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許多人都向往著到城市里過著光鮮生活,希望自己有一份白領的工作。但是就有人愿意舍棄這份光鮮亮麗的工作,回到農村創業,這是怎么一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故事吧!
金秋十月,正值收獲的季節,濟源市大峪鎮的大地上飄來縷縷清香,翠綠一座座烘烤爐中變成喜人的金黃色。在大峪鎮的眾多人中,兩位年輕的小伙子格外引人注目。他們中一位叫楊光,今年28歲,去年的這個時候他還在城里的一家公司過著安逸的白領生活,如今卻回到家鄉當起農民。
是什么吸引楊光辭掉城里優越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又是什么讓李崇斌當起農戶?東方今報記者帶您一探究竟,面對畢業時激烈的社會競爭,成績優異的他順利在省城找到一份兒工作,從事自己的園林,享受都市白領生活。一切看起來都那么順理成章,可是去年,他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回到故鄉,和自己的好友在山上承包了大片土地種植。
這一舉動讓身邊許多朋友都百思不得其解,“生活太過安逸覺得有些虛度光陰,那句‘再不努力我們就老了’時時回蕩在耳邊。”即將邁入而立之年的楊光想創業的“小九九”蠢蠢欲動。正當28歲的楊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躊躇不前時,好友捎來信息,“現在濟源市政策可好,是個好機會,咱一塊兒干吧。”
“現在的工廠化育苗,自己省了很大工夫,從土地深耕到施肥、育苗、植保、烘烤,基本實現機械化操作。”楊光說,以前的村民每家只有七八畝土地,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碰上災難的天氣,更是欲哭無淚。
由于經驗的缺失和今年難遇的干旱天氣,雖讓哥倆蒙受了一些損失,但他們卻依舊樂此不疲,
“萬事開頭難,村里這么多成功的例子,政策好,況且現在除了承包土地和用人,連肥料都是給的,機械費用我們承擔的也就10%左右。這么好的扶植政策,我們肯定會珍惜的!”哥倆笑呵呵地說。
如今,走在濟源市大峪鎮山間,一個個玻璃溫房育苗室,一片片整齊的田,一座座烘烤房,一條條平坦的路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而這些也為山區廣大農鋪就了一條致富的小康路。
因為年輕,才有著的追求,為了自己的追求,能夠拼命的努力奮斗,創業就是需要這樣的動力,看他們舍棄了光鮮生活,毅然回到農村種地,不僅為自己帶來了人生,還著整個村莊走上了收益之路!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