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8 15:09:49 作者:sc001 來源:1
【提要】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人?這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種是指手中握有的現錢多;一種是指創造的社會財富多。后者如袁隆平,他發明雜交水稻,解決了幾十億人的吃飯問題,其背后的財富,無法用金錢衡量。那么,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企業家?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
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人?這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包含了兩層含義:一種是指手中握有的現錢多;一種是指創造的社會財富多。后者如袁隆平,他發明雜交水稻,解決了幾十億人的吃飯問題,其背后的財富,無法用金錢衡量。
那么,誰是中國最富有的企業家?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人。細心人會發現,在近年各種關于中國內地的富豪榜中,卻“遺漏”了一個人——華為總裁任正非。作為一家年營收近1500億元的民營企業老總,他的錢與其他民營企業家相比,顯得十足的“寒酸”。
華為剛發布的2009年年報顯示,公司去年銷售收入達1491億元(約218億美元),同比增長19%;凈利潤為183億元(約27億美元),同比增長29.9%。在全球通信設備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華為2009年的年報可圈可點,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都赫然走在行業前列。
華為還在年報中首次披露了公司的股權狀況,令人大為驚訝的是,與其他民企創始人動輒占股多達50%相比,截至去年底,任正非持股比例僅為區區1.42%。去年,華為員工持股人數為61457人,持股成員全部由公司員工構成,約占9.5萬名員工總數的64.7%。年報公布后,有人給任正非算了一筆賬,他的股權“權益”大約為6.15億元,即使加上每年所得的股票分紅,身家也不過7.5億元左右。
作為一家非上市民營企業,員工持股比例如此之高,以及任正非持股比例如此之低,令人匪夷所思。任正非1988年于深圳創辦華為公司,憑借20多年的勵精圖治,華為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電信解決方案供應商,成了中國IT界的標桿企業。但與各類富豪榜中的中國企業家相比,任正非竟然遠未觸及富豪“門檻”。
《福布斯》2009年中國內地富豪榜顯示,前40位富豪門檻為14.5億美元。其中,擁有比亞迪27.83%股份的王傳福,財富達58億美元;希望集團的劉永行居次席,財富凈值達55億美元,排名第三的是娃哈哈集團的宗慶后,資產凈值為48億美元。按照任正非的上述身家才夠1億美元,不得不說是“名落孫山”。
而在2009年胡潤IT富豪榜中,馬化騰以239億元成為首富,網易的丁磊(175億元)、盛大的陳天橋(150億元)、百度的李彥宏(150億元)分別排在第二至四位。馬化騰去年上半年持有騰訊約12%的股份,陳天橋家族持有盛大網絡約57%的股份,李彥宏持有百度約16%的股份。
元曲中說,“宮闕萬間多做了土”,毛澤東在詞中也說“糞土當年萬戶侯”,錢只是一個符號,究竟誰創造的財富最多,人們心中有數。相比歐美設備廠商,華為已經在不聲不響中完成了趕超,成為僅次于愛立信的全球第二大設備廠商。去年,阿爾卡特朗訊營收為212億美元,諾基亞西門子為176億美元,分別同比下降了11%和18%。愛立信也不例外,這家擁有134年歷史的電信設備巨頭,去年271億美元的營收,出現了微弱的下滑。這一消一漲,反映的則是華為的蛻變——它已經洗去“低價策略”的標簽,轉變為靠競爭力立身的全球領先科技企業。
華為在創立初期,就注重對內部管理的不斷改進,充分預估企業發展的風險和環境。華為引入西方大公司的實踐經驗,在集成產品開發(IPD)、集成供應鏈(ISC)、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質量管理等諸多方面,與國際領先公司展開了合作,在流程、組織、IT建設等方面,持續努力推動管理改進。
華為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高效的管理基礎上的,任正非知道,這也是一家全球化公司的必經之路。因此,早在1998年,華為就開始與IBM展開深度合作,完成了產品到市場的流程管理,這是它由電信設備制造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提供商轉型的標志。這一年8月,它與IBM啟動“IT策略與規劃”項目,規劃和設計華為未來需要開展的業務流程以及所需的IT支持系統,其中包括集成產品開發、集成供應鏈、IT系統重整、財務四統一等8個項目,前兩項是其中的重點。
而從2007年開始,華為聘用埃森哲啟動了CRM(客戶關系管理),加強從“機會到訂單,到現金”的流程管理。在此前集成產品開發、集成供應鏈的基礎上,2008年,華為與埃森哲對CRM體系進行重新梳理,打通從“機會到合同,再到現金”這樣一個流程。該流程打通后,公司的運作效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如果說幾年前有人懷疑華為,幾年后的今天,那些懷疑者和喜歡挑刺的人,已經找不出任何理由。在LTE領域,它已經走在整個行業的前列,成為首家被電信運營商商用的電信設備商,中國在2G、3G通信技術領域完全落后于西方、受制于西方的局面,正在被一一打破。一家僅成立20多年的企業,讓百年巨頭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到目前為止,在全球50強電信運營商中,華為已經成為其中45家的合作伙伴。
中國企業嘗試“走出去”的不少,真正具備國際化思維、視野以及實力的卻不多。從2008年來看,華為國際市場的營收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了75%,開創了國內超大型企業外銷占比的最高紀錄。
在華為1997年修改的員工持股規定中,華為主張在顧客、員工與合作者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努力探索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部動力機制。“我們決不讓雷鋒吃虧,奉獻者應當得到合理的回報。”任正非對財富的理性認識,正是華為今天能做大做強的原因所在,勞苦功高而不邀功,財源滾滾而不戀財。正如他所說,“世界上一切資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種資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很多民營企業的財富多為創始人個人所有或者是少數幾個人所有,大部分員工僅是陪襯而已。而華為卻不是這樣,它是9萬多名華為人共同所有,它是一個共苦同甘的團隊。在任正非看來,只有員工真正認為自己是企業的主人,分權才有基礎。沒有這樣的基礎,權力分下去就會亂。他認為,企業管理層要淡化英雄色彩,實現職業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個人去接受鮮花,這個人也僅僅是代表,而不是個人英雄。
任正非推崇“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趨之以利”。他在一篇內部文章中說:我們今天是利益共同體,明天是命運共同體。當我們建成內耗小、活力大的群體時,抗御風雨的能力就增強了,才可以在國際市場的大風暴中去搏擊。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任正非給中國企業帶來的,遠非公司上千億元的營收所能衡量,其管理思想和理念對業界的影響,是看不見的巨大財富。而他將公司創造的財富惠及所有員工,在物欲橫流的今天,這種財富觀殊為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