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3 14:27:19 作者:sc001 來源:1
昨日下午,兩路口一家旅館,經心理咨詢師開導,母子倆相抱痛哭。
昨日,冉杰希走到母親身邊,遞上水和紙巾。
3年10次來渝
河北母親勸子進國企 追蹤
為勸說兒子回老家國企就業,57歲的河北母親3年10次來重慶尋子,27歲的兒子也因此身陷痛苦。昨日,本報16版報道了《母親哭著鬧著勸兒進國企,最后都白搭》后,不僅在網絡上引發了年輕人是否應該選擇體制內就業的熱烈討論,更引起了包括央視1套、央視12套、湖南衛視等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
昨日,央視1套、央視12套和湖南衛視、遼寧衛視、南方衛視等眾多電視媒體紛紛致電本報966966熱線,希望和本報聯手,共同關注此事。
此外,本報關于《母親哭著鬧著勸兒進國企,最后都白搭》的報道,更得到了新浪、搜狐、網易等大型互聯網站的爭先轉載。記者注意到,截至昨日下午5點,搜狐有20296名網友參與此事的討論,網易上有45552人。百度和新浪分別在社會新聞排行榜和社會民生版面轉載了此則新聞。
昨日清晨,兩路口開拓旅館,急促的腳步聲不時從樓道間傳入608號房,劉喜梅如常早起,她復印了50多張“尋人啟事”,打算到重慶最熱鬧的地方去張貼,但劉喜梅遲疑了許久,因為她得反復考慮清楚一個問題,“這樣做,會不會逼得他(兒子)不敢來見我了?”
最終,劉喜梅放棄了。
晨報牽線,兒子答應見母親
昨日中午,冉杰希(化名)如約出現在渝中區兩路口。一見面,他就微笑著對重慶晨報記者說:“對不起,麻煩你們了,對不起。”
這名27歲的青年,身高1.80米,戴著眼鏡,說話不緊不慢,顯得平靜而溫和。看上去,家庭矛盾,沒有帶給他明顯的情緒影響。重慶晨報邀請的職業指導師,后來也當面表揚冉杰希,稱他有超過年齡的成熟。
在兩路口開拓旅館608房間,母子重逢。這次見面,母子倆都在努力,打開彼此心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問題的解決。生活在繼續,要解開母子倆心結,亦非一時之功。
昨天,兩路口一旅館母子重逢,他們小心地交談,盡力避開爭執話題。
兒子答應見面
母親情緒失控
整個上午,劉喜梅都待在608號房里,手里緊拽著手機,希望盼到兒子的消息。
中午12點,記者在與冉杰希反復溝通后,他終于答應前來旅館與母親見面。但前提是,希望母親能夠克制情緒,不打、不鬧,彼此冷靜的溝通。“他答應了?謝天謝地他終于答應了……”得知這一消息后,劉喜梅喜極而泣,但聽說兒子見面的前提,她情緒再度失控,“他聽我話進國企工作,我會鬧?”
但平靜之后,劉喜梅不再發火。中午,旅館里的住客們紛紛外出吃飯,劉喜梅拒絕出門,“我怕我這一走,兒子來了怎么辦?”與兒子的相見,劉喜梅顯得很緊張,整個中午,她沒有吃飯,就怕錯過與兒子的見面,盡管約定見面的時間是在下午兩點。
聽見母親大哭
兒子不敢靠近
下午1點40分,劉喜梅情緒再度失控,她一把關上房門,把自己裹進被子里嚎啕大哭,重復著一句話,“我拼了老命10次來重慶要帶他回去,我圖啥?”
此時,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林浩、重慶仙童教育服務公司的心理專家李潔趕到開拓旅館。面對處于失控狀態的劉喜梅,兩位專家表示,必須先穩定她的情緒,否則母子倆的這次見面,勢必又會不歡而散。
10多分鐘過去了,按照約定的時間,冉杰希趕到了兩路口。他說,與母親見面,如今已需要足夠的勇氣,“我早就到了,但不敢上來。真的,無休無止地鬧了三年,我真怕我媽了。”在公交車站逗留了一會兒后,冉杰希還是決定要面對母親。
旅館里,得知608號房河北母親的兒子要來了,幾個服務員一直注視著電梯口,“您好,我就是劉喜梅的兒子……”戴著無框眼鏡,毛衣搭配牛仔褲,當這個身高1.80米的帥氣小伙出現在門口時,很多住客向他投去了目光,冉杰希本能地回避著這些眼光,希望盡快離開。
但朝608號房沒走出幾步,冉杰希突然停了下來。樓道間,傳出劉喜梅的痛哭聲,這令他不敢靠近,“我等一會兒再去。”
沒有一點驚訝的任何表情,冉杰希轉身離開,“以前也是這樣,這個時候我只要進去,接下來就是打、就是罵……無休止的爭吵。”
穩定母親情緒
專家為兒支招
見到這樣的情景,兩名專家決定分頭與母子二人交談,希望雙方都能在穩定的情緒中見面。
608號房內,情緒難以平復的母親,接受著心理專家李潔的疏導;10多米外,兒子冉杰希與林浩有了一次長達40分鐘的交談。
“你抽煙嗎?”劉喜梅的哭聲不斷傳出,林浩拿出煙,打算替冉杰希緩解情緒。“不用,謝謝,我不抽。”冉杰希擺手,顯得很冷靜。
“小伙子,恨你的母親嗎?”
