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瞬的靈感
英國好文學家斯威夫特說:如果某人能使只長一棵草的地方長出兩棵草,那么他就有理由成為比沉思默想的哲學家更有用的人。年輕的鄧申偉確實具備這樣的潛質,姑且將其稱之為一種折騰的本領。
2002年秋天的昆明天氣宜人。正把餐飲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鄧申偉,卻收到了一個壞消息:自己的弟弟在昆明開了三家某皮具品牌的加盟店,生意還不錯的時候,這個皮具品牌總部資金鏈出了問題,通知不再各向加盟店供貨。弟弟一時六神無主,找到了鄧申偉。
鄧申偉無法袖手旁觀了。多年來摸爬滾打得來的商業經驗,又使他開始冷靜分析起來:
餐飲業的供應鏈難以管理,不容易發展壯大,且當時的小天鵝、蘇大姐、德莊和譚魚頭等川渝品牌業已形成氣候,市場相對飽和。而當時的皮具市場,是LV、古馳等品牌,中端基本被舶來品占據,而低端則充斥著大量的雜牌皮具,沒有一家中國人自己的皮具品牌。這其中就有的市場空間。
猶如叢林里的獵豹找準了獵物,鄧申偉毫不猶豫地將餐飲生意交托給朋友打理,轉身進軍皮具生意。 是解決貨源問題,鄧申偉從廣州請來幾個做皮具的老匠人,開了一個皮具小廠房,為昆明的三家門店供貨,主打具有原始民族風格的女包產品,單品均價定為150~300。緊接著,為了在眾多看似洋味十足實為雜牌的同行中鶴立雞群,鄧申偉決定啟用具有中國風特色的品牌。“紅谷”二字躍然紙上。“簡單好記又有民族風情,讓人聯想到山谷中朝陽初升的意境。”
與此同時,他將店面裝修統一改為返璞歸真的民族風格,甚至把“紅谷”兩字刻在原木板上當招牌。這樣一來,紅谷的店面在昆明青年路林立的商鋪中顯得別具一格,很容易脫穎而出。
市場逐漸驗證了鄧申偉的分析,帶有民族風的紅谷逐漸被消費者接受。一個店每天能賣十幾個包包,營收3000多塊,一個月下來營收達到八九萬元。原本還有些忐忑的鄧申偉一下子興奮了起來,“路子找對了,就要快馬加鞭!”
為了連鎖發展,他連夜趕制了十幾本用于招商的小冊子,上面印著像模像樣的宣傳語“來自異域風情,點綴自我風采”以及招商電話。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他將小冊子放在店鋪里守株待兔。沒想到雖然小冊子錯別字不少。
打電話的人名叫張洋,當年22歲的他從老家文山來到昆明,尋思著找點什么生意到老家去做。走到商鋪聚集的青年路,他一下子就被紅谷裝修別致的店鋪吸引住了,進而走進店里考察,順手拿了一本招商小冊子。
回到文山后,張洋思忖了一番:紅谷這種女包專賣店,在文山當地還是空白。另外,其具有民族風情的設計和返璞歸真的店鋪裝修,在少數民族聚集的文山,很可能會大受歡迎。于是,他撥通了小冊子上的電話。
接到電話的鄧申偉激動不已,他連忙告訴張洋,自己連夜趕來。當天下午一開完會,他廁所都來不及上,便直奔車站,連夜坐了12個小時的車,一泡尿竟然從昆明憋到文山。
鄧申偉積極熱情的態度讓張洋暗暗吃驚。此前,他也聯系過不少加盟品牌,但得到的反應,不是要填繁瑣的登記表格,就是要等冗長的審批流程,像鄧這樣連夜趕來的,還是頭一個。
兩人一碰面,張洋還沒來得及盡地主之誼招待一番,鄧申偉便拉著他直奔當地的商業街看店。文山市就橫豎兩條商業街,鄧申偉帶著張洋一行人從早上八點,逛到下午四點,中午累了就在張洋家里的地板上鋪張涼席打個盹,終圈定了兩三個鋪面。
鄧申偉給張洋算了一筆賬,考量這些店址的人流量、購買率、租金和人工等因素,一個月應該能掙到1萬多元。照理來說,為了吸引加盟商,廠商應該把前景描述得比實際更好一些,但鄧申偉的這筆賬保守到甚至低于張洋的測算結果。
“這人靠譜!”張洋被鄧的真誠打動了。一旁的親戚私下提醒張洋:“看他那小眼睛轉個不停,當心是騙子。”張洋擺了擺手:“怎么可能,哪有騙子這么勤快的?”后來,他不但在文山開了4家店,還因業績突出被鄧申偉請到公司來助一臂之力。
