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7 15:42:28 作者:清泉 來源:1
很多大學生畢業后都因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紛紛淪為“啃老族”,對此,專家表示,大學生畢業“啃老”,家長一定要反省,提早幫助孩子做好職業規劃。
家有“啃老”兒
一句鼓勵勝過百句嘮叨
孩子啃老,家長首先要自省。出現啃老現象,有孩子自身的原因,更與家庭教育分不開。孩子該獨立時,父母該放手給他們獨自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劉新平的兒子小單大學畢業后在家當了一年多“坐家族”,越來越不自信,他和老婆下決心給兒子“斷奶”,給了他1000元求職基金,讓他自謀出路。社會經驗豐富以后,小單重新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蔡女士的兒子2007年畢業于一家高校中文系,待業兩年多,不愿邁出大門求職。“開始我天天嘮叨,但兒子非常反感。”蔡女士通過請教心理專家、學習心理書籍,改變了和兒子的溝通方式,在她的鼓勵下,兒子考取了心理咨詢師,獲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蔡女士認為,對于待業的子女,父母的一句鼓勵勝過一百句嘮叨。
曾是“啃老族”
關鍵在于邁出第一步
27歲的肖超曾做了兩年“啃老族”,他畢業于一所大專院校的公共管理專業,畢業后,他覺得自己學校和專業都不好,對找工作特別迷茫,每天在網吧打游戲。爸爸建議他根據自己性格內向、坐得住的特點,去學一門技術,開始他沒聽進去,后來,爸爸下了最后通牒,給他5000元培訓費和生活費,表示再也不會供他吃喝。
沒了退路,肖超開始學習辦公自動化設備維修,從學徒做起,到拿第一份工資,后來技術越來越精,現在自己開了一家辦公設備專賣店。“期間吃了不少苦,但比起‘啃老’的那段日子,整個人充實開朗了。”肖超從自己的轉變得出的結論是,狀態不是等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關鍵在于邁出第一步。
專家建議
提早做好職業規劃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啃老”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一種無奈的過渡。社會對“啃老”現象不應一味指責,更不能隨便貼“啃老族”的標簽,這對于激勵他們就業是不利的。學校和相關部門應開展豐富的職業指導培訓、就業心理輔導等,鼓勵大學生增強信心,積極向上,幫他們找準職業定位。作為父母,要調整角色,從小培養子女獨立自強的性格,消除產生依賴的土壤。成年的子女要認識到“啃老”很不光彩,勇敢面對社會競爭的挑戰。
學聘網專家建議,在大學期間應加強職業規劃和社會實踐,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長,或通過職業規劃機構確認幾種適合的職業,利用假期多實習,進一步確認自己喜歡、擅長的工作,在畢業后就能從容、理性地選擇合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