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一個勞動就可以創造市場的時代,是一個能夠靠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意義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一起品味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傳奇創富故事吧。
他動情地說:“我要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正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做點事情的機遇,正是這些政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創造市場的平臺。”的確,宗慶后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新首富,一個賣水賣成的首富,一個奉行要富大家一起富的首富,一個過著“苦行僧”式生活的首富。
在這個充滿娛樂精神、各種新聞層出不窮的年代,中國新首富是誰可能已經不太引人注目。然而,宗慶后這個靠賣水賣出來的“首富”,這個從傳統快速消費品行業走出來的“首富”,還是吸引了媒體、國人的眼球。據資料,中國鋼鐵企業的,總資產達2000億元的寶鋼,全年的利潤也不過72個億。要知道,這是靠賣一元、兩元的飲料賺來的利潤啊。
賣水賣出來的首富,他的賣水經歷開始于23年前,不過那時候,他賣的是:冰棍、汽水。創業初期的條件十分艱苦,可以說是白手起家。宗慶后從校辦企業辦公室,借了14萬元錢,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幾萬元錢,簡單地粉刷了一下墻壁,買了幾張簡易的辦公桌椅,就開張了。
作為校辦企業經銷部,要為學校做好服務。所以任何時候,接到學校電話,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烈日酷暑,宗慶后都會馬上蹬上三輪車,走街串巷把冰棍送到學校去。“一根冰棍4分錢,賣一根只賺幾厘錢。”宗慶后至今記憶猶新。利潤雖然微薄,但宗慶后堅信付出總有回報。隨著時間的推移,宗慶后的業務范圍也越來越廣,開始為人家代加工產品。到年底一算賬,居然有了十幾萬元的進賬。
沒有自己的產品,終究不是長遠之計。第二年,宗慶后與人合作,成功開發了屬于自己的產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沒想到投放市場后一炮打響,訂單雪片般的飛來,產品供不應求。到1991年的時候,娃哈哈的銷售已經過億。1991年,宗慶后以8000萬元的代價有償兼并了資不抵債的杭州罐頭食品廠,并將工人與退休工人全都留了下來。為了讓兼并的工人有活干,宗慶后開發出娃哈哈果奶。之后,宗慶后又從國外引進生產線,生產純凈水、碳酸飲料、茶、果汁飲料等100多個品種的產品。
縱觀近十年來榜單,從事實業的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從事金融資本運作、房地產等行業的,這也說明制造業是辛苦的,回報也是比較低的。那是什么信念,使宗慶后甘愿當制造業的“守望者”?他認為,搞虛擬經濟來錢雖然快,實業才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根本,真正創造市場的也只能靠實業。因此,就是比人家要辛苦一些,對國家和社會有利,宗慶后都心甘情愿。
的確,當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時,很多財富一夜之間縮水,有的甚至到了破產的境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不差錢的宗慶后可以一下子拿出60多億元,拉起近百條生產線,抓住了危機中的機遇。他說:“我對中國經濟有信心,同時也有責任為保增產、保就業盡力。”是與他的勤奮相連的。他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在16小時以上,23年來從未改變過。
一年中,他有200多天在市場奔走、考察,用腳丈量土地,因此有“中國勤奮的企業家”的美譽。沒有勤奮,只有更勤奮。時至今日,貴為“首富”的他,仍身體力行、事必躬親,每天審閱文件到深夜,平均兩三天就撰寫一份銷售通報發給各地市場。就連中國人注重的春節,也照樣能在廠區、辦公樓里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個月,他都要召集全國各地的部廠長商量戰略決策,往往要探討到深夜;每天,清泰街總部那幢并不起眼的六層小樓里,他沒有出差,他的辦公室總是末了一個熄燈。或許是出身窮苦、又有著15年的上山下鄉經歷,使宗慶后身上有一種特有的吃苦與勤奮精神。正是依靠這種特有的基因,使他通過賣一瓶一瓶的水賣成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新首富。
凡是了解他的人,在談到他的成功時,都會有相同的感嘆——“遲早的事,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這么勤奮、用心的人,做什么都會成功。”