在初期的市場拓展戰場上,鄧申偉幾乎都是這樣沖到前線,親自上陣。除了在選址、營銷上給加盟商提建議,他甚至還幫助加盟商一起裝修,細致到親自動手刻招牌上的字。這種認真責任的態度帶動了很多加盟商和跟隨者。
2003年,紅谷加盟店達到40多家,涉足云南、貴州和山東三省,同時設立了昆明海興工廠,從生產端支撐起渠道擴張。
活著就有希望
紅谷做大了,而鄧申偉卻總覺得心里不踏實,但又說不清為什么。那段時間,他常常夢見一雙的手從背后撲過來,半夜醒來一身冷汗。
2004年,鄧申偉的老鄉刀郎火了。《2002年場雪》和《沖動的懲罰》連七八歲的小孩都會哼上兩句。鄧申偉很喜歡刀郎的這兩首歌,覺得這是一種情緒與壓力的宣泄。可是,對于紅谷來說,場暴風雪確實來得晚了一些。
這一年,鄧申偉把總部和工廠都搬到了廣州永興,利用當地的皮具產業集群優勢,擴大了生產規模。在渠道上,紅谷開始啟用走時尚明快路線的裝修,并向湖南、河北等地擴張,店鋪數量達到了400多家。
然而,往往發軔于被忽視的地方。供應鏈管理成了紅谷木桶那塊漏水的短板。2005年,鄧申偉猛然發現,紅谷的庫存積壓竟然達到了七八千萬元之多!資金鏈斷裂的聲音幾乎在耳邊響起,更嚴重的是,擴張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被引發了出來。
比如:很多加盟投資者,一直在疲于奔命的開店,前一個店的用于開下一個店,始終見不到回報;門店銷售崗位從業人員素質不高、流動性大,無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團隊;增長主要依靠多開店,而單店能力無法進一步提高。
所有的壓力都向著鄧申偉襲來,他深知,面前只有兩條路:要么土崩瓦解,要么活下來就有希望。可是,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仔細梳理供應鏈后,鄧申偉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紅谷的供應鏈早已亂作一團!
原來,初創以來,紅谷一直采取鋪貨制,這種制度省去了加盟商在品種選擇上的精力,使其不會因為盲目訂貨而導致資金和庫存壓力,可以很快地鋪開渠道、搶占市場。
但是,紅谷總部的管理團隊遠離,并沒有對市場需求做出詳細的分析,進而造成盲目下單,有些暢銷款訂單不足、長期缺貨,有些滯銷款卻越積越多,造成庫存壓力。更好笑的是,有時候補訂單,100個不夠,就直接在后面加個零。
當時,紅谷的供應鏈信息溝通極為不暢,人工統計數據的方式也很落后。一方面市場需求變化很快,另一方面工廠生產又需要較長的周期,這樣一來,銷售預估和生產排單幾乎是一團亂麻。
到2005年底,嚴重的庫存積壓造成的資金占用,使得紅谷已經沒有錢給員工發工資了!萬般無奈之下,鄧申偉不得不向云南一個做餐飲生意的朋友借來渡過難關——再往前一步,即是萬丈深淵。
痛定思痛的鄧申偉立即組織人手,統計積壓貨品和已下訂單未回貨的數量,對已下訂單未生產的貨品進行控制,然后在終端推行捆綁銷售的促銷政策,比如買一個女包送一條皮帶,或者送一個錢夾,推動了的銷售。
緊接著,他將“鋪貨制”改為“訂貨制”,變原先的“生產驅動型”為“市場驅動型”。紅谷總部每個季度召開訂貨會,今年春季發布今年秋的新品,今年秋季發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這樣一個周期,加盟商根據當地的消費習慣、以往的銷售數據以及對流行趨勢的把握,選擇訂貨的款式與數量,順利實現從以產定銷到以銷定產的重大轉變。
這樣一來,公司發貨總數即為銷售總數,總部能夠更準確地掌控生產與庫存總量,地紓緩了庫存壓力。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