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2 15:31:20 作者:網風 來源:1
國慶黃金周歷來是家電廠商的兵家必爭之地,每到這個時候家電廠商、賣場,近年又加入了網上電子商務平臺,紛紛推出各種五花八門的促銷政策,讓消費者眼花繚亂。雖然距離國慶黃金周還有十天的時間,但家電市場的促銷大戰已經悄然拉開序幕,各項大型促銷優惠活動已經提前開始。
本周,記者走訪線上線下家電賣場發現,和往年類似,購買家電產品送贈品,得現金優惠券、抵用券等促銷廣告詞在賣場里隨處可見,尤其是“預存20送1000”、“預存50抵100元再送800元”等,更是以巨大的價差再一次吸引了消費者的眼球。但家住海珠區的鐘先生有疑問,年年都會被類似的宣傳吸引,節日里前往家電賣場購物后發現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有著數”,這些“滿減送”、“預存送”到底“抵不抵”。
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賣場這類優惠促銷往往都有著極其復雜的條款,消費者琢磨清楚需要花不少時間,實際購買中還得東拼西湊,甚至被迫付出更多的金錢,并沒有表面那樣“抵”。
門檻高且標準不一
記者在G電器某賣場看到的相關促銷信息顯示,“w”,條款中寫到即日起至9月23日在店里預存定金即可享受100元現金券以及100元、200元、500元購物券各一張。
看起來似乎相當合算,但記者隨即發現,這三種一共價值800元的100元、200元和500元面值購物券,并不能同時使用,而是分別有著不同的使用門檻,例如滿1000元可使用100元券,滿2000元可使用200元券,滿5000元可使用500元券。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購買4000多元家電,按照規定消費不達滿5000送500的標準,只能使用100和200元的現金券,消費者為了湊個“剛剛好”,就難免要付出一些“添頭”。
事實上,賣場里的實際規則還要更加復雜。記者詢問了幾家不同的品牌專柜,發現具體消費金額的標準又各不相同。記者在該店服務總臺了解到的信息是,賣場滿1000元用100元購物券,但在電腦產品區的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產品類型不同,電腦類產品必須達到3000元才能使用100元券,手機產品區則是消費1500元返100元。
除了在消費金額標準上各執一詞,參加活動的品牌也讓消費者有些摸不著頭腦。工作人員稱有部分品牌不參加活動,而頗受歡迎的品牌如諾基亞等就被排除在優惠活動之外。
優惠拆分實難全享
相比較G電器賣場的宣傳海報上更多“滿減送”的促銷活動,國慶前S電器的促銷廣告內容則多以“預存送禮金券”為主。記者在天河一家賣場看到“預存20元得1000元”的促銷海報,巨大的價格差距的確很容易讓消費者眼前一亮。
但仔細一看優惠的條款,可謂是“山路十八彎”。這1000元的優惠實際上被拆分成三個部分,100元的全場通券、700元的購物禮金券和200元的電壓力鍋。記者詢問后得知,通用券購單件滿500元的商品才可以抵100元,禮金券則是在購買彩電、空調、冰箱、廚衛、小家電商品時達到一定消費金額才可以使用,滿1000元用100元,滿2000元用200元,最高400元封頂。并且通用券與禮金券不可同時使用,即使是作為贈品的電壓力鍋,也要在購物滿800元的情況下才能兌現。
按照賣場的優惠規定,宣傳中優惠的1000元一筆消費最多只能得到其中的40%。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4000元以上的商品最多可省下400元,若不將贈品電壓力鍋算入其中,實際上最多也就只有9折的優惠,這與平日消費時的折扣相差并不大。
網店促銷多“送”代金券
不僅是實體家電賣場,臨近國慶黃金周,各大家電、數碼電子商務平臺也紛紛打出了各類促銷廣告。最常見到的就是類似“滿100送50”,從字面上看最高相當于5折的優惠,難免會讓消費者心動。然而“送”的背后可不簡單,不僅可能沒有真正的優惠,還被卷入了再度消費的漩渦之中。
記者在一家網上電器商城里發現,所謂的“滿減送”并不是立刻減免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而是以現金優惠券或者抵用券等形式刺激消費者再度消費。其中,萬道電子商城在國慶前期推出了“你買我給錢”的活動,即消費者全場消費滿1000元,可以獲贈50元抵用券等。而這些抵用券不可立即使用,需要下次消費達到一定金額時才能抵用。
同時,這類優惠券的使用期限也往往較短,京東商城推出的“金秋裸價再返劵”規定購買指定商品如電子稱、微波爐等,贈券60-800元不等,這些券需要在15日內激活,并在規定期限內才可使用。而庫巴等網站的優惠券使用期限只有10天左右。對于家用電器類的大件消費,短期重復購買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消費者為了使用代金券,就不得不再去商場投資一筆。
消費者: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剛剛完成換房的顧先生,就打算趁國慶促銷期去為正在裝修的房子添置家電產品,近期正在研究各種促銷信息,顧先生發現促銷海報上的數字都是令人“怦然心動”,往往有夸大宣傳的嫌疑,“商家討巧,將具體的細則表達得相當含糊,僅在角落處標一行不起眼的小字‘具體使用細則詳見店內’,既搪塞了消費者,又撇清了海報夸大宣傳的責任”。
家住番禺的田女士也認為,做生意從來“買的沒有賣的精”,商家肯定不會做虧本生意的,“按照商家的邏輯,消費者不會有真正的著數”。田女士表示各種促銷信息繞昏頭,寧可商家直接給具體商品標上折頭,感覺還稍微實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