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1 15:21:32 作者:搜創編輯 來源:0
華為是如何破解全球化瓶頸?
華為神秘的性格已經為其帶來了諸多麻煩。在頻繁遭遇海外挫折之后,華為如何破解全球化瓶頸?
目前,華為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僅次于愛立信。它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于全球100多個國家,服務于全球運營商50強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它是中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它的崛起將給其他尋求海外擴張的中國企業起到模范作用。
數字化時代的營銷:如何贏得客戶
但是,在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之時,包括通訊、新能源等領域內的中國優勢產業的出海戰略卻頻頻受阻、四處碰壁,華為也不例外。
中國企業如何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產業環境?華為怎么辦?
預則立
華為只是一個標志。在中國民企以自己實力進軍世界市場的時候,舊格局的利益既得者們遭遇挑戰,當公平競爭難以獲勝時,他們便鼓動政府等非市場力量進行干涉。
當面對這種新對手時,中國企業除了在對方的標準下積極應對外,很少有改變結局的力量。這是一種不對等的較量,也是中國企業海外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在這種局面下一方面要靠企業本身艱苦卓絕的努力,不斷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利用可能的手段維護我國企業的利益。
某專修產業經濟學的專家建議,我國政府應該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完善貿易政策,做好研究,要有對應的手段和預案,特別是在細分的領域里,要研究哪些領域何時會遇到何種問題。不僅要有應急的預案,更要鼓勵行業協會發揮作用,要有意識地支持企業在樹立海外品牌和形象上進行投入。另外還應該在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情況下,利用國內的市場來制衡國外政府對中國企業進駐其市場的阻礙。
該專家認為,對于一些已經發生或者還未發生的國際貿易,應建立貿易摩擦、貿易糾紛的應對預案,防患于未然。政府作為決策的執行者,更是要對企業形象的培育大力支持,繼續支持自主創新,鼓勵企業爭取從低成本優勢轉型到創新優勢、技術優勢。
通信業資深專家、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常務理事長鄧壽鵬表示,中國應該利用日益強大的國際影響力,與被兼并企業所在的地區或者國家進行一些外交上的溝通,闡明我們和該國家該地區的合作是共贏的,而不是爭奪利益。
鄧壽鵬說:“中國企業重組海外企業,大量的就業、高質量的管理還是留在了該國、該地區。所以這種兼并是幫他們更好的發展,或者讓一個處于困境的企業走出困境。這樣的話,他在公眾層面、國家層面、商業層面上,都會更多地支持這種兼并。所以我們進行跨國兼并的企業,在商業、公眾、政府的層面都要下功夫,這樣的話,我們走出國門,去謀求更多的國際合作,包括對該國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會更順利一些。”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曾建平則認為,我國政府應該在金融政策上,比如保險、對外信貸方面,為謀求海外發展的企業提供進一步的幫助和支持。
行業協會大有作為
“從產業角度看,企業之間的競爭如果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會與政治產生關聯。走出去的企業必然會面對種種困難,海外市場對于本國市場和本土企業的保護,是一個國際化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賽迪顧問高級副總裁趙剛對于民企出海受阻有著自己的觀點。
專家指出,我國各個行業都有行業協會,未來行業協會在企業進軍海外的過程中應起到更有力的作用,政府也要鼓勵行業協會代表企業爭取應得的利益,或者為企業承擔或緩沖一部分壓力。行業協會存在于政府和企業中間,應當為雙方做一個有效的連接。在國外,行業協會的作用很強大,而中國的行業協會能力往往偏弱,或者帶有官辦色彩。這就直接導致行業協會在為企業協調問題的時候并不是很給力。
“政府應該加強行業協會的建設,在某些矛盾比較突出的行業和領域,應該大力地鼓勵行業協會出面協調矛盾。”上述專家進一步解釋道。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劍秋認為,從產業方面來看,華為作為一個制造型企業,應該適應產業,特別是適應產業鏈的變化。“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信息通訊業主要是制造業驅動,但是現在變成了服務驅動。華為在變革中要有明確的定位,應在產業鏈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產業應該給企業以推動,相應地,企業也要適應產業的發展。”
自我防衛
提起華為,業界自然而然地會想起墊子文化、軍事化訓練,這些都是華為文化的一部分,但華為文化的根本是憂患意識,這是任正非一手拓造出來的。熟悉華為的專家認為,通過多次的海外遇險,除了政府與產業層面,華為應該更多地從自身出發,找到癥結所在。
該專家諫言,華為應該啟動全球范圍內品牌和形象的培育,前提是要對國際規則進行充分研究和準備,而不僅僅是對技術和銷售的研究。此外,華為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在對國外的法律法規的適應度調整方面,在對國外關鍵力量的游說制度方面,必須迎頭趕上。
趙剛則表示,華為的當務之急是改變過去給人留下的低成本傾銷、競爭的印象,制定國際品牌策略,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長陳金橋表示,從公司內部來講,華為不是一家上市公司,還沒有按上市公司的要求來進行信息披露,這是華為這個企業目前來講最大的短板。“目前華為還是通過EMT決策委員會來進行管理,作為一個已經進入千億俱樂部的公司,華為的公司治理還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中。”
陳金橋認為,在這方面,華為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案例。他認為,華為的公司治理最后還是會走向上市,但是這個路怎么走還要經過全球市場的考量。“公司治理、經營穩定性、重大決策、業績指標的及時發布,對客戶和競爭對手都很重要,隨著華為海外市場份額的增長,在國內市場不是短板的信息披露可能會變為短板。”
趙剛對于華為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表示:“只要把產品、服務做好,市場自然會歡迎。通過給當地帶來產業機會、就業和關聯利益,通過市場選擇,最終華為還是能把堡壘攻打下來,只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