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1 14:32:28 作者:sc001 來源:1
美國知名商業雜志《Fast Company》日前發表文章稱,Facebook的年輕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經常被笑稱為“大男孩CEO”,因為他年輕、傲氣,經驗不足,也因此經常被模仿。他有兩項重大任務,首先是帶領Facebook發展壯大,其次是自己的不斷成長。
文章稱,Facebook和扎克伯格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現象,扎克伯格為此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他虛心請教,向成功者學習,創立了公司的“黑客之道”文化,發展初期打造高管團隊,不拘一格降人才;發展壯大后進行管理制度創新,避免發展遇到瓶頸。
以下為《Fast Company》雜志對扎克伯格這位“大男孩CEO”的報道:
這是一個會心的輕松時刻,也是9月這一天伊始一個完美的內部笑話,否則一整天將全部被商業所占據。這是2011年F8大會的一天。這個面向 Facebook開發人員和社交媒體創新者的會議舉行時間不固定,但基本上每年一次,現在已經成為Facebook忠實者的朝圣之旅。這也是馬克·扎克伯格的大量粉絲僅有的幾次在線觀看他們這位不喜歡聚光燈的英雄在臺上表演CEO該做事情的機會:主題演講。女士們,先生們,馬克·扎克伯格。人群中立即爆發出一陣笑聲,僅僅幾秒之后,這些由工程師、設計師、品牌宣傳員、營銷專家、非營利組織成員、學者、博客寫手和投資者組成的與會者就發現,他們被“耍”了。
站在臺上的是喜劇演員安迪·薩姆伯格(Andy Samberg),但他完全裝扮成了一副扎克伯格的樣子,穿著隨意,牛仔褲,阿迪達斯涼鞋。“我首先要專注于幾個關鍵問題,”他說,“首先是真實身份的重要性。我……”他停頓了一下,手放在胸口,“和馬克·扎克伯格。”對于Facebook員工們來說,這是一個開心的時刻。而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身份問題。Facebook自2004年成立以來一直走在成功的道路上,原因在于數以億計的人們對于在Facebook網站上共享真正的自己持開放態度,雖然剛開始速度較慢,但隨后用戶越來越多。正是這種真實使得Facebook凝聚了8。45億用戶。如果媒介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仍然在世并建立了Facebook頁面,那么他的狀態可能會這樣寫:媒介并不僅僅是訊息,媒體就在我們中間。
大男孩CEO
但是這個時刻首先也最應該屬于扎克伯格,多年來他一直面臨著自己的身份問題:“大男孩CEO”。年輕、傲氣,但又難免處理不當,使人很難相信扎克伯格能夠在成為主導的商業世界里存活,同時由于電影《社交網絡》里的情節,一些人會永遠認為他就是一個有缺陷的偏執機器人,不顧一切地竊取你的代碼、你的個人數據,還有你的女朋友。“我不會過多地想這些問題,”當我問及他如何處理這些麻煩、衡量自己的言論的時候,扎克伯格說,“我知道人們為何需要這些對話,為何要問這樣的問題。我們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想它的。”
五年前,我第一次見到了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們,當時 Facebook僅有1900萬用戶,并且即將向外部開發者開放自己的平臺。回顧對Facebook員工、投資者及其生態系統中的人們進行報道400個小時,包括去年12月底的一次參觀,以及超過7個小時的與扎克伯格一對一采訪,有一個事實非常明顯:唯一能夠導致Facebook在統治互聯網的道路上翻車的因素只有年輕CEO的經驗不足。他過去從未擔任過這樣的職務,另外由于自己的強硬談判,他也不會從這個崗位上遭到驅逐。(Facebook稱目前處于 IPO之前的靜默期,因此拒絕扎克伯格為這篇報道而接受采訪。)但通常所指的控制狂在更大規模的戰略中可以形成真正的理想。“很多企業擔心犯錯,他們不敢承擔一點風險。”在公司2009年第一次搬進加州帕洛艾爾托具有規模的科技園區之后,扎克伯格說,“企業建立之后,人們就可以用失敗來彼此評判。如果我們某一年,或者五年表現不好,我也不會炒掉自己。如果情況確實不妙,我也不必偽裝。我創建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價值。”
千年一代
今年2月,作為確保實現目標的措施之一,扎克伯格請求投資者們支持這家他仍然擁有57%投票權的公司發行股票。在隨招股說明書發布的一封致潛在投資者的信中,他制定了公司的指導原則,并稱之為“黑客之道”。這是給Facebook賦予一個身份的詞語,這是一家挑戰假想、快速前進、勇于冒險、共享信息,并從其他聰明人身上學習經驗的公司。公司日常的工作方式更加明顯地說明了這一點,延長的編碼會議,員工們爭相發明新產品。“你會一遍又一遍地聽到的一個詞就是‘為什么?’。”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洛里·戈勒(Lori Goler)這樣形容這種由“千年一代”(平均年齡28年)形成的文化,他們質疑每一個功能的目的,并期待一個合理的解釋。
