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的世界中有很多人創業成功,他們的成功告訴我們,其實世界上不缺乏商機,缺乏的只是一雙發現商機的眼睛。一個農民躬耕于田間地頭,也能發現商機,就讓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創業故事。
2010年初夏,在南昌市高新區瑤湖高校園區的創業一路與艾溪三路交匯處,幾塊破碎的水田,交織在一綹一綹的雜草帶上,隱約可以感受到末了一點春天的田園氣息。路對面的江西省,簇新亮麗,規劃建設中的艾溪湖濕地公園已現雛形。
位于此處的高新區南塘村原有的農村面貌正被日新月異的城市化建設所改變。這里正上演一出動人的創業故事。主角就是失地農民徐建國、農學碩士生王光遠。他們的創業項目就是聯手試種紫色紅薯。
1971年出生在南昌縣尤口鄉農村的徐建國,是江西名人徐孺子的后裔。他自幼善良上進,但家境貧寒,父母無力供他讀書。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外出打工致富的雄心一直在他的心底躁動。1999年,徐建國來到揚州,輾轉到泰興市的一個小鎮上炒瓜子,靠提籃小賣維持生計。一天,揚州農學院送科技下鄉,來到了徐建國賣瓜子的小鎮。
正在賣瓜子的徐建國一邊賣瓜子,一邊和顧客聊天。當他打聽到這些都是免費幫助農民致富、科技下鄉是全國性的惠農政策時,他驚喜地認為,機會來了。他找到正在向農民講解銀杏栽培的曲教授,表達自己致富心切的愿望。
曲教授詢問了徐建國的有關情況后,建議徐建國發展銀杏種植項目。在咨詢過程中,徐建國了解到:泰興市是銀杏樹之鄉,保存有幾千年的銀杏樹,家家戶戶種植銀杏樹成風。泰興農民長期大量種植銀杏,所產白果、樹葉均能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
江西是個農林大省,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均適合銀杏種植,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很大,種植銀杏應該是致富的一條好途徑。在曲教授的鼓勵和支持下,徐建國引種了銀杏,準備立足農業,回鄉創業。
2000年春天,徐建國帶回20棵銀杏樹,滿懷希望地回到家鄉——南昌縣尤口鄉。這時,恰逢一場轟轟烈烈的城市化建設拉開了序幕。尤口鄉被規劃到南昌市高新區,即將進行城市化改造。很快,農田旱地被大量征用,寬闊整齊的水泥路替代了蜿蜒泥濘的鄉間小路;高樓大廈掩蓋了鄉村小屋,幾的村莊逐漸消失。徐建國失去了土地。
望著被水泥大路條塊分割的熟悉的土地,徐建國并沒有氣餒。他從暫時荒廢的土地中間開墾出3分地,按照指點,精耕細作,播種銀杏樹苗,也在播種未來的希望。也許是因為城市的氣息愈來愈濃,這片待建高樓的良田變荒地,因而荒地上的樹木被好事的人們所漠視,任意采擷。徐建國的20棵銀杏樹苗一天天減少,十年后,當記者看到時,僅存一對雌雄小樹了。
銀杏致富的希望破滅了,然而徐建國的農業知識卻越來越豐富。他在栽種銀杏樹的十年間,自學了土壤學、植物學等課程,基本了解植物栽培理論知識。
2005年春,徐建國從河南、福建、湖南、江蘇、江西等引進了52個甘薯品種,經過3年的試種、篩選,到2008年,他獲得了16個適合江西土壤、氣候特點的優良品種。這些品種畝產一般都在2000公斤以上,適應性強,可以在江西推廣應用。
特別是江西的寧紫1號紫薯品種和早熟紅心品種廣薯87,有著良好的經濟效益。經過摸索,徐建國把握了一套成熟的種植技術,他種的紅薯不僅外形好、口感好,而且較耐貯藏。他的種植技術得到了的肯定和重視。
王光遠是江西農大國土資源學院的一位在讀,一直都想通過自行創業,實現人生價值。2008年年底,他與幾位好朋友合作,選擇了紫薯種植作為創業項目。在四處走訪和進行市場調研的過程中,得到了吳問勝的大力支持。
