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6/11 8:52:52 作者:匿名 來源:網絡
領導力大師Warren Bennis提過這樣一個問題:領導者是天生的還是后天養成的?在被問到“華爾街是否會接納20出頭的年輕人Mark Zuckerberg當CEO”時,Facebook的投資人Peter Thiel表示說:“我們會等他滿25歲了再申請上市。”這是明智的做法——因為Mark名片上所印的頭銜是“I’m CEO, bitch”。
本周Facebook提交了S-1文件申請上市,而Mark為27歲。Mark為何能在Friendster潰敗而MySpace的成功被廣為傳唱的時候成功推出Facebook這個社交網絡網站呢?Mark掌握的這六點成功要素被討論得不多,它們是:野心、遠見、決心、執行、運氣以及時機。
野心
“最高的草會第一個被鐮刀割掉。”——俄國諺語。
任何成功人士的基礎和構成都是野心,或是對個人成就的渴望。
人類被成功、贊譽、尊敬、金錢、權勢和名望所驅動。如果你相信電影《社交網絡》所講述的都是實情的話,Mark推出Facebook是為了能在哈佛這個競技場贏得姑娘的芳心。成功是相對的、主觀的、不固定的。隨著時間的積累,Mark對成功的定義逐漸和他智慧結晶的印記相匹配。
野心彰顯、鋒芒畢露會讓你慘敗,但要想成功,野心又必不可少。挑戰在于如何把它恰當地表達出來,并圍繞著它控制好你的情緒。當Winklevoss兄弟倆一開始請Mark幫他們打造他們的社交網站的時候,Mark可從未把建立自己的網站的野心給暴露出來。直到后來——對Winklevoss兄弟已經太遲了——Mark才展現了他真正的野心。
遠見
設計上的一個故障使得用戶能在MySpace上面定制自己的頁面。但這件好壞參半的事情造成了一個嘈雜不堪的環境,從而又使得用戶對Facebook干凈的界面張開雙臂。
從革命的意義上來說,Facebook稱不上是有遠見。Facebook值得贊賞的地方在于,Mark等人意識到了人們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意識上的“人”的名錄,而不僅僅是“用戶”。在Facebook之前,要想找到某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可以Google他們,但卻不一定能一次就能搜索到你想找的人。我們已經把輕松找人視為理所當然了,但把“人搜索”擴展并把人們聯結起來無疑是個進步。值得注意的還有,許多成功并不是徹底的創新,而是對現存范式的擴展和改進。
批評家們或許會注意到Mark有時會缺乏魅力。在這點上,魅力從屬于遠見:它讓你可以說服別人,認同你的遠見,但魅力自己本身不是成功的必須要素,而是起加速和放大的作用。而Mark的運氣足夠好,Facebook驚人的增長速度就為他補足了魅力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