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25 13:11:30 作者:sc001 來源:1
“你要是離開北大,我就自殺。”母親的哀求哭泣,讓俞敏洪肝腸寸斷,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別無選擇。當俞敏洪最終不得不離開北大的時候,他的人生際遇已然瀕臨暗無天日的窘迫境地,他被命運逼進了毫無回旋余地的死胡同。
“說實話,唯一舍棄不了的是北大分給我的8平方米的宿舍。”1991年夏天,俞敏洪覺得蝸居北大的生活實在太過沉悶無聊,于是痛下決心含淚拋棄成為北大教授的夢想,把全部行李裝上一輛三輪車,在一個明亮的月夜毅然決然地走出北大南門。
“追求卓越、挑戰極限,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新東方的校訓,也是俞敏洪的痛悟。離開北大后,俞敏洪嘗試著搞英語培訓擺脫經濟困境,但是僅憑他一己之力難以為繼。彼時,他面臨抉擇,或者知趣地返回北大,懇求北大的寬容與饒恕,然后繼續那個從教書匠到教授的偉大理想。或者,去其他高校做老師,但前途未卜,他是北大的逃兵不一定會被接受。思來想去,俞敏洪還是決定繼續搞英語培訓,殺出一條血路。
“比如你要走10公里的路,走到5公里的時候,你痛苦了,疲憊了,想放棄。但是我要說,你選擇了前進,就有可能成功;你選擇了停頓,就會迷茫;你選擇了后退,就只有失敗。”對于俞敏洪來說,經營新東方,就是一個不斷堅持、延續夢想的過程。俞敏洪曾經坦率地對筆者說:“堅持下去不是因為我堅強,而是因為我別無選擇,實在沒有別的辦法。”
成功屬于勇于堅持的人,不對自己失望,不對人生絕望,理應成為一種人生態度。
俞敏洪常常對大學生們說,如果一個人的人生沒有留下一些讓自己熱淚盈眶的日子,他的人生就是虛度的。而北大,足以讓俞敏洪熱淚盈眶、刻骨銘心。從另一個層面來說,北大鍛造、重塑了俞敏洪,給予了他堅強的內心、頑強的意志力和抗壓力。
只要一件事情具備50%的成功可能性,俞敏洪就敢于去冒險嘗試。1991年從北大離職之時,俞敏洪個人承受著極大的風險:失去了來之不易的鐵飯碗,失去了北大的榮耀,更要命的是檔案里還有一個記過處分的記錄。俞敏洪基本可以肯定,沒有一家單位敢接納他。
“雖然我不是特別敢于冒險的人,但也不甘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任由生活擺布。畢竟,我在北大教過6年書,帶過從大一到大四的學生,單就教學水平而言,無論到哪里都是充滿自信的,帶著北大老師的氣質、氣場、光環,出去給學生們講課,大家自然都很佩服你。我覺得自己天生有經商的頭腦,離開北大之后即使只是二流的英語老師,我想通過在外講課也能掙錢養活家人。”越是這樣想,俞敏洪越發自信,他覺得自己還算是個稱職、合格的英語教師,每天晚上去給學生們上英語課,掙到100元錢沒有問題,這樣算下來的話,每個月收入至少3 000元。而當年,他在北大的月工資是120元。這筆經濟賬算下來,俞敏洪挺直了腰板,甩開膀子大干快上。
1991年,俞敏洪以中關村第二小學傳達室為“據點”,正式開始對外招生。為了擴大知名度吸引生源,俞敏洪租用中關村第二小學的一間能夠容納40人的小教室,進行第一次免費的英語培訓。“原北京大學老師俞敏洪免費英語講座”的小廣告廣為散發,當天竟然吸引了500多人前來聽講座,俞敏洪在昏暗的燈光下口若懸河地講了一個晚上。他發現,免費講座是吸引學生的最佳方法。
草根創業的俞敏洪,在馬路邊的電線桿子上刷招生廣告一刷就是三年。寒風凜冽的冬夜,俞敏洪騎著輛老式28自行車游蕩在北京海淀區的大街小巷,看見電線桿子就興奮地沖過去,從自行車后架上抓過糨糊桶,拿出一把鞋刷,使勁地刷起來,再把一張張毛筆寫就的招生廣告貼上。雙手被凍得發麻發僵時,俞敏洪就打開背包抄出一瓶二鍋頭咕嘟咕嘟大口灌下,很快便滿臉通紅全身暖透。靠著二鍋頭,俞敏洪把英語培訓的招生廣告貼遍了海淀區。
當然,可想而知,隨意張貼小廣告也導致了不良后果。帶著紅袖箍的街道居委會的大媽拿著罰款單找到俞敏洪,勒令他交完罰款再去清理電線桿上的小廣告。俞敏洪只好手拿一把小鏟子,一張一張鏟掉夜里貼的小廣告。“為了不被罰款和懲罰,我就和老太太們套瓷兒,一遍遍說好話。為了籠絡這些老太太,我甚至答應為她們開一份工資。”
在俞敏洪的鼓動之下,四五個老太太進入新東方打工。2003年新東方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新東方有著10年工齡的老太太們都拿到了5萬~8萬股不等的新東方股票。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紐約成功上市,凡是握有股票的老太太都成了百萬富翁。至今,俞敏洪仍和那些老太太們保持著良好的關系,每年都會去探望,老太太們大都已經70多歲了。
當年,俞敏洪在電線桿上刷糨糊貼廣告的時候,心中是有目標的,就是要把新東方做好、做大。“就好像兩個乞丐,一個乞丐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要飯,另一個乞丐要飯是為了一路要到喜馬拉雅山,結果自然就不一樣了。”
