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1 15:55:20 作者:搜創編輯 來源:0
臨近2011年春節,在華風波不斷的全球第二大零售企業法國家樂福又一次陷入漩渦。由于在中國部分城市的超市存在多種價格欺詐行為,家樂福受到價格主管部門的嚴厲處罰。
進入中國十六年來,家樂福門店數量和營業收入連年攀升的同時,其與利益相關方的摩擦持續不斷:供應商斷貨抗爭,內部員工受賄被查,員工工資多年未漲,就連家樂福價值觀中最為關愛的消費者,也成為其蒙蔽的對象。
盡管備受爭議,但家樂福依然在中國不斷開店,門店內仍然人來人往,這樣的繁榮能持續多久?再強大的企業也不能永遠逆規律而行,如果不能消除在華長期存在的分權之憂和模式之患,不能及時回歸商業的本質,家樂福的輝煌或許只是浮云。
分權之憂
家樂福又一次接到中國政府開出的罰單。
國家發改委日前查實,家樂福在長春、上海、昆明等城市的部分超市存在虛構原價、低價招徠顧客高價結算、不履行價格承諾、誤導性價格標示等多種價格欺詐行為。近期,國家發改委已責成相關地方價格主管部門對其依法予以嚴肅處理,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5倍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或無法計算違法所得的,最高處以50萬元的罰款。
家樂福價格欺詐行為的一個典型案例是,長春市家樂福新民店銷售“七匹狼男士全棉橫條時尚內衣套”,價簽標示原價每套169元、促銷價每套50.70元,經查實原價應為每套119元。上海市家樂福聯洋店、哈爾濱市家樂福大直街店、沈陽市沃爾瑪中街店、南寧市沃爾瑪朝陽路分店也存在類似“虛構原價”的做法。
家樂福對此發表聲明稱,“相關問題是由于我公司價簽系統不完善而造成的,我們正著手進行升級改造”.
16年前剛剛進入中國時,家樂福曾因違規開店受到原國家經貿委的整改處罰。2004年前,中國國內零售業尚未完全對外開放,家樂福通過“假合資”、借道地方政府繞開牌照審批等“擦邊球”手法,在中國大舉擴張,成為在華外資零售商中開店數量最多的企業。
2002年,原國家經貿委責令違規擴張的家樂福將在華27家超市的35%股權轉讓給中方企業,以符合《外商投資試點管理辦法》的規定。
無論是初入中國時的曲線擴張,還是領跑市場后的價格花樣,家樂福在經營中的靈活、務實和大膽都已顯露無遺,甚至可以漠視國家法規和商業規則。在家樂福內部,靈活性高、適應性強被認為是一件開疆拓土的利器,而不是可能引發風險的“地雷”.
家樂福中國區原總裁施榮樂曾表示,家樂福很重要的一個優點就是適應能力強,在不同的法律環境下,家樂福會有不同的應變方法。
在業內人士看來,家樂福的善于應變,源于其針對中國國情采取的分權管理體制。
在中國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家樂福一直采用了“單店作戰”的模式,每家門店的采購、運營、人事、財務相對獨立,店長具有很大的自主權,能夠快速應對市場變化。其弊端是門店權力過于集中,總部難以完全掌控,門店管理人員存在著較高的道德風險,采購、招商、工程等環節容易滋生腐敗。
與家樂福相反,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采用了中央集權的體制,其特點是大部分權力集中在總部,門店管理層的主要任務是落實公司的各項規章制度,個人決策的空間較為有限。
2007年年中,家樂福北京CCU(城市采購中心)的1名生鮮采購人員和北京7家門店肉課的課長,因涉嫌收受供應商的賄賂被警方拘留。這一案件的詳情和處理結果盡管沒有對外披露,但很多人士認為,家樂福內部可能存在的灰色交易與分權體制下門店的權力高度集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