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8 13:28:18 作者:網風 來源:1
陳光標最近又成了新聞焦點,先是無車日演了部“動作片”,砸了“大奔”;接著又過了把當紅歌星的癮,在貴州畢節開了自己的個人演唱會。陳光標不僅活躍在慈善界、政壇,更有向影視娛樂圈進軍的趨勢,他想成為“海陸空”的三棲明星嗎?陳光標自己的名片上印著“中國大好人”,而普通民眾看他的慈善事業,像是成龍電影《一個好人》中的故事情節一樣撲塑迷離。如果說政治明星作秀是為了選票,明星作秀是為了獲得關注,那么身份為企業家的陳光標,如此營銷為哪般?陳光標又是如何在“秀”慈善?
榮譽與頭銜
關于名片,陳光標的名片很講究,或許他的名片可以解釋他的行為。除了一張頭像照片之外,名片的正反兩面印滿了“中國首善、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CCTV經濟年度人物大獎、中國最具號召力慈善家、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等頭銜。另外他還是全國71個市、縣榮譽市民,36個市、縣高級經濟顧問,51所中小學名譽校長。
關于榮譽證書,陳光標說:他有2500多本榮譽證書,3000多條錦旗,1萬多條哈達,就是說有1萬多個藏民給他送了哈達。陳光標高調稱,他應該是世界上獲得榮譽證書最多的一個人。把這些榮譽證書壘起來,有兩層樓房那么高。這些都是作為一名企業家或商人很難獲得的,而與這些頭銜和證書相比,他更看重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他的高度評價。比如舟曲的救援,甘肅省委書記對他的高度評價,比如溫家寶總理在汶川大地震時夸他是位“有感情有靈魂的商人”。
如何“秀”慈善?
有人建議說陳光標應該去做演員。作為商人的陳光標,為了維護慈善明星的形像,他卻用社會明星的標準要求自己,生活極其克制,不抽煙、很少喝酒,不賭博,也從不出入夜總會歌舞廳,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總結一天的得失。即便是在捐錢時他也非常謹慎,每次都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一是接收方必須到場,媒體到場,政府官員到場,做個見證,然后把捐贈的支票、電腦、車輛、錢以及其他物資現場拿走,“因為慈善要讓需要幫助的人看得見、摸得著。”他說。
陳光標這個名字,真正開始為人們所知,始于2008年那場舉國震動和倍受矚目的“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發生的兩個多小時后,陳光標就帶著120名操作手和挖土機、推土機、吊車等60臺大型機械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災區,打通了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線,并在災區第一線堅持救援達1個多月。就是這次救援讓媒體和全國人民認識了陳光標,也是這次救援災區的行動,讓他不僅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稱贊,而且一“戰”成名。
有時候,你不得不贊賞陳光標的“秀”慈善的方式,很有創造力和想像力。比如2010年1月22日,陳光標等二十多位企業家赴新藏云貴川等地捐款。在發放捐款之前,陳光標用人民幣堆砌起一面墻:他將每10萬元捆為一塊“錢磚”,排列成墻,一共330塊“磚”,墻高1.68米,長3.8米。陳光標站在這面價值人民幣3300萬元的“錢墻”后面,面帶微笑,雙臂平行展開,并留影存照。無論如何,老百姓在新聞中看到這張圖時,都是會有些震撼的。
陳光標總是能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用恰當的新聞來吸引大家的眼球。盡管“砸奔馳”的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讓許多人認為是炒作,是作秀。但我們不得不佩服陳光標的創意。為了倡導低碳生活,陳光標給全家改了名字,“我叫陳低碳,我老婆叫張綠色,我兩個兒子分別叫陳環保和陳環境。低碳、環保、綠色、環境都在我們家。”此外,臺灣行秀中國功夫,自行車特技宣傳環保,另類慈善層出不窮。
慈善背后的機會
“危機”二字,拆開了解釋就是危險后面的機會。陳光標顯然深韻此道,也許有人懷疑他做做慈善的動機,但他的確是比大部分的企業家都表現的積極。一般哪里有災難,哪里就有陳光標的身影。汶川發生地震后“陳光標”在百度搜索中的條目由之前的600多條,猛增到了10萬。而在舉國救災熱潮中,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地震巨大的破壞力,對于拆遷行業而言,這意味著天大的拆遷機會。在隨后的一次媒體采訪中,抑或無意,陳光標透露:地震后,他賺了接近2個億,很快,似乎感覺到不妥,他又補充道:“幾乎都捐出去了,大約占80%吧。”
