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6 8:49:45 作者:網風 來源:1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B·佐利克昨天在北京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內的小范圍媒體表示,相較于匯率、世界經濟不確定的復蘇前景等,中國近期面臨的最緊要問題是通脹。
他指出,這并不是中國獨有的情況,在東南亞國家也相當普遍。
“這是全球經濟復蘇不同步導致的,一些國家實施的擴張性步伐面臨如何減緩的問題。很多發展中國家面臨如何緩解通脹壓力的問題,所幸中國政府層面已經采取了行動,比如今年夏天人民幣貶值,已經對緩解通脹壓力起了作用。此外,人民銀行和銀監會都采取了信貸和儲備金的措施。”
同時,佐利克也指出,目前的情況,也有供給因素,如何緩解產量的問題。“這一點也與全球經濟相關,如果發達國家的經濟總是步履蹣跚,這也會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
歐洲債務危機是影響中國發展外部環境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佐利克評價說,目前歐洲銀行的困境,與中國存在聯系,在過去幾年與中方的討論中也注意到,中方專家普遍認為,雖然中國也需要調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是最根本的還是需要關注經濟結構的調整,且每一項挑戰都很艱難,有一個說服的過程。
“現在,美歐日也面臨類似的挑戰,這些國家必須著手解決根本的經濟基本面的問題,比如歐盟的問題包括主權債、銀行以及競爭力,如果歐洲不解決主權債,提高銀行能力,會給世界帶來很大問題。”他指出。
佐利克出席了上周末在北京召開的、高層政府官員與外請專家參加的研討會,他在講話中表示,大家一致同意,中國必須在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轉型、改善環境、縮小差距,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他透露,在北京期間,拜會了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李克強和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討論了全球經濟形勢及其對政策制定者的挑戰、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與知識共享等問題。
佐利克說,從中長期看,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平衡經濟,不能像過去十年那樣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而要轉為依賴內需和消費。
佐利克認為,未來十年,細節是魔鬼,中國需要解決的挑戰包括,自然資源的市場定價,環境問題,政府減少在資源配置領域的錯位,而更多地向公共服務領域轉型,比如對教育醫療多下工夫;更加推進開放性政策、讓中國的制造業向全球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推行現代化財政政策,使得地方財政與收入匹配;平衡國有企業與私人部門的發展。
而中國與世界銀行在合作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中國財政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銀行正在共同撰寫一份研究報告,擬于今年晚些時候發布。研究報告的主題是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當今充滿挑戰性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如何走上可持續增長之路。
報告尋求協助中國明確在2030年之前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與政策抉擇,跨越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即許多國家都經歷過的進步速度放慢的一個經濟發展階段。
佐利克補充說:“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指出了前進之路上需要‘做什么’,而這個報告試圖幫助說明的是‘怎樣做’。遵循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的開放戰略的傳統,報告將探討中國可以采取哪些實際步驟從過度依賴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轉向更多依靠內需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