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15 8:38:16 作者:網風 來源:1
有報道稱,內蒙古自治區日前宣布將進一步提高煤炭產業準入門檻,推動煤炭企業整合重組。專家指出,準入門檻的提高將進一步壓縮民營煤企的生存空間;集中度的提高,也將增加礦區移民的難度,進而減緩煤炭重組的進度。
準入門檻突然大幅提高
按照內蒙古新制定的礦業開發準入標準,今后褐煤開發井工礦的年開采規模不得低于300萬噸,露天煤礦的年開采規模不得低于500萬噸;其他煤種的井工礦年開采規模不得低于120萬噸,礦井的煤炭資源平均回采率不得低于70%。
另據了解,為了提高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度,內蒙古還將加大對現有礦山的整合重組力度。內蒙古力爭在2012年底前,使年生產規模在45萬噸以下的煤礦全部退出市場。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將由自治區統一部署,到2013年底全自治區的地方煤炭生產企業數量要控制在80戶至100戶。
而內蒙古在今年3月下發的《內蒙古自治區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下稱《方案》)中提出,從2011年到2013年底,通過兼并重組,全自治區煤炭企業將從現有的353家減少到80至100家;并規定,2013年底,生產規模在120萬噸以下的煤炭生產企業將全部退出市場。相較之下,準入門檻大幅提高。
民企生存空間再被壓縮
內蒙古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由于內蒙古之前確定的年產量120萬噸的門檻過低,導致目前煤礦開發權的競爭異常激烈,因此自治區再次提高門檻,以減少入圍企業數量。“這就是家有梧桐樹、不愁金鳳凰。”于光軍說。
與此同時,由于目前煤炭市場仍處在很熱的狀態,因此自治區各地也有可能在自治區標準統一上調的基礎上再次上調本地重組標準。這意味著企業在鄂爾多斯、錫盟等地面臨的實際門檻甚至還將高于調整后的300萬~500萬噸/年。
于光軍坦言,從目前的形勢看,重組門檻越是提高,民營煤企的優勢就越小。“與最初制定的120萬噸標準相比,如今的300萬噸、500萬噸標準,內蒙古的伊泰等大型民企承擔起來會吃力不少,更不說眾多小企業,”于光軍說,“這無疑將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大大壓縮。”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煤炭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邢雷告訴本報,新標準要求礦井的煤炭資源平均回采率不得低于70%。但早期的煤礦均用屬炮采,即使用炸藥開采,回采率僅在30%左右;而目前只有大型煤企使用的綜采設備可達到70%的回采率。
邢雷稱,內蒙古絕大部分大型民營煤企都在蒙西地區,而蒙東地區較少。此次上調準入門檻后,蒙東地區的民營煤企或將大量消失。
礦區移民難度增加
于光軍同時指出,門檻上調、集中度的加強也導致了礦區移民難、規模增大等一系列問題。據介紹,伴隨著內蒙古風起云涌的煤炭資源重組,當地的礦區移民工作也陸續展開,但由于補貼標準各異,進展并不順利。而集中度的加強無疑使更多的牧民從礦區遷出。
于光軍告訴本報,大型央企、國企給的移民補貼標準很高,而當地民企就無法拿出這么多資金。而各大央企、國企的補貼標準也五花八門,沒有統一。以搬遷補貼費為例,不同礦區的補貼費為3萬元到5萬元不等,差別較大。但當地牧民無疑會以最高標準要求補貼,由此使礦區移民更加復雜,也減緩了煤炭重組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