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7 13:42:12 作者:網風 來源:1
侯建芳的雛鷹農牧被人稱為“養豬第一股”,登陸資本市場后,侯氏家族財富膨脹至40億元,成為農業領域頂級富豪之一。
侯建芳認為,生豬養殖不但不是夕陽產業,而且還“看不到天花板”,相對極廣闊的市場,雛鷹未來的發展空間可說是無限大。
2014年,雛鷹生豬出欄將達到360萬頭,侯建芳把寶押在了生態豬上。
盡管已經20多年不事稼穡,侯建芳還是常用濃重的新鄭口音說自己就是個農民。
2010年9月15日,他的雛鷹農牧登陸中小板,總市值超過70億元人民幣,被人冠以“中國養豬第一股”的名號。侯建芳家族財富達到40億元,進入理財周報“3000中國家族財富榜”。
與他接觸過的人說,侯建芳非常低調,他從不談論個人財富,也不關心公司市值,很少在公眾活動中露面,拒絕任何媒體采訪,甚至公司上市,他也沒有告知與其熟識的當地官員。
他習慣早起,每天早上都會去跑步,即便出差在外也少有中斷。他聊天的時候,不時會發出朗聲大笑。
在其員工看來,侯建芳依然保留的許多農民的品質。除了處事低調,他勤奮異常,吃苦耐勞,謹守誠信。同時也有人評價說,侯的骨子里有著倔強的企業家性格,做事果斷,永遠自信,精明苛刻,頗具野心。
他的公司位于河南新鄭薛店鎮,90%左右的業務為生豬養殖,包括種豬、仔豬和肉豬。中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48201.45萬元,同比增長78.50%;實現凈利潤4210.60萬元,同比增長347.78%。
侯建芳素色調的辦公室內,除了辦公桌椅、小沙發和櫥窗之外,只有墻上掛著一塊寫著“誠信贏天下”的匾額,和一幅雪山靜水的風景畫。
8月16日,在這間辦公室里,理財周報記者專訪了這位資本市場新貴。
從養雞到養豬
“河南豬肉消費量大,養豬不愁銷路。”侯建芳說,當時北方缺乏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只用考慮質量問題即可
在新鄭當地,侯建芳開始被人所知是因為養雞,以養雞業為主的雛鷹禽業即是雛鷹農牧的前身。侯建芳自言“在全國還算有名”。
1988年,侯建芳用200塊啟動資金搞了個家庭作坊式的養雞場,雞苗購自鄭州市種雞場,6年后正式取名雛鷹種雞場。盡管期間也遭遇過挫折,但雞場的發展頗為迅速。2003年,他與家族成員共同出資組建河南雛鷹禽業發展有限公司。此間,其主營業務一直為種雞養殖,養豬為輔。
2003年的“非典”給侯建芳很大觸動,他覺得單純養雞風險過大,開始逐漸擴大養豬規模。
除了疫情,另一個讓侯決定轉型的原因是他對市場的判斷。
“你很少看到河南人買只雞回家吃,南方就有這個習慣。”侯建芳用地道的河南話向記者分析,北方人,特別是河南人沒吃雞肉的習慣,更愛吃豬肉。北方的雞肉消費量比南方小不少。在北方市場更大的還是養豬。
更重要的是,侯建芳認為2003年以后,跟南方相比,在河南養雞已無成本優勢可言。
此前,作為糧食大省,飼料價格上河南的優勢非常大。但2003年下半年之后,北方飼料價格上漲,相比于南方優勢已經不大。“原來一斤飼料差到1毛錢,后來就只有五六分錢的優勢了。”
“南方養一只雞賺3塊,我們只賺1塊。”侯建芳認為利潤下降,在北方養雞已經不好做了。
而在此時,侯建芳判斷,生豬養殖的市場前景更為廣闊。“河南豬肉消費量大,養豬不愁銷路。”他說,當時北方缺乏大型生豬養殖企業,只用考慮質量問題即可。
謹慎的侯建芳在決定大規模發展養豬之前,先給自己留好了后路。
2004年,侯建芳與雙匯發展(000895)建立合作關系,此時其第一批生豬養殖項目剛剛投產。雙匯發展對豬肉的巨大需求量,讓侯建芳更加放心地繼續擴大生豬養殖的產能。
此后,雛鷹公司不斷擴建生豬養殖項目,今年上半年,雛鷹農牧銷售生豬37.69萬頭,實現營業收入已達4.2億元,占主營收入比90%左右。
7年過去,雖然已經被人看作“養豬股”,其實侯建芳也沒放棄他賴以起家的種雞養殖,其種雞產量一直保持在80萬套左右,只是隨著養豬產能提高,種雞占主營業務收入比在不斷下降,到2011年上半年僅為10%左右。
