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31 15:01:46 作者:網風 來源:1
《浙商》:最近,生意寶將所持中國服裝網股份由51%減持至19.62%,中國服裝網公司管理團隊則以60.38%的比例成為第一大股東。在完成戰略重組后,中國服裝網將向創業板上市發起沖擊。生意寶董事長孫德良坦言,互聯網企業最核心的資源是人才,尤其是中高層管理團隊,此次實行股權激勵方式,是希望提升管理團隊把公司做強做大的奮斗動力。
魯老師,由您擔任獨立董事的大北農于今年4月9日上市交易。在大北農上市之前,是否也碰到類似的問題?
魯柏祥:對!股權激勵也是大北農董事長邵根伙長期關注的問題。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講,股權激勵很重要。不過,對于不同的人激勵方式也不同,因為每個人的期望不一樣,對自己的價值定位也不一樣。
《浙商》:那么,對什么樣的人需要進行股權激勵?
魯柏祥:對于一般生產職工來講,肯定是直接收入激勵更有效。他們的收入應該是按勞計酬,由“基礎工資+計件(計時)工資+津補貼與福利”構成,而不應該與效益掛鉤。因為一般職工不直接對企業績效負責,他們只對完成具體任務的數量與質量負責。企業績效是經營層與管理層的事情。一般職工只要做出的產品質量符合標準就好了,至于產品是否賣得掉跟他們沒有關系,這不是他們的直接責任。當然,在管理上,需要對他們加強原材料使用量以及生產質量的控制。
《浙商》:據我所知,不少企業的職工收入都是與效益掛鉤的。
魯柏祥:很多企業對工人的激勵與效益掛鉤,我認為這是片面的,甚至是沒有道理的。工人就是做出來的,做出來了就要給他相應的報酬,賣不賣得掉跟工人又有何干?很多企業說,“今年效益不好,因此工人獎金沒了”,這對工人是不公平的,效益好不好是經營者與管理者應該承擔的責任。不過,如果工人做出來的產品質量達不到公司的要求,則可以對勞動報酬做減法。
《浙商》:除了一般工人,對于其他人又該采用什么樣的激勵方法呢?
魯柏祥:對于中基層管理人員或經營人員來講,他們的收入應該是按效計酬,論“貢”行賞:由“基礎工資+績效工資+津補貼與福利”構成。管理者的一部分獎勵工資也應與經營有關,因為管理最終是要通過經營面對市場的。根據不同分工,企業績效分為經營績效與管理績效:管理績效的核心衡量指標是成本費用的控制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經營績效的關鍵是銷售額與賬款回籠情況等。如果完全強調成本費用的控制,可能會導致管理者盲目地通過增加產量、擴大產出規模等方式達到目的,而這與市場的需求是不一致的。
《浙商》:為什么是論“貢”行賞?
魯柏祥:論“貢”行賞的“貢”指的是“產出—投入”,即凈值;而論“功”行賞的“功”只是指“產出”。
對于中基層經營人員與中層管理人員,這樣的激勵方法就差不多了,沒必要強調股權激勵。基層職工是工作者,是打工的;中基層管理人員或經營人員是合作者,是職業經理人;而高層經營人員與高層管理人員中有些是一般合作者,有些是戰略合作者,只有少數才會最終成為事業伙伴。
《浙商》:對于高層經營人員與高層管理人員,都應該給予股權激勵嗎?
魯柏祥:對于高層經營人員與高層管理人員,也并非都要給予股權激勵。當然,他們對于企業利潤貢獻很大,可以給予他們干股,賦予他們利潤分配權,但不擁有資本參與權。
只有在長期的合作共事過程中,對于那些具有創業精神而非職業精神的,價值理念取向與公司一致的,也想長期把企業當作事業來做的,同時也是企業必不可少的核心人物,才能給予適當的股份,把他們吸納到股東當中來。
我認為,企業的股權還是應當相對集中。企業本身是私產,如果股東人數過多,股權分散化導致私產變成半公半私產,這樣對企業運作效率不利,從而削弱企業的競爭力。所以,并不是每個行業、每個企業都需要股權激勵的。如果有些行業,貨幣資本起主導作用,人才也不缺,那就沒必要進行股權激勵。如果人才吸納與成長的通道都有,企業運作很正常,干嘛要多搞幾個股東?股權激勵最核心的本質是吸納人才,讓他們戴上“金手銬”。
《浙商》:怎么從職業經理人中發現企業的事業伙伴——也就是所謂的事業經理人呢?
魯柏祥:對于職業經理人,打工就是賺錢,他們與創業者的概念不一樣。創業者的首要目標是怎么把事業長期經營下去,雖然他們也強調利潤,但這個利潤是為事業可持續經營服務的。如果不具備創業精神,企業發展好了他們衣食無憂反而淪為食利階層了。顯然,這與股權激勵的初衷——留住人才并調動其積極性,讓其對企業做出更大的貢獻——是相違背。
我們原來強調資本持有者與資本經營者分離,而股權激勵則是強調兩者合一,這就是股權激勵的風險。為了防止一些事業伙伴“一朝擁有,別無所求”而失去了創業的動力,企業只能事前慎重考慮,可以給高層一個預期,可能需要五年、八年,甚至更長的考驗,否則后面“離婚”會很麻煩。企業與高層經營人員、高層管理人員的關系可分為三個階段:利用、重用與信用。企業應當建立長期的考察審核系統,只有到信用階段的經營管理層精英,才能進入持股的行列。
總之,股權激勵最核心的是要看激勵的對象是否從打工者轉變為創業者,是否從職業經理人轉換為事業伙伴。此外,還要看是否能起到激勵的作用。很多人沒錢的時候給了錢就激動,有錢了就激動不起來了。如果這些人持股,不僅占了股份,還占了位子。萬一出現這種情況,只能讓這些人從經營管理層中退出成為純粹的股東,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