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6 9:08:11 作者:sc001 來源:1
近日,以3C產品起家的京東商城正式上線電子書刊業務,并同步推出針對PC、智能手機閱讀客戶端軟件。據悉,京東商城首期將同2000家供應商合作、上線8萬種正版電子書,預計到年底將上線30萬種電子書。
相關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3年,全球電子閱讀器市場將保持124%的年復合增長率,并將在2013年底突破25億美元規模。另據諾達咨詢發布的《數字內容產業及商業模式評估與設計報告2011》顯示,預計到2012年電子書與數字期刊規模將達到77.5億元。2010年圣誕期間,亞馬遜網站電子書銷量首次超過傳統紙質書籍,更是讓業界驚呼電子書產業化經營已經來臨,但在筆者看來,以目前的行業現狀,國內電子書產業化的道路仍舊任重道遠。
應該說電子書并不是新鮮事物,十多年來伴隨互聯網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出版物的數字化一直都在不溫不火的進行中,但是在近兩三年時間,由于兩個驅動力,直接促使國內電子書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第一個驅動力來自于亞馬遜Kindle所引爆的電子書閱讀終端的流行,在國內以漢王、盛大、文房、翰林、紐曼、易博士、愛國者、OPPO、華為、聯想等為代表,紛紛布局電子書閱讀器市場,“終端+內容”模式直接驅動了電子書產業的發展;第二個驅動力則來自于傳統電商企業的產業擴張與布局,2011年12月12日,當當網“數字書刊”(電子書平臺)開始公測,首批上線的圖書多達50000冊,如今京東商城也推出了電子書刊業務,有效促進了傳統電子書產業的商業化進程。
電子書的市場化與產業化,根源于用戶閱讀習慣的遷徙:一方面中國互聯網網民已經超過5億,80后、90后數字一代在線閱讀的習慣已經逐漸養成;另一方面,伴隨智能手機、PAD、電子書閱讀終端的普及與流行,傳統紙質閱讀正在被各式各樣的破碎化電子終端閱讀模式所瓦解。但按照常規思維,傳統書刊內容的數字化應該由出版社來推動,但為何傳統出版社在內容數字化方面的力度和動力一貫缺乏呢?
核心在于目前國內電子書產業的利益分配模式還不健全,出版業常常處于“無利可圖”的狀態,目前電子書“白菜價”還無法給傳統出版社信心。例如國際上電子書約定俗成的底價是原定價的6折,在這60%中,運營商拿25%~30%,作者拿25%左右,出版方大約拿到15%。在美國電子書的定價是紙質書的70%~95%,國內缺只有25%。這直接導致眾多出版社對電子書產業持觀望態度,即使參與,也不會完全開放。因為完全電子化,傳統出版社不但可能在收益上得不到保證,而且會沖擊傳統紙質書的銷售。
除此之外,國內數字化內容的網絡版權保護力度仍舊不夠,可以說購買電子書終端閱讀器的絕大多數用戶,是沖著盜版內容去的,用戶還沒有養成付費購買電子書的習慣,這也導致正版的電子書得不到合理的市場競爭保護。對當當網、京東商城等電商企業而言,如果不能夠解決傳統海量內容數字化授權,不能夠構建有效的產業分賬模式,給予傳統出版社信心,就無法實現產業化經營,也就無法滿足用戶的差異化長尾閱讀需求。如果上述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國內電子書可持續的產業化道路仍舊不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