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7 13:41:15 作者:花小落 來源:1
小學的課堂上,“稅”是禾字旁中的一個普通漢字,“稅收”是用“稅”字組詞的首選答案。在龐大的漢字群落中,它們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
在縣城讀初中時,經常遇到身穿制服的稅務人員,單憑那帽徽、肩章,足以令我羨慕和敬佩。一個周末,在大街上看到這樣一幕:許多買水果、蔬菜的商販嚷嚷著“收稅的來了”,急匆匆四散跑去,似乎在躲避什么。定神一看,原來是稅務、工商、城管等部門聯合進行執法檢查。此后,我的腦海里便閃爍著無數的問號:“稅是什么?為什么收稅……?”
隨著年紀的增長,高中的思想政治課中貫穿經濟常識內容。讀到了馬克思、列寧關于稅收的名言:“稅收是喂養政府的娘奶。”“所謂賦稅,是國家不付任何報酬而向居民取得的東西。”在老師的講述中,稅收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我國稅收的性質、作用等越來越清楚。“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盡管老師鏗鏘有力如是宣講,可我總覺得“稅收”“納稅”距離自己還很遙遠。不過,稅收知識的理論學習不僅使我在考試中得到高分,更重要的是從那以后,每當遇到稅務官和路過稅務局都會肅然起敬。街頭巷尾,不再傾向于“四散潰逃”的商販。于是,將經濟常識理論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漸漸明白每個人與稅收息息相關,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幾乎都離不開“稅”,吃飯、喝水、用電、騎車……任何行動都與稅收有關。只不過,有些稅是直截了當可以看見的,有些稅則融合在商品的價格中,隱藏在人們的各種消費過程中。
大學選修了幾門有關稅務的功課,增長了我的學分,可畢業后終于沒有走進稅務系統。走上工作崗位后,第一次切身感受稅收是在領工資時。2006年夏天去信用社取錢,一刷工資卡,發現數額明顯地少了幾百元。“應該沒有什么代繳代扣的款項。”我心里嘀咕著,隨后向財務室查詢。財務人員拿出明細表來:“是代繳了‘個稅’。收入超過1600元就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了。”我這才恍然大悟:年初職稱晉升,工資增加,我終于成為一個直接納稅人了!
又有一次,我和一位稅務系統的朋友上市場購物。那位朋友買了一件十幾元的電源線,付款之后,他向營業員索要發票。營業員隨手寫了一張沒有稅務印章的普通收據,朋友卻執意要正規發票。我心里納悶:既不報銷,又不值多少錢,干嘛那么認真呢?回去的路上,這位稅務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向我講起稅法知識來:“別小看這張發票,這也不是刁難人家,其中有個‘稅’字……”此后,我也學會了索要正規發票,不論購物、用餐,還是其它娛樂消費。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依法納稅光榮,偷稅漏稅可恥!”宣傳標語隨處可見,當年課堂上老師的宣講言猶在耳。2006年,《農業稅條例》被廢止,延續2600年的農業稅退出歷史舞臺。我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寫成《中國農業稅始末》,發表于人教網,并被許多網站、刊物轉載:
一
春秋大國齊與魯,
相地衰征初稅畝。
兩漢齊民皆編戶,
算賦口賦和田租。
二
北魏孝文有調租,
以庸代役隋唐出。
楊炎兩稅不法古,
土地資產夏秋入。
三
宋代名相王介甫,
又把新桃換舊符。
青苗募役保甲法,
方田均稅多受阻。
四
一條鞭法廢實物,
農民“所稅非所出”。
雍正廢止人頭稅,
清初攤丁入田畝。
五
從來興亡百姓苦,
多少起義為田土。
“一產”長期做基礎,
如今農業得反哺。
六
二○○六“十一五”,
千年皇糧俱廢除。
世外桃源昔安在?
今朝農村新藍圖。
作為共和國的公民,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了稅收對于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并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稅收名詞:個稅、關稅、消費稅……
稅收,并不遙遠;稅收,就在每個人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