在侯建芳的計劃中,種雞將保持現有產能不變,今后雛鷹將主要擴張生豬產能。
抗過去就會活得更好
遇到大型疾病,除了等待行情轉好,最關鍵的是不能賣種雞(種豬),這樣還有回旋的余地,否則必會后悔莫及
疫情對畜牧養殖行業來說,就像一把隨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侯建芳說自己很幸運,每次困境都扛過去了,并把握住了之后的好行情。
1995年,雛鷹種雞場初建,一場突然的瘟疫,讓侯建芳的養雞場遭到重創。在不到一周的時間里,5000只種雞死去大半,同時飼養的生豬也一并發病。
“這可以說是我一生之中遇到的最大挫折。”侯建芳說。
“當時行情也不好,養雞場整體資產也沒多大。養得差的,可能賠得血本無歸。”侯因為之前已經有了一定積累,雖然也虧厲害,但終于還是挺了過去。
一年后,養雞行業開始新一輪的周期,當年雞蛋價格達到8.6元/公斤的歷史高位,禽蛋年產量為1954.0萬噸,相比上年增加近300萬噸。
突如其來的好行情,讓侯建芳迅速恢復元氣。這一段過山車一般驚險刺激的經歷,讓他對防疫技術的意義有了極深刻的認識,開始加大對科研的投入。
多年之后,雛鷹農牧上市,募投3600余萬元建設科研培訓中心項目。到2010年底,雛鷹農牧技術和研發人員達到289人,占員工總數(不包括合作養殖農戶)的45.1%。
2003年初,此時“非典”疫情席卷全國。
這樣全國性的疫情,對很多養殖企業而言幾乎是致命的,但侯建芳說:“抗不住就會死得很慘,但抗過去了會活得更好。”
那個時候,沒有人買侯建芳的雞蛋,自然也收不回一分錢。
“根本沒有什么人買雞蛋、雞肉。”侯建芳道,那時候雞價大跌,他們的貨一點都發不出去。當時幾乎所有的養殖企業都是如此。
“畜牧養殖不像工業企業,工廠可以拉閘斷電,工人放假,可雞不行啊,就像人一樣,還得吃啊,你沒有產品可賣,資金斷了,而飼料還得繼續買,那邊工錢也沒法兒發,很困難。”那段日子,侯建芳經常失眠,白天黑夜都在挖空心琢磨如何借到錢。
這期間,侯建芳做了3件事。
他首先決定將全部成品雞屠宰,存入冷庫,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而后,侯建芳以2.3萬元的保底補貼說服合作養殖農戶,果斷對這些雞進行強制換羽,以改變其激素周期,提高產卵率。
換羽期的雞不能進食,農戶怕有風險。但侯建芳很自信,他曾為此做過實驗,16只雞餓了18天,存活14只。
此外,因為發不出工錢,侯建芳擔心有農戶想離開。他承諾,如果虧損,公司提供2.3萬元的保底利潤。而當初雛鷹農牧與農戶簽訂合同時,為提高農戶積極性,曾明確規定,如果遇到非人為不可抗拒因素造成農戶虧損,公司將在年底結算時提供2萬元的保底利潤。
“出了事,農戶虧了50萬,公司補52萬。”雛鷹農牧董秘吳易得介紹。
“非典”期間,由于資金鏈斷裂,不少企業甚至變賣種雞籌錢。但侯建芳并沒有如此。
“千萬要保住‘種’。”侯建芳認為,對于養殖企業而言,遇到大型疾病,除了等待行情轉好,最關鍵的是不能賣種雞(種豬),這樣還有回旋的余地,否則必會后悔莫及。
當年6月前,“非典”疫情結束,行情開始大反彈,種蛋均價飆至1.1元,雛鷹農牧和養雞農戶不賠反賺。
隨后幾年,“禽流感”,“藍耳病”,“高熱病”,“豬流感”接踵而至,就像一根根被喂毒的冰錐,深深刺傷養殖行業。雛鷹也不可避免。
侯建芳說他是幸運的,困境中常常能把握住這個行業的好行情。2009年,盡管“豬流感”肆虐了一整年,但雛鷹農牧的生豬銷量依然達到48.38萬頭,自2007年以來,年均增長率超過90%。此時生豬養殖已成為雛鷹農牧最主要的業務。
上下游通吃
為了最大程度地實現利潤,他想“從源頭到下游”每一個環節都“通吃”,打造一條全產業鏈。除了可以賺錢,也能控制食品安全
行情大跌的時候,侯建芳的公司并不賺錢,還要把之前賺的錢補貼一部分給農戶。因為侯建芳非常了解農戶的心態。“你必須讓他們賺錢,小賺也行,但不能讓他們虧,他們虧了就不干了。”
那公司的利潤如何保證呢?