讓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的道理,這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所作的英明決策。如果只有東部地區的富裕,只有少部分人的富裕,而更多的地區、更多的人仍陷貧窮,那么我們的國家就實現不了繁榮富強。只有大家一起富裕起來。宗慶后為此而作出了長期的努力。涪陵公司是娃哈哈在外地設立的家公司。川東涪陵交通不便、氣候潮濕、各種工作生活條件都無法讓人滿意,據說那時組建工作班子居然派不出人來,原因是無人肯去那個窮鄉僻壤。
宗慶后耐心地做員工的工作:對口支援三峽庫區是國家的號召,涪陵的老百姓為了三峽工程已經做了很大犧牲,再說我們能夠先一步發展起來也是得益于國家政策,現在國家要求我們支援庫區,我們有責任去幫助他們。
末了是他自己帶領著二十多個人,在那里一干就是一個多月……在他的身體力行下,涪陵公司很快就成為重慶當地的支柱企業。產值、利稅連年增長的同時,還為庫區移民蓋起了新房,員工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面對一些媒體的鏡頭,一位員工用他濃重的川音說:我們以前住的是幾十平米的破舊小房,現在住的是一百多平米的新房;我們以前一年的收入只有幾百元,現在是幾萬元,娃哈哈來了之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涪陵公司取得成功之后,宗慶后并沒有停步,支援幫扶的步伐反而越邁越大。西部地區、革命老區、貧困落后地區、民族地區、東北老工業基地都是他支援、幫扶的對象。迄今,他已經在這些地方共投資53.84億元,建起了57家分公司。憑著品牌、資金、網絡優勢,娃哈哈創辦的外地公司建一個、贏一片,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增加了當地的稅費收入,更帶動了運輸、包裝、水電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成了拉動當地發展的“火車頭”,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經銷商和供應商則是得益于娃哈哈發展而走向富裕的又一個群體。
不少經銷商在開始做娃哈哈生意的時候都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臨街小店,而如今都成長為很有規模、氣派的貿易公司了,來自東北的洪超英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談起自己的變化,她說:以前自己的店資產只有十幾萬元,還是貸款來的,而現在的資產已達到上千萬元,這一切都是娃哈哈給她帶來的。
她充滿感激地說:“宗慶后老板就是我的老板”。農業、農村、農民,在我國的現代化道路上有著特殊的分量。因為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民的收入提高,沒有廣大農村的小康就無所謂“共同富裕”。
作為一個食品飲料企業,娃哈哈與農業、農村、農民有著廣泛而深刻的聯系。在現有的3萬名左右員工中,大約80%以上都來自農村。有的地方,一個村中就有好多人在娃哈哈打工,他們不少人因為在娃哈哈工作而改變了生活,有的在城市中安了家,有的在老家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房,過上了殷實的日子。娃哈哈主營產品中,茶飲料、果汁飲料、乳及乳飲料、八寶粥、方便面等均是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深加工而成,所以每年都要采購大量的各類農副產品。二十多年來,采購茶葉、白糖、糯米、鮮奶等各類農副產品230億元,直接和間接解決了130余萬農村人口的就業問題,不少農民跟著娃哈哈的發展不斷調整農作物結構,通過種“放心糧”走上了致富發展之路。
自從1987年娃哈哈成立以來,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增長7倍。而娃哈哈員工的平均整整翻了幾十倍,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BP機還是新鮮玩意時,娃哈哈職工就掛起了“蛐蛐兒”,再到后來,大哥大、手機、手提電腦……娃哈哈員工總是站在時代潮流的端,先享受到物質成果。
而在房價水漲船高的今天,“居者有其屋”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娃哈哈分配住房1300多套,解決了大多數員工的住房問題,實現了“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功能配套、設備齊全”小康社會的住房標準。越來越多的員工還開上了私家車,過上了小康的生活。“共同富裕”在國家是一個政策目標,而在宗慶后則是一種自覺的責任。
一貫來,老百姓對富豪生活的理解往往是:“腳盆嵌瑪瑙,檀香劈柴燒,山珍海味吃不了,拿去喂狗喂貓。”在當前大陸,也確實有這么一群富豪,熱衷揮金如土、享樂。
