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0 14:59:26 作者:網風 來源:1
美國證券行業收入結構的變化,可以理解為商業模式轉變。從以手續費為主向交易驅動型的轉變,主要是從上世紀60年代末啟動,到上世紀80年代進入轉折點。轉變的原因,既有經營環境變化的沖擊,也有制度改革的驅動,更有證券業主體的主動或被動適應。
經營環境變化的沖擊
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直接沖擊美國證券業的經營環境變化,可以歸納為兩個:一是股市的變化,二是機構投資者的興起。
二戰結束以后,美國股市迎來約20年的牛市,道指從1945年末的193點一路走高,1954年越過1929年的高點,1966年1月接近1000點;之后,一直到1982年,道指在600點~1000點橫盤徘徊;1983年道指才實質性突破了1966年高點。在牛市局面下,美國證券業需要適應交易量急劇擴大的局面,提高后臺處理能力成為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在橫盤并隨時下滑的市場環境中,證券業需要解決收入來源問題。
機構投資者的興起,是改變美國證券市場結構的重要力量。1963年,美國印第安納州一家約7000人的企業關閉,發生了多數員工無法領取多年積累的養老金問題,引起了政府、社會對養老金領取權問題的廣泛關注。1965年,美國總統設立的委員會提出關于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報告,1974年通過了《員工退休收入保障法》(ERISA)。該法的討論和實施,對證券市場產生了各方面的影響:一是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交易的主力,1969年開始超過了個人投資者的交易量;二是明確了機構投資者作為個人投資者的受托者的責任和規范;三是機構投資者的興起對證券業提出了廣泛而深刻的要求;四是促進了投資理論的研究及應用,資產組合、指數基金成為大量采用的投資方法;五是資產管理迅速增長且呈多樣化趨勢。這些影響,直接對證券業經營方式產生了沖擊。
上述兩大變化,對證券業最直接沖擊是引發資本危機。證券業稅前利潤從1971年的13.7億美元下降到1973年的0.8億美元,紐約交易所會員中約三分之一的公司(220家)陷入資本危機,其中129家破產或被合并。
制度改革對證券業的沖擊
經過多年的爭論與準備,美國于1975年實行手續費率自由化,并于1982年引入儲架發行制度。
手續費率自由化,終結了183年的固定手續費制度,手續費率呈持續下降且多樣化態勢。美國證券業的收入結構開始出現手續費收入比例下降、交易收入比例上升的結構性變化。1968年到1986年,手續費收入占比從60%下降到21%,而交易收入比例則從12%上升到27%。
儲架發行是一籃子登記發行制度,一次登記證券發行計劃以后,在兩年內可以隨時發行。引入儲架發行制度,直接沖擊了華爾街原有的格局。上世紀80年代末,約90%的債券發行不采用承銷團方式,代之以有能力的投資銀行單獨、直接向機構投資者承銷;承攬承銷項目的競爭力中,“關系”的分量下降、銷售能力成為關鍵;新的競爭者開始攻占傳統大行的客戶,1983年所羅門兄弟取代摩根占據承銷榜首;在證券業組織中,銷售交易部門的地位相對于投資銀行部門開始上升。
經營環境的變化與制度改革,打破了美國證券業的傳統格局,引發了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的創新競爭,走向產品、服務多樣化的時代。
證券業的主動或被動適應
首先是企業制度的改革與資本擴充。美國投資銀行業的起始組織形式是合伙人制(1953年以前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資格的前提是合伙人制)。在經營環境與制度改革對資本擴張的壓力下,大公司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改制為股份公司并上市。
其次是建立適應機構投資者要求的經營體系。包括擴充研究分析隊伍;建立適應大規模、頻繁交易的系統;吸收最新的投資理論研究、推出以金融工程為基礎的創新產品;交易驅動型商業模式逐漸占上風,手續費業務更多地融入了資本中介的因素。
美國證券業通過約20年的轉型,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舉奪回了被日本證券業在收入、利潤等指標方面領跑的位置,并在90年代以后憑借金融創新與全球化,拉開了與其他國家證券業的差距。
審視目前我國證券業的現狀,總體上接近于上世紀60年代末美國證券業的狀態,其未來的演進方向與路徑,可以比較肯定地展望,將是濃縮美國證券業20~30年的歷程。時間可以壓縮,階段無法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