相傳宋朝開國丞相趙普每遇政事不能決,便于歸家后查閱家中一篋中書,次日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家人好奇,偷偷朝篋里一看,原來里面只有半部《論語》,于是便有了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
俞敏洪則是“一把廣告刷打天下,一部《三國演義》治學校”。一部《三國演義》俞敏洪看了13遍,從中悟出了平衡兄弟情誼與公司利益的哲理。
新東方培訓班開辦初期,沒有固定的授課地點,經常是租人家的課堂,四處打游擊。俞敏洪披棉被上課的故事傳播很廣,那是早年間發生在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教室講臺上的事兒。有一次俞敏洪發高燒,穿著厚棉襖去上課,還是冷得受不了,其實教室里的暖氣已經很熱了,但他卻仍冷得直發抖。照看教室的老大媽心疼得抱了一床被子走進教室,俞敏洪就這樣穿著厚棉襖、裹著棉被堅持上課。學生們看不下去了,課還沒上完,四個學生沖上講臺,強行把俞敏洪送到了醫院。醫生的診斷結果是扁桃體發炎導致高燒,連著打了三天青霉素,才把嗓子治好。
辛勤的付出、平凡的良心、真誠的感動,難熬的漫漫長夜,崢嶸的難忘歲月,這就是俞敏洪心目中的生活。他一直認為,底蘊的厚度決定事業的高度。成功的道路上確實存在幸運的成分,但重要的還是雄心、驅動力和辛勤工作。
俞敏洪離開北大之際,出國潮、經商潮的“驚濤駭浪”正輪番沖擊著菁菁燕園。出國是第一選擇,其次便是進機關從政,再次就是做生意。沒能出國的同學,很多都下海經商去了。當年和他一起留在北大教書的兩個同學,一個下海開辦了一家制造螺釘帽的螺絲廠,成了百萬富翁,產品遠銷瑞士。另一個同學倒騰汽車輪胎,也賺得盆滿缽滿。
這兩個同學的“發跡”,刺激著俞敏洪脆弱而敏感的神經,他感覺自己和同學們的差距越來越大。早年間,俞敏洪并沒有顯露出做生意的天賦與能力,也從沒想過。后來由于經濟狀況窘迫,俞敏洪瞞著北大偷偷摸摸地到社會上的英語培訓班講課掙錢。這樣的偶然事件,激活了俞敏洪的商業思維,最終催生了新東方。1993年,新東方一年的培訓規模已經有數千人次,經過反復考量,俞敏洪決定和東方大學分道揚鑣,“交了那么多品牌使用費給東方大學,對方只是給我加蓋一個公章而已,以后怎么辦?不能總這樣吧?越想越覺得憋屈。”
東方大學的老教授們很喜歡俞敏洪,因為他每年能為大學貢獻不菲的贏利,老教授們甚至動過念頭吸納俞敏洪成為股東,但是這個動議沒有在內部達成共識,于是也就不了了之。老教授們回復俞敏洪:“小俞,我們還是按照以前的模式繼續合作吧。”
俞敏洪堅定地說:“不,我要創辦屬于自己的培訓學校。”
如今,讓我們做一假設,如果當時東方大學的創辦者們承諾給予俞敏洪30%甚至更多的股份,會不會還有新東方?俞敏洪笑言:“或許我真就沒有動力去創辦新東方了。”
挨到1995年,俞敏洪積累了30萬元,來新東方上課的學生數量已經蔚為壯觀。基于這樣的前提,俞敏洪將30萬元全部投入到新東方的再發展中。做出這一冒險舉動之前,俞敏洪有最壞的預估:即使這30萬元全部賠掉,只意味著自己暫時在經濟上一無所有,但自己還是一個英語老師,每晚可以掙到20元的講課費,不至于餓肚子流浪街頭。
創業早期,俞敏洪有兩點感悟: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或者能帶來良好結果的事情;要運用常識和智慧,遠離危險和不幸。
富蘭克林•羅斯福有一句名言:“我們只看到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卻忘了同樣早起的蟲兒有什么下場。”經營企業,是勇敢者的危險游戲。處理不好風險的企業家,很容易由先驅變成先烈。
在俞敏洪看來,語言就是幫助人們度過人生關口的“墊腳石”。今天的俞敏洪,已經將英語培訓做成了一樁彰顯財富效應的事業。但事實上,高中時他并不是特別喜好英語,當初之所以報考英語專業只是因為數學太差。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英語竟然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
如今,俞敏洪持有10年之內多次往返美國的商務簽證。新東方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最大的民營教育機構,美國人準許俞敏洪隨時隨地、不受限制地進入美國本土。想一想,這是多么有趣的對比。當年,俞敏洪千方百計想去美國,卻被殘忍地拒之門外。
英語之于俞敏洪,新東方之于俞敏洪,就是那么一小塊“墊腳石”,使得他在最艱難的時候,順利走出泥濘、跨過溝坎。
俞敏洪的故事如果發生在美國,那就是典型的“美國夢”,這或許是美國媒體樂于采訪、報道俞敏洪的原因之一。一個身無分文、窮困潦倒的未遂詩人、落魄文人最后居然做成了一家在美國本土上市的公司,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這絕對是一個Amazing Story(令人驚奇的故事)。
俞敏洪語錄
新東方其實什么都不是,它就是一塊墊腳石。當大家想跨越人生的長河之時,河面太寬、水流湍急,一步跨不過去,這時在河里投擲一塊大石頭,墊一下腳就過去了,順利到達彼岸。新東方存在的意義就是通過語言教學,把一部分信奉“語言就是力量”的人渡到彼岸,然后再渡回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