而作為大陸新首富的宗慶后,經歷過上山下鄉艱苦煎熬的他,中年創業、白手起家,與一般人相比,對財富的來之不易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雖然坐擁上百億資產,卻依然維持著他一貫的作風:簡單生活、節儉辦公。就在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人開始追求品質生活的同時,宗慶后的生活卻談不上“品質”。除了特殊場合,他總喜歡套件茄克,腳上一雙有點舊的布鞋。混在小攤小販里,別人不說,誰都看不出他就是娃哈哈的老總。前不久出差,他花了19.5元買了套內衣,還開玩笑說,穿我身上,人家都以為上千的,質量好就可以了。
整天忙于工作的他,對吃也沒什么要求,很便宜的豆腐乳、咸菜便是他的愛。在公司的日子,一日三餐幾乎都在公司食堂解決。和員工一起吃飯,大家議論說哪個菜淡了、哪個菜咸了,他就親自跑到廚房“指導”:“你看這個菜,這個多放點鹽,這個少放點。”在外面經常隨便吃個盒飯,便開始工作。
在極少的業余時間里,他也不熱衷于企業家們鐘情的運動,更新換代頻繁的電子產品從來都與他“絕緣”。他現在用的手機,不是那種的商務智能手機,而是很普通的那類,他認為能接電話,1000的也就足夠了。他的辦公室則顯得很特別,前面辦公,后面便是臥室,他常常會因為加班晚了而不回家,就睡在辦公室,說這樣方便工作。如果說他有什么個人嗜好的話,那么就是喜歡喝茶。
有一次,把他拖到了西湖邊,坐著喝茶。節目完成后,他忽然大有感觸:“原來坐在這里喝茶挺舒服的。”下屬建議說,要不下回多到湖邊辦辦公,邊看文件邊喝茶?想想這的確是件美事,但說過之后就全忘了,他總是說:“還不到享受的時候啊。”俗話說煙酒不分家,但是嗜煙如命的宗慶后卻滴酒不沾。在每年的經銷商大會上,他同樣是以飲料代酒,“我們是做飲料的,怎么能喝酒呢?”他常常以此言來抵擋客戶們的熱情喝酒邀請。
相比員工的生活質量,他總笑著說:“我還沒我員工好。”跟了他十幾年的下屬告訴記者,“現在他腰不好了,原來出差坐飛機都要求坐經濟艙。”作為社會的中國大富豪,按宗慶后自己的估算,每年的消費不會過于5萬元。對此,宗慶后說得多的一句話就是:“苦慣了。”他還這樣對記者說:“我小時候都是有一頓沒一頓的。后來做生意也吃過不少苦,錢都是自己一點一滴辛苦掙出來的,但真的不太會享受。”與之相呼應,娃哈哈也是一個以“省錢”出名的企業。
2009年,娃哈哈已經擁有員工近3萬,在全國29個省市建有58個基地近150家分公司。和這些顯赫的數字相比,娃哈哈的總部大樓顯得異常“寒磣”,一個6層的小樓,大門并不氣派,上面只有“娃哈哈”三個字。很難想象全國飲料業的老大,中國大陸首富,竟然是在這里辦公。老員工說,其實這還是后來重修的,剛開始的時候“樓更破”。
宗慶后的辦公室不大,只有簡單的裝潢,與其他企業的老總辦公室比起來,只能算是“寒舍”一間。另外,娃哈哈在員工中倡導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通報、指示都在廢紙背面書寫。在幾年前,部門50以上的報銷都要宗慶后親自簽字。一個年產值上億的分廠,連買個電瓶車都要他簽字同意。據一位員工回憶,有一次公司刷墻,那個時候的每平米只有1毛多錢,宗慶后還自己拿著尺子,一個柱子一個柱子地量過去。……
在這個算得上中國節儉的企業家的熏陶和影響下,所有娃哈哈人都將節儉作為了自己的做事準則。不斷技改為的是減輕瓶子的重量,設備改造為的是減少能耗,廢物利用為的是節約辦公成本。作為的宗慶后經常告誡員工:“娃哈哈作為飲料企業,一瓶水只掙幾分錢。
一分一厘,當思來之不易。”古詩說,成由勤儉敗由奢。從某種角度上而言,宗慶后是節省出來的中國大陸首富。也正因為懂得節約,他才從賣冰棍、校簿的校辦企業經理,成為全國較大飲料行業的;他的企業才能渡過一個個難關,從無到有、由小變大。富裕,是人類的共同追求;共同富裕,則是我國和諧社會的要求。宗慶后,這個與眾不同的新首富,正用自己的辛勤創造市場,帶領更多的人走向小康社會。
馬克斯·韋伯認為,成熟社會的標志是,人們從物質的追逐中脫離出來,開始去發掘生命中另外一些抽象的、形而上的價值。
而宗慶后追求的就是這樣的價值,這正如他所說的:“至于我個人,像我們這輩的人,都是經過艱苦奮斗才有今天的一點成績,而且我這一輩子就創造了娃哈哈這一個事業,我總是希望娃哈哈能夠越來越好,能夠帶給更多的老百姓幸福和健康。幾十年高強度的工作下來,你說累肯定是累的,但是很多也已經成習慣了。現在我肩負的不僅僅是娃哈哈3萬名員工的生活。
所以,一刻都不敢松懈。”可見,宗慶后做企業的動機,不是為了個人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用自己的市場,去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用自己的力量,去溫暖整個社會。所以,宗慶后不僅僅是中國大陸首富,更是中國值得推崇的企業家,在他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會更務實地做企業、做品牌。只有這樣的中國企業家多了,中國經濟才會發展得更好,國家才會變強,人們的生活才能越來越美好。
通過材料的敘述我們知道了,漆宗慶后和很多創業者一樣,并不是靠著一朝一夕就能獲得創業成功的,他也是憑著自己一步步的辛勤努力才能收獲今天如此豐碩的成果!希望廣大的創業者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步的辛勤努力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成就輝煌的人生價值。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