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 9:31:13 作者:浮云 來源:1
在薛振林眼里,“溜達卡”就像是自己的孩子
10元錢看最新的電影,還免費看專場,不用窩在家里看盜版碟片。這不是“天方夜譚”,在圓通影劇院,薛振林和他的“溜達A卡”讓一切實現得如此輕松。優惠活動,這種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薛振林卻從中看到了商機,做出一番令人艷羨的事業。
優惠傳單激發創業點子
勁爆的音樂、冰爽的啤酒、可口的美食——二○○五年圣誕節,薛振林組織策劃的狂歡活動很成功,他坐在場邊的角落里,享受著別人瘋狂時所帶來的成就感,靜靜地總結這次活動的得與失,考慮著下一步人生計劃……
每個人都可能會接到路邊發來的傳單,這些傳單在為商品做廣告的同時,總會多 多少少地給持本傳單消費的顧客一些適當的優惠,就在所有人都對這種現象習以為常時,薛振林卻從中看到了商機:一張傳單的信息量就那么少,卻需要一張紙的成本,如果把它們整合在一起,豈不是用最少的成本提供了最大的信息量。而且一張宣傳單的商品信息只是針對某一類特殊群體,如果把多種商品的優惠信息整合在一起,就會讓更多的消費人群感興趣了嘛。薛振林立刻打算做一次大膽嘗試。
他找到做網站時認識的朋友贊助,找到印刷廠印制了5000份宣傳單,找來大學期間認識的學弟學妹為這些贊助商發放宣傳單,找來朋友一起到處張貼海報,他所做的所有這些只是為了一場免費過圣誕的活動——他在宣傳單上明確標示:“持本宣傳單來長壽閣(現園西路千發屋位置)參加圣誕活動的朋友,不收取任何費用。”活動當天有約三百人來參加,既有在昆各大高校的學生、老師,也有公司的白領、小資,還有各個贊助商的代表。活動很成功,無論是活動的參與者還是商家都豎起了大拇指,覺得“如果經常有這類活動就好了”,薛振林很欣慰,但他為此活動卻忙碌地做了一個星期的“義工”,他當然不能一直做義工,他有了自己的創業新點子,而這次活動為他積累了商家和顧客的人脈。“擁有一張卡,逛街的時候在這些商家消費,溜達著就享受到優惠。”源于逛街時的隨想,他的“溜達卡”創意有了雛形。
“溜達卡”初次發行失敗
有了這次活動的成功經歷,薛振林對這張印有很多商家優惠信息的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紙質產品不容易保存,一沾到水,或是不小心撕壞了就徹底沒有了。再加上這些印有優惠信息的宣傳單都是在街上隨機發放的,有些人隨手就丟掉,也造成了很大浪費,為什么不把這些宣傳單精簡一些,只標示每個商家的優惠活動,并把這些優惠印在有償使用的卡片上呢?這種卡片本身簡便、容易攜帶,有償使用,在避免浪費的同時也達到了創收的效果。”想到不如做到,二○○六年二月十四日,薛振林正式將他的“溜達卡”推向了市場。
“當時的想法太簡單了,自己盤算著一張卡賣30塊錢,一年賣1萬張,就有30萬了,所以一下子就做了1萬張卡片,可是一年下來一千張都沒賣出去。” 薛振林說。他還清楚地記得第一天在云南大學銷售他的“溜達卡”,來咨詢的人不少,而真正購買的人卻屈指可數,有些不屑的人還冷嘲熱諷:“一張宣傳卡片要 30元,瘋掉了吧。”這一天,他只賣出去二十張,除去給云大的二百多元場地費和請的三四個幫著一起賣的大學生的錢,自己所剩無幾。“想過放棄嗎?”面對記者的提問,薛振林很堅毅:“沒有。做為一個男人,做出了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決定,無論在這條路上有什么艱難險阻,我都會一直走下去。”每天在烈日下,或者在風雨中,一個小小的身軀都在昆明的大街小巷兜售著自己的“溜達卡”。每月幾百元的收入連自己的房租都付不起,就這樣堅持到了六月,身心俱疲的他實在是無法將“溜達卡”繼續賣下去,只能將它停滯下來,“要不是當初和商家簽訂合作合同時有七千多元的收入,估計自己又要到處借錢了。”薛振林說。
