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7/1 17:11:53 作者:無名 來源:1
小區里新來了個擦鞋匠,是個看上去只有十五六歲的小姑娘。小姑娘操著一口浙江普通話,鞋子擦得又快又干凈,我總喜歡找她給我擦皮鞋。一回生兩回熟,日久天長,我便和小姑娘攀談起來。據小姑娘講,她是浙江溫州人,令我不敢相信的是,她的父親居然是一家500人的口杯廠的董事長。我問她家境那么好,為什么還出來擦皮鞋。小姑娘微笑著說:“家里條件再好也是父母的,自己的必須自己出來賺。”
從漠河到三亞,幾乎每個中國城市都有浙商的集散地——各式各樣的“浙江村”、“溫州路”、“義烏街”遍布在大江南北的各個角落。有句新民謠說得好:“上海人有一元錢會用來打扮,廣東人有一元錢會上酒樓,而浙江人有一元錢則會當老板。”其實,浙江人不僅具有與生俱來的商人天賦,在創業時付出的辛勞更令人嘆服。
義烏是全國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在這里,上海七鋪路10元3雙的白色棉運動襪,只賣7角錢;上海賣100多元的洋娃娃,只賣20元;女孩子喜歡的漂亮工藝品和飾品,50元能買一堆。在這個小商品的王國里,活躍著一群“螞蟻商人”,也就是利潤小得像螞蟻一樣的商人。一位半文盲婦女,起先給別人做家政,積累夠了一定數量的資本后,轉而販賣膠卷,別人的膠卷一盒賣20多元,而她的膠卷只賣14.1元,正是因為她的膠卷,“只掙一角錢”,換來的是生意的異常火爆興隆,最后,這位婦女成了遠近聞名的“膠卷大王”。
世界上每四根吸管,就有一根產于義烏。義烏的一位吸管廠老板算了這樣一筆賬:他的吸管每根賣8~8.5厘,扣除成本費、人工費、機器折舊費和包裝費后,每根實際上只有8~8.5毫的利潤,而正是從每根吸管上賺的這8毫錢,成就了這家每年幾十萬利潤的吸管廠。
正是浙江人不嫌商品利潤低,要做就做最物美價廉的商品的信念,才使他們的產品暢銷全國,游遍世界。任何一件商品,哪怕利潤只有以“毫、厘”為單位,只要一門心思地去做,就終究會成就以百萬、千萬為單位的商人和品牌,我想,這就是浙江商人帶給我們的一個最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