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創業已經不再是一些家境優越的人才能進行選擇的了,隨著現在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創業扶持政策被頒布實施下來,同時這也給了當下的很多農民,下崗工人以及家境不好渴望用創業來改變自身的人群,而今天小編要帶著大家看的就是一個普通老實的農民的創業故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家住溫嶺市一個小山村的周更明,因為“文革”被迫輟學開始務農,然后開始養蜂生活,足跡幾乎遍布國內所有省市。經過這些經歷,為周更明的跨國創業事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促使這個不懂他國語言,甚至不太會說普通話的農民成為了一個穿梭在中俄邊境甚至是南美各國的一個“鄉巴佬”。
一條舊船起步
周更明,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因為沒有什么學歷,只能靠著候鳥般的養蜂生活自給自足,足跡幾乎遍布國內所有省市。正是這些經歷,練就了周更明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走南闖北的膽魄。1991年,蘇聯解體,這讓在外賣跑慣了的周更明看準了商機,扔掉蜂箱投入到了上海,跑到了中俄邊境綏芬河做邊貿生意。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物資很匱乏,周更明在中俄邊境以物易物的方式談妥了他的剛開始一場生意,用20萬元人民幣的貨物換取了一條舊鋼質輪船,船一到,買主就找上了門,轉眼間就脫手成交,這筆買賣是周更明在商海掘得的一桶金。之后,周更明輾轉至鋼鐵生意。
在這段時間中,一個小插曲讓周更明的名聲大振起來。當時在綏芬河,他常與河南某公司的員工住在一個賓館,彼此間就比較熟悉。有一次,這家公司要從國內帶大額資金到俄羅斯進鋼鐵,因為公司人員緊張,公司就請列車員和正要去俄羅斯的周更明代勞,說好到了綏芬河后,公司住綏芬河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小陳就會來接站。出門在外,誰沒求人的時候,樂于助人的老周也就欣然答應。
不曾想到,老周到了綏芬河后,在約定地點左等右等就是不見小陳的人影。焦慮至極的老周只得懷揣幾十萬元人民幣找到小陳住宿的旅館,卻被告之小陳已于前一天到哈巴羅斯的公司駐俄總部辦事去了,老周真是傻眼了,這個時候老周如心生貪欲,這錢也就歸他了。
可老周卻自掏腰包買了火車票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找到了這家公司的駐俄總部。看著周更明千里迢迢送來的巨額現金,公司的員工真是感動得不知說什么好,周更明的大名也因此響亮了起來。
做生意有竅門
現在的周更明還保存著三本護照,上面密密麻麻的留著各國的簽章,這些簽章見證了他的另一番商海經歷。
1999年,張貼在臺州路橋商業城的一紙招商書,使周更明和幾個同行奔赴阿聯酋的沙加,開始了他的中東練攤之旅。周更明一行到達阿聯酋時,沙加市場的冷清和蕭條令人難以想象,他的同伴們都失望的回了過,而周更明則選擇留了下來,他想要嘗試一下,周更明這一留就是兩個多月,這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周更明對當地的經濟和市場進行了詳細的調查,這段調查讓周更明發現了眾多商機。
阿聯酋等中東國家石油豐富,當地的百姓生活富裕,但日常用品主要以進口為主,而中國的產品憑借價格優勢搶占了其中的60%。這一重大發現讓老周興奮不已,他急忙叫家里人將購置好的貨物托運過來,然后再轉售出去,賺取差價。這樣過了幾年,老周從中摸索出了一些門道。
幾乎中東的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會舉辦商品展銷會,一般在10天一次,而且通常是各地區輪流舉辦的。這個時候當地的居民就像是過節一樣,大家會相約去購買大量的生活日用品。由于購買者比較集中,展銷會的生意顯然要比在街頭設攤火爆得多。
此后,周更明便頻繁穿梭于中東各國的展銷會,阿曼、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約旦、黎巴嫩……那幾年,他走遍了中東的大部分國家。
用手語做生意
由于不通外國語言,周更明在做生意時,只能使用全球通用的語言—手語。
中國商品在中東很受歡迎,當地人看到周更明隨身背著貨物走在街上,經常會喊“China!China!”表示要買他的貨。一番手勢比劃下來,雙方就基本上明白對方的意思了,末了,周更明一句:“money!”生意就成交了。
不過,語言的問題還是對生意有著不小的影響,很多大單的和復雜的生意都經常會因為雙方的意思理解不了而告吹,很多合同也簽訂不了。周更明說,他非常羨慕現在的大學生。
如今已經50多歲的周更明,已經跑遍了大半張地圖,并且還對下一段生意做了規劃,打算前往哥倫比亞。周更明表示以后還將前往北美、西歐等國家進行市場調查和分析,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安營扎寨做生意。
在看完了上述內容對于周更明這么一位普通老百姓的創業故事的介紹之后,大家在經過了以上內容進行的大致瀏覽與分析之后想必也是有了相關的看法以及啟發了吧,從而對于不管是窮人也好,富人也罷,只要你想創業,你想成功,那么就不要為懶惰找理由,不要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方法,找商機,那么你離成功還會遠嗎?那么小編這個故事就帶著大家看到這,綜上所述的創業故事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的創業故事的朋友可以關注F600創業網!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