“不恨,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這三年我受夠了……不能說沒有埋怨。”
林浩努力主導談話導向,不時打斷冉杰希說話。但是,冉杰希不失禮貌,同時又顯得很有主見,“你說得很對,我也是這么想的,但是……”
隨后,在記者面前講述往事,他又顯得有條有理,禮貌得體。三年的“母子之戰”冉杰希講述得出奇平靜,包括因為母親的原因,他與家人反目,被迫辭職、搬家,這令林浩感嘆,“小伙子,你是85年的,但內心很強大,這些經歷不是每個同齡人都能接受。”
“我習慣了,習慣了就好了。” 雙眼無神地盯著地面,冉杰希無奈地苦笑。
“你既然這么勇敢,為什么就沒勇氣去面對這個事?去說服母親,接納你的選擇?”面對林浩的再三追問,冉杰希沉默了,“溝通過很多次,但都沒用,到最后總是吵、總是鬧……久了我也不想溝通了。”
選擇逃避,這是冉杰希現在面對母親的唯一方式。
“你想過沒有?換一種方式,或許你能與母親溝通。”對于接下來的見面,林浩向冉杰希提出建議,“無論是否贊同母親的觀點,先穩定母親的情緒,道歉、認錯。”
兒子遞上紙巾
打破僵持局面
冉杰希接受了林浩的建議,沉默著在外等候,他希望母親情緒平復后能與自己見面。
下午3點20分,608號房間里不再傳出哭鬧聲,劉喜梅平靜地坐在床邊,雙眼迷茫地盯著地板,20多米長的走廊靜了下來。“走吧!”冉杰希起身,深吸一口氣后決定走進608號房。房門敞開著,聽見腳步聲,劉喜梅知道兒子來了,她直了直腰,但沒有抬頭,坐到母親身旁時,冉杰希也輕輕地起身想往后退。
7平方米的格子間里,誰都沒有主動說話,也不看對方一眼。母子倆的這次見面,盡管不像過去那樣的爭吵、埋怨,卻都選擇了沉默。
“媽,我錯了,別生氣了成嗎……”一分鐘后,冉杰希鼓起勇氣打破了沉默,這句話卻讓劉喜梅再度抽泣起來。在過去的兩年里,因為無休止的爭吵,冉杰希沒再主動叫過一聲“媽媽”,這令劉喜梅一直難以接受。
雙手緊緊地拽住被單,劉喜梅也努力控制著情緒,轉身看著兒子時,已滿臉是淚。“你為啥要這樣?你為啥要這樣?”劉喜梅抬起雙手,很快又無力地放下。
“小伙子,給你媽媽倒杯水去。”見母親再度有了情緒,林浩連忙給冉杰希遞眼色。幾秒鐘后,端著一杯水,冉杰希遞到了劉喜梅面前,“媽,你喝水,喝口水了再說。”這一次,不再有人提醒,冉杰希順手扯過紙巾,一起送到劉喜梅手上。
母子倆的僵持,就此打破。
避開爭執話題
母子謹慎相處
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進國企”三個字,母子倆小心翼翼地避諱著,誰都不再提及。在心理專家李潔的引導下,關于冉杰希兒時的記憶被不斷提起,冉杰希和母親的臉上,開始有了笑容,緊張的氛圍在一點點被打破。
“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是怎么擁抱的你嗎?”見冉杰希點頭,李潔試著走近母親劉喜梅,“給兒子一個擁抱吧,抱抱他,看看還是原來那個兒子嗎?”劉喜梅沒說話,沉默著抬起右手,又本能地縮了回去。但很快,她再度嘗試著慢慢將手搭在兒子肩上,抱住兒子的一瞬間,母子倆失聲痛哭。
回憶起兒子大學畢業前,沒有因為就業一事引發爭執的日子,劉喜梅說,一家人和睦相處,那是她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但這三年,因為這事,全家人日子都不好過。”
“劉阿姨,換個角度想想,你兒子多獨立,這是好福氣啊,還吵什么呢?”見心理專家夸兒子,劉喜梅抹了把眼淚也笑了。看著兒子,劉喜梅說:“從小我就最疼他(冉杰希),三個孩子里他最貼心,只是現在……”話到嘴邊,她連忙忍了回去,不愉快的事,母子倆小心翼翼地避諱著。
整個下午的交談,劉喜梅一直拉住兒子的手,舍不得放開。
專家支招>
1.母親嘗試著放手,相信兒子有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
2.母親試著改變觀念。愛孩子,一定要從了解孩子做起,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學會尊重孩子。
3.兒子也應該認識到,敞開心扉,與母親溝通的重要性,理解母親的善意初衷。
4.雙方減少爭執,學會彼此理解,每次爭執前,盡量說服自己冷靜下來。
5.在雙方的矛盾中,家庭其他成員的態度往往決定事態的發展。
6.當矛盾不可調和時,請第三方介入,有必要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再度陷入極端。
本版文/重慶晨報首席記者 王珊 實習生 劉冰鑫
本版圖/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