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30 16:19:24 作者:網風 來源:1
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將再度升級。近期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于審理證券行政處罰案件證據若干問題的座談會紀要》(下稱《紀要》)的通知,內容涉及證券行政處罰案件的舉證、電子數據證據、專業意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責任人的證明、內幕交易行為的認定等若干方面。
作為高法的規范性文件,《紀要》是首次由有權機關作出的針對證券行政處罰案件相關問題的系統性規定,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及市場參與各方具有深遠影響。
證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紀要》針對的是行政訴訟中的證券行政處罰案件,同時也是對證監會行政執法的要求和規范。“此前證券行政處罰案件的證據規則并不完善,《紀要》在證券行政執法多年經驗的基礎上,借鑒成熟市場國家的先進做法,對證券行政執法的核心問題給予了明確。”
據其透露,除《紀要》外,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關于辦理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刑事案件的法律適用意見的司法解釋,該司法解釋較《紀要》內容更加豐富具體。證監會在貫徹《紀要》規定的基礎上,也正在著手修改內幕交易認定指引,證監會處罰委還將對聽證規則、取證程序、執法規范等內容進行調整。
證券行政執法過程中,普遍存在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認定難、舉證難的問題。對此,《紀要》明確,在“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規則下,考慮到部分類型的證券違法行為具有特殊性,由監管機構承擔主要違法事實的證明責任,通過推定的方式適當向原告、第三人轉移部分特定事實的證明責任。
監管機構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明確告知行政相對人享有提供排除其涉嫌違法行為證據的權利,行政相對人能夠提供但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的,人民法院在涉及訴訟時對其證據將不予采納。
“針對內幕交易等證券違法行為,《紀要》并未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做法,而是涉及了舉證責任的分配和推定方式的轉移。在此規定下,大多數舉證責任仍由證監會承擔,行政相對人舉證未達到排除其嫌疑標準的,即認定證券違法行為成立。”上述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紀要》將內幕交易行為認定分為三個級別五個類型,凡符合其中之一,且被處罰人不能作出合理說明排除其內幕交易行為嫌疑的,即可確認內幕交易行為成立。這五個判定標準包括:
證券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知情人,進行了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證券交易活動;證券法第七十四條規定的內幕信息知情人的配偶、父母、子女以及其他有密切關系的人,其證券交易活動與該內幕信息基本吻合;因履行工作職責知悉上述內幕信息并進行了與該信息有關的證券交易活動;非法獲取內幕信息,并進行了與該內幕信息有關的證券交易活動;內幕信息公開前與內幕信息知情人或知曉該內幕信息的人聯絡、接觸,其證券交易活動與內幕信息高度吻合。
鑒于證券行政處罰涉及專門性問題,專業意見作為證據的地位也首次得以確立。根據《紀要》,對被訴行政處罰決定涉及的專門性問題,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供其聘請的專業機構、特定行業專家出具的統計分析意見和規則解釋意見;人民法院也可聘請相關專業機構、專家出具意見作為證據。
另外,根據證券法關于“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較其他人員更嚴格的法定保證責任”的規定,《紀要》對證券行政執法中對上市公司董、監、高人員在信披違法中的責任采取過錯推定給予了明確。
針對證券交易和信息傳遞電子化、網絡化等特點,《紀要》還對電子數據如何取證、如何保全做出了更加嚴格細致的要求,是對證監會行政執法工作的進一步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