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30 9:24:38 作者:sc001 來源:1
“美國買銀行”被揭穿后:林春平坐上了一趟政商兩失意的過山車。
“我現(xiàn)在算是一名小小的銀行家了。”今年2月,溫州市政協(xié)一場專題座談會上,溫商林春平伸出小指頭比劃說。彼時,這名“美國買銀行”的商人履新溫州市新一屆政協(xié)委員僅僅一個月。
一個多月后的現(xiàn)在,林春平頭頂上的這兩個光環(huán)消失殆盡。
昨天,政協(xié)第十屆溫州市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同意林春平辭去溫州市政協(xié)委員職務。這距離林春平1月18日履職之日僅僅71天。
溫州市政協(xié)常委、委員工委主任黃林華當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微博)》記者采訪時說,林春平前段時間炒得沸沸揚揚,不宜參加政協(xié)活動,大家討論都比較多,于是林春平提出辭呈。
黃林華說的沸沸揚揚指林春平“美國買銀行”一事。去年底以來,林春平自稱買下“美國大西洋(10.07,-0.33,-3.17%)銀行”,后經證實夸大事實“查無此行”。
昨天,一名自稱是林春平“國內代言人”的陳姓助理告訴本報記者,林春平目前身處新加坡,從事原油轉口貿易。
標桿
歲末年初,正值溫州深陷民間借貸危機,中國春平集團(下稱“春平集團”)董事長林春平高調宣稱,斥資6000萬美元收購了有85年歷史、位于特拉華州的美國大西洋銀行。
憑借這一“壯舉”,林春平躍升為溫州民間資本突圍的標兵式人物,陶醉在了浙江各級政府、媒體的蜜罐中。
去年12月20日,《溫州商報》的一則頭版廣告撩撥著溫州商界的神經,其內容是,春平集團、英屬維爾京群島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高薪招聘啟事,稱該集團在美國收購銀行后,招聘高級翻譯、銀行高級經理、副行長等職務。
1月30日,《浙江日報》在頭版刊發(fā)文章介紹了林春平,后者稱,深陷次貸危機的大西洋銀行于2008年因資不抵債宣告破產。一年后雙方開始洽談收購,2011年年初,大西洋銀行已經正式更名為美國新匯豐銀行并重新試營業(yè)。
林春平曾在其他場合表示,2009年初,他組織了一個20人收購團隊與美國大西洋銀行開始進行多番接洽談判。由于受投資主體等方面的限制,2010年6月,他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投資注冊成立春平國際金融控股集團。2011年8月,該控股集團在美國投資成立美國新匯豐聯(lián)邦財團,注冊資金1億美元,“通過這兩次跨國注冊公司,才具備了在美國收購金融機構的合法資質。”
公開資料顯示,42歲的林春平來自溫州甌海,其產業(yè)投資涉及農業(yè)、農副產品加工以及皮革、礦山、銅業(yè)、國際貿易等領域。
當他再次高調走進鎂光燈下后,又多了一個“美國新匯豐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行長”的抬頭。
在當時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纏身的時點,林春平“買銀行”之舉契合了官方對溫州產業(yè)轉型和重塑金融形象的期望。
浙江省一位主要領導曾在全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上表示:“溫州有位企業(yè)家林春平,收購了美國銀行,了不起!”