2009年,王光遠等人在五星農場種植了七十余畝紅薯,但由于土壤因素、管理因素、氣候因素等多種原因,當年以失敗告終。王光遠沒有失去信心,他認真分析了失敗的原因,總結了失敗的教訓,決定重新開始。然而,他既缺少資金,又缺乏實踐經驗,如果再失敗,那就不堪設想。
徐建國種紅薯有一套較成熟的實踐經驗,他想通過科學實驗,提高自己的水平和生產規模。然而,他畢竟受到理論、資金、市場和推廣力度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難以進一步發展。
愛才心切的吳問勝決定促成徐建國和王光遠的聯合,發揮他們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吳問勝一步步引導徐建國完善條件,走上科學化、市場化運作。他把王光遠引薦給徐建國,促成了碩士和農民的聯手,科學試種紅薯,共同創業。
談到次到南昌市賣紫紅薯的經歷,徐建國有些感慨,他調侃地說起了他賣紫紅薯的奇遇。去年秋天,徐建國的紫薯豐收了。他背著紅薯來到站前西路沿街叫賣,效果不錯。每斤4—5元的價格,頗受消費者歡迎,經濟效益的確很好。第二天,他又背了一袋繼續上街叫賣,仍然賣得紅火。
第三天,他早早地來到南昌市門口叫賣,期望能早早賣掉,早點收工。一開始,還真是天隨人愿,不少人過來買。突然,一輛城管執法的車子停在他旁邊,不問青紅皂白就要趕他,說他胡作非為,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賣假貨。徐建國還從沒見過這種場面,一下懵了。
一位城管隊員對他說:“這幾天接到舉報,說有人把紅薯染成紫色在大街上叫賣,就是你吧?”于是,徐建國耐心地解釋紫薯和普通紅薯的區別。他說,紫薯,又叫黑薯,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
聽到徐建國對紫薯的滔滔解說,城管隊員們放心了,同時十分欽佩他廣博的產品知識,建議并鼓勵他把產品賣到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進入超市,走正規銷售渠道。徐建國的生產紫薯知識不僅城管隊員欽佩,就連江西農大碩士生王光遠也非??隙ǎ芍跃磁逅膶嵺`經驗和不屈不饒的干勁。小王碩士畢業在即,他沒有匆匆忙忙四處投志愿、找工作,而是沉下心來,打赤腳和徐建國一起種紅薯。
兩人都缺少資金,就以各自的資源優勢入股。徐建國靠過硬的種植技術入股,王光遠靠扎實的理論知識、廣泛的市場信息、嫻熟的市場策劃和運作能力的優勢入股。他們共同創業,產品銷售后按股份分紅。
王光遠告訴記者,他家遠在唐山,但是,江西的山好、水好、人更好,在江西農大本碩連讀生活了7年之久,這里已成為他的第二故鄉,他已經習慣了南方的氣候,適應了這一方水土,更期望在這片熱土上創造一番事業。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但是,國家大力扶植農業的政策讓他感到,農業創業大有可為。
令他興奮的是,隨著鄱陽湖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發展低碳農業、農業,農業大省的江西,充滿了生機、造就了商機、也正是當代知識農民和大學生創業發展的良機。通過吳問勝老師的引薦,他結識了徐建國老師,他找到了合作伙伴,他走上了自主創業的道路。
他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快樂。站在田間地頭,他憧憬著,他堅信,他的事業將未來,走向輝煌。盡管他現在沒有錢,他和徐建國都很窮,但是他堅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獲,明天的創業榜,說不定就在不遠處等著他們。
故事中徐建國的農村創業之路無疑給很多人帶來了的精神鼓舞,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為了自己的事業而努力拼搏奮斗,將會打造收益的事業,實現你的創業夢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