的可見性,工人看不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只是一個螺絲釘,不能自主決定干什么,怎么干,甚至創意類的工作也要被監督,慢慢失去了積極性、主動性和成就感。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
——改變觀念。管理者應該改變以往的觀念,以為員工只能被動接受安排,他們只是車子,需要管理者。要明確,員工才是工作內容的主人、才是實現工作任務的具體完成者。管理者與員工的關系,不是司機與車子的關系,而是老司機與新司機的關系。
——具備能力、自信。管理者轉變了觀念,還要有讓員工的工作多樣化和自主性的能力,需要有不能失去對整個過程控制的自信。
——豐富工作內容。對員工而言,要任務的重要性,即這項工作對員工生活或其他人工作的有重要的實際影響。工作的自主性,即讓員工在安排工作內容、確定工作程序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這樣,增加員工的責任感,使員工體會到自己對結果承擔的責任。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使工作豐內容富需要注意:增加員工的技能多樣性,即促使員工掌握更多的技能。任務的完整性,即在一項工作中員工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和可辨識的任務。只有這樣,自主性才有基礎,也才有推廣的意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