2000年的一天,平頂山正大的一名業務員跑到新鄭,找到侯建芳,說要跟他合辦公司。
這名業務員給侯建芳提出的建議是,正大提供飼料,侯提供雞苗,合作組建一家公司,然后把飼料和雞苗一起銷售給養殖農戶。“我們賺飼料錢,你賺種雞的錢。”
侯建芳覺得這個提議從理論上說,挺合理,但是他回絕了。
他認為主要利潤在飼料上,自己并不賺錢。而且把飼料從平頂山運到新鄭來的高運費,飼料公司不可能承擔。更何況行情差時,農戶賠了錢,飼料公司不可能再給他們補貼。所有這些風險都在自己身上,飼料公司只賺不賠。
正大的業務員走后,他的提議卻留在侯建芳那里。他想要更大的利潤。
之后,侯建芳的公司開始統一采購大量飼料和藥品,以他認為最合理的價格賣給農戶。正式進入產業鏈上游。這也成為后來“雛鷹模式”的緣起。
“與其讓經銷商賺錢,不如自己賺了。”侯建芳對理財周報記者說。
侯的野心并不止于此,為了最大程度地實現利潤,他想“從源頭到下游”每一個環節都“通吃”,打造一條全產業鏈。除了可以賺錢,也能控制食品安全。
此后,雛鷹農牧建立了2家飼料廠,直接掌控飼料的生產環節。今年,雛鷹還在吉林設立子公司,專門收購當地優質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材料。此外,目前正在建設一個40萬噸飼料生產項目,投資額達5000萬元。
在下游,之前雙匯發展一直是雛鷹農牧的大客戶,但“瘦肉精”事件后,侯建芳開始投資1.55億元,打造冷鮮肉屠宰加工項目。
“明年就可以吃到我們‘雛鷹牌’的豬肉。”侯建芳笑言。
看不到“天花板”
生豬養殖企業要增強競爭力,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就必須不斷擴大產能
在與理財周報記者交談過程中,盡管侯建芳屢屢強調雛鷹農牧公司還小,基本面還不夠好,但是從他不時頗有些夸張的哈哈大笑中,不難看出,他對自己的公司相當自信,或者說自豪。
一位持有雛鷹農牧的私募基金董事長說,侯建芳的自信源于雛鷹農牧的盈利能力,以及生豬養殖行業未來巨大的空間,還有它的商業模式,“養豬這塊,我們不敢說自己盈利能力最強,但肯定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侯建芳說,2011年上半年雛鷹農牧銷售毛利率達36.16%,其中豬苗毛利率為48.19 %,肉豬為28.20%。2007年至今,年平均毛利率分別為23.66%,26.15%,22.51%,25.67%,而行業平均毛利率一直在16%左右浮動。
對于雛鷹農牧而言,最大“潛在”對手莫過于廣東溫氏食品集團。盡管并沒有上市,廣東溫氏卻一直被認為是國內最大的養豬企業。2010年,其生豬出欄量達600萬頭,遠高于同行,盈利能力也一支獨秀。
“我們跟廣東溫氏沒有正面交手,將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有。”侯建芳認為生豬養殖市場太大,據其一隅已足以傲視群雄。
2010年,全國生豬出欄量約為7億頭,且每年以3%-5%的增長率上升。雛鷹農牧為66萬頭,市場占有率不到0.1%,規模最大的廣東溫氏也只有0.8%。
《中國畜牧業年鑒》(2009)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生豬出欄量在5萬頭以上的規模企業只有69家,總出欄量僅占全國總量的0.64%,而50頭以下的家庭式養殖場占比高達44.05%。
事實上,在河南,雛鷹農牧的市場占有率也僅為1%左右。
侯建芳認為,當前生豬養殖行業規模化程度極低,主要還以散戶家庭式養殖為主。未來散戶的比例將會下降,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將逐漸提高。這對于規模企業而言是極大的機會。
“這個行業還處于整合的初期。”侯建芳預計,未來5年,甚至10年,養豬行業都不會出現惡性競爭,因為“我還沒有看到它的‘天花板’”。
“這行不管怎么做,科技含量也高不到哪兒去。”在他看來,生豬養殖企業要增強競爭力,除了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就必須不斷擴大產能,“這是它成長的方向”。
雛鷹農牧如此,廣東溫氏如此,其他企業也是這樣,侯建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