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1 16:18:41 作者:搜創編輯 來源:0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勞動力研究專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今年1月訪華期間應邀做客《商界》雜志,探討外需急劇萎縮、內需增長乏力的大環境下,中國企業界如何破解勞動力難題。
用工荒是個偽命題
中國沿海地區加工制造業的崛起,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得益于“人口紅利”.但如今,這項“紅利”仿佛離他們越來越遠,開始惠及內地,尤其是西部地區了。于是,這些沿海的企業開始抱怨,因為那些內遷的企業,他們很難找到廉價的工人。
“招工難”似乎不是中國應該遇到的問題。這里每年會新增2000萬左右的就業人口,其中大約1400萬是來自農村,這其中又有絕大部分是非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理應對應的是低成本。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類似的困惑也曾在英國同樣發生過。但城市的生活成本高到使原本希望遷入的農村勞動力很難離開他們的土地。原先英國的很多社會福利不能隨地域轉移,這給大城市吸引低廉勞動力制造了障礙。后來,這些規章取消了,社會保障全國化了。此外,地方政府還在城市提供了大量保障房,等這些勞動力能夠自食其力時再讓他們出去租房子。兩方面同時并舉,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除此之外,政府還應該承擔起教育的責任。人們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才能在城里面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果教育背景不足,農村人就會缺乏進入城市工作的能力。
政府做到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據說中國的一些地方政府強行把低端的、低附加值的產業強行趕到別的地方,以期引進高端產業、高素質人才,結果事與愿違。的確,從長時間看,勞動力總是從低端行業、增長率比較低的行業向高端行業、增長率比較快的行業去轉移。但是從短期內,也會出現一些逆向流轉,生產力不太高的公司反倒能更好地吸引勞動力。因為勞動生產率高的公司薪資更高,提供的崗位就更少,而相反的公司有更多職位空缺可以吸引更多勞動力。
政府不應該根據一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勞動力來給予企業不同的待遇。政府靠自身解決不了就業問題,除非是那些直接由政府承擔工資的就業機會,但是這個數量很小。擴大就業,關鍵還是要依靠企業,尤其是私營企業。
工資上漲趨勢難以逆轉
其實,“失業”與“招工難”同時并存是正常現象。勞動力跟工作崗位永遠達不到最優分配,總有一部分人沒有就業,而另外一些崗位沒有人。對于經濟發展比較快的國家,這個問題尤其明顯。
經濟高增長反而會出現就業市場的動蕩。
就業和失業的產生,生產力變化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從歷史上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項新技術的普及必然會吸引大量的勞動力從相關經濟行業轉移到這個行業來。但對于相關行業來說,勞動力就會出現流失。漸漸地,這個效應就會蔓延到其他與新技術關聯不密切的行業。所以說,社會生產率提高的時候,反倒是在就業人口流失最嚴重的時候。
不要把我的意思曲解為放任勞動力跟工作崗位的不對接。這正是我的研究領域。猶如經濟增長是一部發動機,上述問題就是零部件之間的摩擦。當這個摩擦的阻力很小時,并不阻礙發動機的運行,甚至會磨平這個摩擦。但是一旦阻力很大,就會影響機器的運行,甚至破壞整部機器,讓它停下來。
減少摩擦的辦法就是讓“失業人口”和“崗位”流動起來?!熬蜆I公平”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說一些人群長期壟斷著某些崗位,或者有些人占有比其他人優先的就業機會,就會導致很多由于“產業升級”暫時失業的人群成為長期失業的人群,加大我前面所說的摩擦。這不是通過對高收入者進行征稅就能化解的。
薪資也是潤滑上述摩擦的良方。如果薪資定得非常低,工人就會更傾向于領失業保險。提高工資即便只是起到安慰的作用,對于吸引低端勞動力也是有必要的。
企業應該認識到,勞動力成本上漲是個必然的趨勢。
隨著制造行業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尤其在最近幾年技術型公司的增長很快,技術不斷發展傾向于使用更多的技術性人才,這方面的需求推動工資上漲尤為突出。實際上,即便原材料成本不增長,或是不考慮通貨膨脹的因素,工資依然會上漲。經濟學術語“鮑爾默成本病”解釋的就是這一現象。中等收入國家最容易患上這種“成本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到了九十年代,勞動力已經非常昂貴,以至于它的世界地位都有所喪失。其實每個經濟體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不免走到這一步。對于中國來說,既然阻止不了這個趨勢,就應該讓這個過程盡量漫長些。一方面要給勞動力在周邊范圍內的流轉制造條件,另一方面也需要重新審視產業升級的速度和方式。
服務業是下一個機遇
中國有龐大的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必然帶來這樣的疑問:大量的第一產業勞動力何處消化?
西方國家的城市化是一個自發和漸進的過程:農業機械化使農村出現了大量富裕勞動力,這部分人進入到城市,引發了內需的增加,而正好制造業又需要從農業獲得勞動力。農業機械化間接提升了工業生產力,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中國此前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過去的幾十年,中國出現了很多富人,他們趕上了工業發展的浪潮。在早期的制造業發展中,這些企業的就業比例很高,吸引了大量來自農村的富裕勞動力。很低的成本促進了出口,這一度是推動中國經濟的關鍵。
正如我此前提及的,工業的迅速升級已經很難吸引低工資的勞動力了。出路在何方?
好在收入上漲讓人們有能力享受更多的服務,而技術進步對于這個領域--尤其是服務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并不大。服務業需要從農業和工業獲得勞動力,以跟上人們的消費水平和需求。
從規律上看,工業發展起來之后,下一步就是服務業的發展。服務密集型行業能夠吸納非熟練勞動力遷移--無論他們是來自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同時依然能短時期內保持偏低的工資支出。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更需要有質量的服務業,所以那些曾經借助工業發展浪潮富裕起來的私營企業主,如果發現自己的工廠招不到足夠的廉價工人,不妨嘗試轉型為服務業。
但是,這并非是終極的解決方案,服務成本上升一定會步工業成本上升的后塵。最典型的是醫療及其相關領域的支出會在接下來迅猛增長。就業的結構性變化下一步會怎樣,這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和歐美同行要共同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