“我們在一間大房子里共同編寫代碼,我們產生偉大的想法,并快速行動,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超越。”將這種風氣轉化為商業需要這位年輕CEO將黑客理念同樣灌輸到自己腦海里。作為一個不斷學習經驗的人,扎克伯格用嚴格的紀律將自己轉變為一名符合他所建立的公司身份的CEO。扎克伯格在2007年對我說:“看看,我們如此年輕,我們第一次來到硅谷的時候,我們知道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他發表這些觀點的時候22歲,而進駐硅谷時他年僅20歲。
黑客之道
扎克伯格是歷史上僅有的幾位在個性尚未完全成型之前就擁有巨大權威的CEO之一,他的才智足以使自己承擔一個項目。可以說,他作為CEO的不斷成熟和Facebook的開放文化,都可以看作是有史以來最漫長的黑客之道的結果。
我第一次到訪Facebook是在2007年2月,這是一次普通的采訪。我每天從早到晚都與扎克伯格一對一,中間的一些會議有助于了解這家公司。第一次見面時,扎克伯格遲到了20分鐘,手捧著一大盒Cheerios麥圈,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過于勞累的報童,而非一個全新的媒體巨頭。當天晚些時候,時任 Facebook首席運營官的硅谷資深人士,也是Facebook最早的“成年”員工之一歐文·范納塔(Owen Van Natta)告訴我說,“這些孩子們每天都吃太多的麥圈。”扎克伯格承認說,他早早起床“做了一些事情”,然后又睡著了。他講的似乎是實情:睡眼惺忪,穿著前一天為《Fast Company》拍照時同樣的著裝。他是一個友好、古怪的大男孩與一位正在成長的哲學家的結合體。他會談到自己對《吉它英雄》和麥樂雞的喜愛,然而又時不時地將話題轉回到開放與人與人連接方面,以及他認為Facebook將會改變世界。隨著網站的發展,扎克伯格已經經受了多次檢驗,包括向13歲以上所有人群開放網站,以及進入對手眾多的圖片共享市場,并憑借一個簡單的改版產品打敗了其他競爭者。
作為“大男孩CEO”,扎克伯格學到的最重要經驗來自于Facebook在美國企業界的第一波風靡浪潮。2006年,他用很多時間與維亞康姆和雅虎等公司交涉,但這兩家公司都拒絕向 Facebook投資10億美元。公司不斷燒錢,扎克伯格坐不住了,而他總不上班又令很多員工心生不滿,他們不知道自己的CEO到底在想什么。我們會不會被出售?不會出售?融資?Facebook聯合創始人賈斯丁·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回憶起那段時期時為自己的好友辯護說:“我們即將要做什么,不開會了?我們正在通過與這些人的交流了解這個世界。”
高管團隊
但是扎克伯格領悟到了這樣一則信息:“我要更加開放。”在硅谷傳奇招聘專家羅賓·里德(Robin Reed)的鼓勵下,他聘請了一個高管團隊,幫助自己確定并培養管理這些快速發展公司必備的技能。他開始學習和評價周圍的成功人士與公司,向他們請教領導公司的秘訣。Accel資本合伙人、Facebook早期投資者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說:“他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扎克伯格建立了定期召開全體會議的制定,這樣所有員工都可以直接通過他得知公司的最新情況,他還開始處理一些棘手的問題,例如組織結構設計和個人責任。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擔任首席運營官之后最早進行的重要工作就是在扎克伯格的支持下舉行公開論壇,探討女性問題,包括工程團隊女性員工缺乏的問題。
隨著公眾對Facebook的興趣日益濃厚,扎克伯格也不得不學習在聚光燈下從容自如,尤其是Facebook本身的成功就是基于信息共享。有時他看起來就像一個努力適應CEO職位的大男孩,在公開場合講話時過于依賴行話和談話要點,并且表現得有些焦慮,即便是在同齡人面前,這使得他看起來不夠穩重,比較脆弱,經受不住考驗。他第一次出現在《Today》節目的時候耗費了太多的時間,以至于他不得不推掉當天的會議,走到紐約大街上釋放壓力。事后回憶此事時,扎克伯格說:“我希望賈斯丁能夠更多地與媒體打交道,這樣我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事情。這一點都不好玩。”扎克伯格和他的青年軍,即莫斯科維茨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亞當·達恩格洛(Adam D'Angelo)都不愿在公眾面前講話。然而,這種想法還是給他提供了產品研發必需的時間,并使得他有時間為接下來的嚴峻考驗做準備。
招募人才
回到公司總部,年輕的扎克伯格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這有助于他的公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真正的自我。2007年,MySpace是社交網絡領域的統治者,Facebook只是新興的眾多競爭對手之一。扎克伯格需要最有才華的人,為了聘請這些人才,他不得不向他們解釋Facebook是最好的歸宿。就在扎克伯格與我第一次見面的那天,Facebook一個相當成熟的人力資源團隊正在向他們的CEO就招聘工作進行匯報。扎克伯格愉快地主持著會議。 Facebook早期的招聘工作主要通過員工推薦進行,這是形成良好兄弟關系的有效方式。“哦,那個家伙?”扎克伯格看到名單后說,“他曾教過我和達恩格洛!”正是這種招聘戰略帶來了一些關鍵的員工,例如曾在哈佛大學給扎克伯格上過課,目前擔任公司工程主管的安德魯·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