《南京日報》一位記者就在地震重災區德陽市漢旺鎮看到,陳光標等人在廢墟上掛出了“要拆遷、找江蘇黃埔”的標語。作為商人,可以理解,他也要生存。出手凌厲的捐贈讓陳光標社會地位節節高升,他也因此獲得了江蘇省第十屆政協常委、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57個市與縣高級經濟顧問等職務。一篇報道寫道:“陳光標得到了市長的親自接見,市長拍了拍他的肩膀:‘光標啊,南京城內的拆遷工作才剛剛拉開序幕,把這項任務交給你,全南京人都信得過。’他由此承擔了南京市內80%以上的拆遷工作量……”另一位熟識陳光標的拆遷行業人士稱,陳光標從事慈善是名利雙收,一筆漂亮的捐款可以拉近與地方政府領導的關系,基于陳光標在人脈和慈善的鋪墊,獲得地方政府項目就容易多了。一些大工程,陳光標也動用了普通競爭者無法企及的政府關系,這也導致其他競爭者紛紛鎩羽而歸。
“我的生意現在應接不暇,跟我長年做慈善有很大關系。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譽。我做慈善本來是想回報社會,而社會又給予我良性的回饋。”陳光標說。他或多或少想借慈善之名介入各地市政工程,而地方政府也希望借陳光標之名和其手中企業家資源為當地招商引資,此前,陳光標曾帶多位企業家赴遼寧、寧夏等地考察投資環境,獲地方領導感激。“即便公司遇到困境陳光標仍不忘記慈善,這對他而言也是種維護政商關系的投資,虧損是暫時的,關系到位了,財源自會滾滾而來。
陳光標的黃埔公司接過的引人注目的業務有迎國慶60周年長安街拓寬改造拆除工程、商務部老辦公大樓拆遷、奧運會結束建筑物輔助拆除工程、央視過火樓金屬幕墻拆卸等官方拆遷工程。一位拆遷企業負責人透露,陳光標的慈善之名為他的公司帶來了不少生意機會。基于中國“首善”的名號,很多地方政府都會給陳光標一個面子讓其入圍,而如北京的這幾個工程,政治意義很重要,選擇都有一套自己的標準,而陳光標的慈善名氣是決定性因素之一。2009年11月,在武漢接受媒體采訪時,陳光標脫口而出一句話是:“差不多60%是因為做慈善結交的生意”。
陳光標的營銷傳播理念
陳光標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無形資產,陳光標做慈善的同時,也順便通過慈善“提高自身知名度”的營銷目的。陳光標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能傳播給十個人,等于做十件好事。如果能傳播給一萬個人,等于做一萬件好事。曾有媒體問陳光標,你的名字值多少錢時,他說香港一家公司準備和他上市合作,并對陳光標本人進行了評估,認為這三個字的價值超過2億元。這就像所世界五百強的商標一樣,品牌都屬于無形資產。而且隨著新聞曝光度增加,支持他的人越來越多,陳光標的品牌會越來越值錢。
陳光標的品牌能給他帶來什么現實好處?比如,興建區區一個偏遠鄉鎮的農貿市場,工程小的可憐,陳光標卻能請來許多鼎鼎有名的人物。資料顯示,2006年10月29日,陳光標捐建的天崗湖鄉農貿市場落成,同時,“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與新農村建設論壇”也在此召開,“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江蘇省副省長仇和、省慈善總會會長俞興德、省政協副主席黃因慧……參加了論壇。”陳光標還請來了中央電視臺的著名主持人王小丫。
陳光標在大學里雖然學的專業是醫學,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可以令公眾與傳媒興奮的穴位在哪兒。有時候,越是有爭議,越是吸引媒體關注。有媒體甚至贊不絕口的說:其實社會有時候是需要炒作的,炒作有時候比常規宣傳好得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9·22中國城市無車日,如果我們僅僅是按部就班宣傳,說說城市無車日出行要減少乘車,要提倡步行,說一連串口號,分析好幾條意義,年年都是這樣宣傳,關心的人會很少,大家肯定事后就忘了。陳光標這樣一砸,損失了一輛奔馳,收獲了大家對9·22中國城市無車日的記憶。這樣的炒作我認為多多益善。一輛還有三年就報廢的奔馳充其量值十多萬塊錢。陳光標公司現在收獲的回報,幾百家媒體競相轉載這條消息,其廣告效益何止千萬倍!而且這樣的隱形廣告社會效益比硬廣告不知好多少倍!
陳光標慈善之所以廣受爭議,一方面他高調、張揚,以最特別的方式刺激著人們的眼球。另一方面他又喜歡榮譽,大方邀賞。一方面,他一路捐贈、慷慨解囊,另一方面,他又有做了慈善不說出來,晚上就睡不著覺的“榮譽”感。正是因為中國慈善事業在制度方面的缺陷,比如善款流向不明,信息披露不足,社會各界對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基本共識還沒有形成的情況下。人們對慈善的標準與要求一降再降,只要是真心做慈善,即使要“作秀”也可以接受。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個時代需要他這樣的人。當然,他也需一個這樣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