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4 13:47:05 作者:網風 來源:1
這一舉措在其他路局也紛紛實行,事實上,一些路局如廣鐵集團、蘭州局早在7月份就已經撤銷多經、回歸主業。
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榮朝和表示,這一舉措,可能是鐵道部財務吃緊之后的權宜之計。“運輸主業虧損嚴重,只能寄希望還能掙點錢的多經部門。”
事實上,自鐵道部部長盛光祖上任以來,如何緩解巨大的財務壓力,是他主導下的鐵路改革思路的出發點。
倒退還是權宜之計?
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鐵路部門開始小碎步前進式的改革進程,雖然中間有些逆流,且一直沒有實現政企分開的最終目標,但改革的思路一直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
以多經部門為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鐵路行業為安排富余人員和擴張鐵路運輸外延能力而創辦了多種經營企業。
2003年以來,鐵路全行業進行了主輔分離工作。在“企業分設、財務分賬、人員分開”的基礎上,多種經營企業在管理體制上完全與運輸主業脫鉤,在經濟體制上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
2005年鐵路行業實行“撤消分局、站段撤并、路局直管站段”的改革,鐵路多種經營開始了新一輪改制。原鐵路分局層面的公司和站段主辦的公司重組整合到路局層面的各類專業公司或集團公司,實現了站段不辦公司,多種經營在經營管理上與運輸主業完全脫鉤。
名義上雖然分出去了,但實際上,多經部門跟鐵路主業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如不依托主業的核心資產和優勢,多經幾乎無法開展業務。”榮朝和稱。
多經在鐵路部門中承擔了以下任務:一是為主業分流人員提供“收容所”,二是運營收入彌補主業的虧損。
鄭州鐵路局旅游集團公司屬于鄭州局的一個多經部門,該公司員工稱,他所在企業包袱也很重,有員工700多人,加上勞務工有1000多人,而實際在他們權力范圍內的只有180人左右,大部分人都是車站安排進來的。“以前上面有規定,火車站必須專心搞運輸,不準搞多種經營,于是火車站就把多種經營形式上放在我們這邊。”
由于“人浮于事”,該公司近年來每年的虧損額都在500萬元上下。
該員工稱,目前多經和主業要開始“協同作戰了”,“按路局領導的話說,運輸企業和非運輸企業合力共為,非運輸企業是法人。運輸企業配合具體業務,效益共享,連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