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優勝劣汰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在當今社會的激烈競爭中,各行各業都是保持著高度的競爭意識,創業能夠成就英雄,創業對于很多有抱負、有志向的人來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昔日的泥瓦小工,搖身變成今天的。
20多年前,剛退伍時做泥瓦小工,在鄉村小道踩三輪車時,夢想是每天能做到100塊錢的生意,現在做一個投資就是3個多億,還是不愿意停下來,覺得做得不夠多。浙江華豐集團董事長,杭州市下城區工商聯袁桂良自嘲地說:“我覺得自己還是個小個體戶,不能跟央企比大,不能跟國企比強,也不能跟大的民營企業比優勢,要比的話,就比對社會的貢獻。”
“幾年前,這里是一個典型的城郊結合部,歷史上有許多紡織企業和化工企業,設備陳舊,技術水平低而且污染嚴重,盡管發展歷史都非常悠久,但在新形勢下發展都遇到了大麻煩。”袁桂良對記者說。
“包括華豐集團也是從磚瓦廠起家的,也有紡織產業,轉型的問題也由來已久,我們一直在摸索,如何挖掘企業潛力,走出一條符合企業實際的發展路子,經公司上下反復研究、實踐,目前總算摸索出了一條正確的路。”投資3.5億元的新建浙江華悅酒店項目,即是袁桂良的正確道路、正確代表。
這個項目,目前正由杭州市下城區一位區委掛帥督促。而由區委掛帥民營企業的一個酒店建設項目,即使是在以關愛民營經濟著稱的杭州,也非常罕見。這是區委、區政府科學發展觀實踐的實際行動。
不僅僅因為華悅酒店將是杭州城北方圓五公里的酒店,也不僅僅因為這個項目可以直接解決上千人的就業,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有機地涵蓋在一個全新的都市小型綜合體——華悅大廈中。這是下城區北部個實施“退二進三”的市重點項目,也是該區域向杭州次級城市中心前進的著關鍵棋子。
“整個項目總建筑面積是5.5萬多平方米,還有智能化寫字樓、商居空間和沿街商鋪等多種形態。”袁桂良說,“配合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宜居城市戰略,我們的定義是花園式商務居住,轉型為城市經濟服務商,為這個杭州老的新區,提供工業與生活平衡、產業與居住混合的解決方案。”相對于杭州城中心成熟區域而言,這里是一片正在被發掘的價值洼地。而這種商務與環境配備,顯然符合了杭州城市發展與市民生活需要。
從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到未來的杭州城北商務中心區,轉變之大令人咋舌。3年來,華悅大廈所在的華豐板塊,已搬遷了30多家大中型工業企業,挖掘土地資源約250多畝。而根據政府下一步規劃,還將繼續通過加大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城中村的改造等力度,置換出更多可深度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
“華豐集團的成功轉型,就在于積極主動地退二進三,2005年改制時分離了30多家企業,企業主動轉型,配合政府規劃外遷。”袁桂良回顧轉型之路時說,“改制和轉型初都有顧慮,也付出了一些代價,但牢記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個宗旨,勇敢實踐,就能走出一條新路。”袁桂良一直思考,怎么樣讓企業順利轉型?面對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就得尋求企業利益與社會效率兩者間的利益較大化。于是,在當地政府指引下,他開始對不適應城市化發展的所屬企業進行改革,實施“退二進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并且著力點放在為推進城市化進程,優化城區功能布局,不斷提高城北地區“都市化”水平上。
“現在公司產業結構非常清晰,主要分三塊,分布在三個產業上:華悅酒店、華悅大廈,是服務業,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上,主要是無紡布的研發、制造和銷售,年產值5000萬元左右,生產奧迪、大眾汽車里車頂棚的配套用布;產業上,是在拱墅區的養殖基地,農副新產品主要養甲魚。”袁桂良說。
“為什么要橫跨工業、農業、商業三個產業,這樣布局一方面是保持企業的良好結構,以工業來鍛造制造能力和科技研發能力,以農業來突出特色獲取資源優勢,以商業來獲取信息與資金優勢,而且三種產業相互協調發展,也利于創造社會價值。”“我更希望自己是一個創業家,企業家做到一定程度也許就會停歇,但我還在堅持創業。我覺得自己實際是在打工,為國家、銀行和員工來打工,為這三種人打好工,為社會創造出價值,使企業得到持續發展的保障,這也是企業家個人價值的體現。”談到對創業的鐘情,袁桂良如此表述自己的心跡。
“公心立黨胸藏萬壑憑吞吐,悉意為民手握千鈞任翕張。”這幅墨寶就掛在華豐集團董事長辦公室的墻上。袁桂良從自己桌上一抬眼,就能看到。這是一位好友寫給袁桂良的。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也一直以這種精神來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從一個普通的退伍兵,從泥瓦小工、踩三輪車開始,到現在不停創業,了解很多資源與財富,不能自滿自得,要趕在被時代淘汰之前,多學習多奉獻,充分發揮和體現自己的價值,也只有這樣,才能被時代淘汰得遲一些。”袁桂良說。
1984年大裁軍,原來打算做一輩子軍人的袁桂良退伍返鄉。開始做過泥瓦小工,剛進華豐集團踩過三輪車,日子過得并不舒適,創業起始也是一窮二白。袁桂良他們吃過更多的苦,但他反而很感激:“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以我的家庭出身不可能當上兵,不可能有創業的機會,我覺得代企業家較大的價值,并不在于創造了多少財富,而在于一種創業精神,面對任何困難都能艱苦奮斗,都能找到絕處逢生的發展路子,這是值得傳承的。”袁桂良退伍20周年時,杭州籍戰友們聚在了一起,袁桂良作為代表發言時講:“20多年前的我站在家門口遠望田埂頭,站在田埂頭遠望高煙囪,20年后的我們站在家門口遠望天安門,站在天安門遠望世界。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擁護者和實踐者,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軍人的慷慨激昂與熱血本色不減。
“我經常想,企業家較大的價值在哪?物質需要創造,但精神更需要傳承,給下輩人留下豐厚物質固然有功,但更需要給他們留下創業精神,只有創業精神得到好的傳承,家族、民族和國家才有希望,盡管我目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但這將是一份責任、一份義務。”袁桂良如是說
故事為我們詳述了袁貴良創業故事,他的創業歷程可謂是經歷了峰回路轉的大變化,他用自己的創業精神成就今天的自己,面對困難艱苦奮斗是很多創業者所需的精神狀態。希望廣大的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讓,用自己的堅韌毅力面對各種挑戰,讓自己的事業獲得成功,成就自己的創業夢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