此時的薛振林又回想了剛剛創業時的窘境。二○○五年,畢業于云南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薛振林瞧準了城市信息平臺這塊蛋糕,和一個同樣有著夢想的同學一起創業,他們用一千多元建了個網站,用于發布商業促銷、各大活動以及電影院票務征訂情況等等信息。在那個網絡并不十分普及的時代,很多商家對這種網絡信息平臺還持否定態度,因此合作商家難找,合作伙伴也因為看不到希望,而選擇了離去。生性倔強的薛振林挺過來了。
卷土重來 來勢兇猛
薛振林打算在二○○七年再次一搏,這一搏就讓二○○七年卷土重來的“溜達卡”來勢兇猛。
吸取了二○○六年的教訓,薛振林在二○○七年推出新版“溜達卡”時,更多地考慮到了大眾消費的需求,合作企業的檔次有所提高,發卡的價錢也由原來的30元降到了20元,而圓通影劇院的加入對于“溜達卡”更是錦上添花。
每當遭遇挫折時,薛振林很喜歡通過看電影緩解內心的壓力,平時經常到圓通影劇院看電影。他發現偌大的電影院里,觀眾的數量并不是很多。薛振林抓住了這里面暗藏的商機——“我能不能跟圓通影劇院合作,讓擁有‘溜達卡’的人以較低的價格進電影院觀看,然后按一定比例和圓通影劇院分利潤呢?”恰好,圓通影劇院的相關負責人也正有此意。在和圓通影劇院簽訂協議后不久,新版“溜達卡”就上市了,銷量還不錯,而讓薛振林感到高興的是,和圓通影劇院達成的“專場電影”的協議,由最初的兩周一場,到一周一場,再到后來的一周三場,在能容納將近一千人的大廳里,專場電影的觀眾幾乎場場爆滿。二○○六年,“溜達卡”的銷量也達到了驚人的一萬五千張。
在2008-二○一○年的兩年時間里,薛振林只發行了一款卡,價格還是20元,但發行量卻降到了七千張,對此,薛振林早有準備。“二○○七年底,為了達到一定的發卡量,有些‘溜達卡’以5元甚至更低的價格賣了出去,當時爭強好勝,廣告的投入很大,再加上只是追求發卡數量,其實那一年基本沒有賺到錢。”而2008-二○一○年,薛振林學會了用更好的服務來贏得大家認可,在他的字典里,“賣卡”兩字也被“發展會員”所取代,“賣卡賣的是一種有價商品,而發展會員做的是一種無價的服務和人脈。”就這樣,在沒有廣告投入的情況下,僅靠會員口耳相傳,薛振林的“溜達”會員發展得也很迅猛。
今年元月,薛振林和他的團隊再次推出新版“溜達卡”,截至五月底,“溜達”發展的新會員已有七千人左右,而服務內容也增加到了駕校、團購等多個領域,用薛振林的話來講:“現在不是追求賺錢的時候,只需把自己的服務做好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但是,薛振林的月收入還是由幾百元變成了一萬元。現在無論是對新會員還是幾年前的老會員,薛振林和他的團隊都會仔細整理好每個會員的相關資料,定期組織專場的免費電影——小事情里往往藏著大智慧。
還是要做城市信息平臺
據薛振林介紹,早在團購網流行以前,他就想過要將“溜達卡”做成動態優惠(在固定的時間,在某商家購買商品享受高額優惠,除此特殊時間之外,沒有高優惠)。但是在市場的調研中,一直沒有下定決心啟動這個方案。對于此事,薛振林是這樣解釋的:“我是一個求穩的人,輕易不會做什么大的變動,一旦我啟動一個項目之后,就會一直做下去,無論遇到什么困難。”
薛振林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城市信息平臺的夢想,現在,在做好“溜達卡”的同時,他正一步步籌劃著將本地的信息資訊做得更加出色。
對于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薛振林也給了大家他這幾年創業的經驗之談:“不要說大話,不要失信于人,許諾別人的事情盡力去做,不要急于求成,自己選擇的路,就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走。”
不要說大話,不要失信于人,許諾別人的事情盡力去做,不要急于求成,自己選擇的路,就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