他們知道,自己過去的良師益友總有招募完成的一天,因此Facebook建立了一個全面的招聘項目,甚至包括一些普通的工程師,期望他們能夠成為未來的人才。所有招聘都需要經過面試。這些通常沉默寡言、過度工作的程序員們參觀了Facebook公司園區,參加了技術碰頭會,甚至前往奧斯汀參加“西南偏南”大會。在知道自己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并被欣賞之后,他們充滿熱情地投入到招聘工作當中。
有兩個因素使得招聘過程非常成功,也在Facebook的成功中起了關鍵作用。對于發起者來說,招聘團隊是連接所有人有效合作的重要工具之一,他們建立了一個 wiki網站,允許所有人共享反饋意見,推薦候選人,以及如何說服未下決心的人跟他們走。這個wiki網站使得招聘人員的工作變得極其輕松,時至今日,招聘人員還會通過這個網站物色潛在的招聘目標。更重要的是,招聘團隊的每一次招聘都著眼于未來。博斯沃斯解釋說:“我們招聘的人都有能力解決我們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你必須做好參與的準備,并不斷成長。”
專注文化
2009年底,也就是我們第一次見面將近三年之后,我再次拜訪扎克伯格,他顯得更加成熟,但基本上沒有變化。對于Facebook來說,這是關鍵的一年。如同以往,他總有故事要講,這一次是關于遇到英特爾前 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的故事。葛洛夫來到Facebook新總部與一位高管見面。扎克伯格曾經研究過英特爾的戰略歷史,在相互介紹之后,葛洛夫主動發話。“我介紹了我們要做的事情,”扎克伯格回憶說,“不僅僅是要建立最大的企業,還要做很好的事情。然后安迪就說,”扎克伯格模仿這位年逾古稀的匈牙利籍美國老人的腔調說,“哦?這是最大的胡扯!”扎克伯格笑著回憶說,“安迪接著說,所有企業都聲稱自己要做好事,而其實他們是要互相競爭,自相殘殺。”扎克伯格擦擦眼睛說:“我非常喜歡他。無論我們談什么,他總是沖我吼叫。”
盡管對這些反饋表示感謝,扎克伯格并沒有改變自己的路線。他仍然專注于 Facebook的文化。2009年我們見面時,Facebook共有1200名員工和大約4億用戶,而現在用戶數量已經達到8。45億。 Facebook在加州帕洛艾爾托的公司總部面積已達13。5萬平方英尺,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設有辦事處。隨著公司和服務的發展,扎克伯格和同事們卻越來越擔心。這是一種青年危機感,如果你成為那個目標,你就永遠無法追上他。在Facebook的世界里,谷歌就是那個目標。工程師們查看了代碼,然后放置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就像這些代碼消失了一樣。公司的官僚作風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有大量前谷歌員工的公司。Facebook工程副總裁邁克·施羅弗(Mike Schroepfer)說:“你知道自己要做出選擇了。這個制度能否繼續可靠,或者能否繼續快速創新?”
制度創新
黑客之道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扎克伯格的意圖是,Facebook的這個本質可以為一種新型公司帶來新的管理制度。這種哲學認為效率至上。這不僅在工程方面可以應用。“我們能否把過去點擊10次才能獲取的信息減少為點擊3次?”扎克伯格說,他曾與一位工程師討論更好的客戶服務制度。“這可以節約大量的運營時間。用這些時間,我們又可以做什么呢?”
關于職業人士如何互動與溝通的一切開發都是通過公開方式進行。人力資源總監洛里·戈勒解釋說:“我們生而具有一種使命,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我們完全從零開始,因此必須考慮全面。”唯一重要的是:幫助人們更快速地工作。沒有什么神秘的。
扎克伯格援引公司進行的一次調查結果稱:“電子郵件設計不佳,用處不大。大多數主題都是‘嗨’,‘嘿’,或者直接空白不填。這告訴了你什么?”相反,Facebook的一系列內部工具可以使人們以一種更具信息量、更加自然的方式交流,例如一個快速認可標識就是指“謝謝”。隨后,該公司開發了一款名叫Rypple的綜合反饋工具,這款工具基本上在 Facebook內部開發和改進,工程團隊也就是產品的試用者。后來這款工具被Salesforce。com收購。制造業時代的人員管理制度已經不復存在。相反,Rypple聯合創始人丹尼埃爾·德博(Daniel Debow)說,這款軟件創造了一種社交環境,人員和項目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保持聯系。他說:“我們只是增強現有的行為,例如發短信、發布消息、查看照片,幫助人們以現有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