商而優(yōu)則仕。
1月18日,溫州市政協(xié)九屆二十六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新一屆政協(xié)委員名單,林春平榜上有名,屬于農業(yè)界別。
黃林華昨天對本報記者表示,林春平農業(yè)產業(yè)做得比較好,其政協(xié)委員資格按程序提名,并非“特批”。
轟塌
逆轉迅疾而來。
本月初,有媒體稱從林春平所稱的大西洋銀行所在地美國特拉華州獲得該州政府的回函確認:林春平的美國新匯豐聯(lián)邦財團在特拉華州沒有金融牌照,不是銀行。特拉華州也沒有大西洋銀行,美國新匯豐聯(lián)邦財團在注冊地特拉華州沒有資格從事銀行業(yè)務。
3月2日,林春平在回應外界質疑時對當?shù)孛襟w表示,已按照法律程序向溫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派出所報案,因為“對方在誹謗”。
5天之后,新華社播發(fā)實地調查文章披露,無論是監(jiān)管國民銀行和聯(lián)邦儲蓄機構的美國通貨監(jiān)察局(OCC)還是一些特拉華州州政府、當?shù)劂y行等機構的工作人員均表示,這家“位于特拉華州的大西洋銀行”無跡可尋。
美國聯(lián)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為全美銀行提供擔保,原則上“名門正派”的銀行都能夠在其網站上查詢到記錄。
本報記者昨天在FDIC網站上搜索發(fā)現(xiàn),截至3月22日,總共有101家銀行的名字中帶有“大西洋”字樣,無論是所在地還是成立年份,均沒有找到符合林春平此前所宣傳的那家銀行。
在特拉華州,只有一家名字中帶有“中大西洋銀行”的銀行,且被美國銀行控股。本報記者查詢發(fā)現(xiàn),確實有銀行翻譯成中文的名字為“大西洋”,不過該銀行位于中美洲的一個彈丸之國。
上述新華社文章披露的特拉華州州務卿辦公室提供的注冊證明、營業(yè)稅報告等文件顯示,林春平在該州注冊的“美國新匯豐聯(lián)邦財團公司”代號為代表“普通”公司的A而非代表銀行機構的B,該公司的注冊時間為2011年12月8日。
這與林春平本人所說的8月有四個月的“時差”。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他的口氣開始軟化,稱“我要總結經驗教訓,我要反思,我把沒有的事說成有,這是有欠缺的”,但他自辯,大西洋銀行就是一個代號,代表他“買”的這個企業(yè),叫它大西銀行也可以,大洋銀行也可以。
談及具體銀行,林春平表示,這個牽涉到股東的隱私,“永遠不能回答你。”
輿論可以“捧”也可以“殺”。3月13日,林春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就夸大事實表示反省,向公眾道歉。
發(fā)跡
在聲稱收購美國銀行之前,林春平被人所知的是他所經營的大米和羅漢果飲料。
這名“商界精英”的發(fā)跡之路令人稱奇。
他在高中時便利用課余時間承包柜臺賣紐扣,成了“萬元戶”。1995年,失意航空包機生意的林春平赴新加坡攻讀經濟學碩士。
甌海官方的宣傳材料稱,當時林春平在學校里認識了安南(第7任聯(lián)合國(微博)秘書長)的兒子,得到了投資加納的點撥。2000年,林春平懷揣3000美元到加納創(chuàng)業(yè),從熟諳的服裝貿易入手,“在國內賣10元人民幣的服裝到了加納就能賣到10美元。”一年后,他又低價獲得了一座出產銅和金的礦山永久私有權。
如今,卷入輿論旋渦的林春平又重訪故地新加坡。
“我都不知道林總辭去政協(xié)委員,你是怎么知道?”上述“林春平助理、秘書”反問本報記者。
“所有的事情都泡湯了,對他影響太大了,兩三年的心血白費了,正常的業(yè)務都難以開展。”之后他又改口稱,“皮革貿易、大米我們都在做,3月份皮革貿易比2月翻一番。”
“此人已經信譽掃地。”溫州一名官方人士稱,這種未做先吹的現(xiàn)象在溫州很常見,“問題是他這個吹得太離譜了,對外影響很壞,外界更加覺得溫州商人都是吹牛的,不踏實。林春平事件給剛剛經歷了高利貸危機的溫商信譽雪上加霜。”
溫州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一力教授認為,不要因為林春平事件,而否定整個浙商、溫商群體的成績。
張一力稱,溫商趕上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機會,但本身也存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科學知識不夠,對法律了解尊重程度不夠等缺陷,“在一部分中國商人(中),確實存在‘林春平現(xiàn)象’,他們夸大其詞并利用媒體強化自己光環(huán),來尋求政府資源和支持。”
張一力認為,近年來溫州商業(yè)環(huán)境被人詬病,這次林春平事件壞事變好事,對溫州建立公開公平透明化的商業(yè)環(huán)境大有好處,尤其是在國務院批準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qū)、溫州重新進入“利益重新分配”格局的這個特殊時期。插圖/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