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8/17 9:28:13 作者:網風 來源:1
國資委副主任邵寧表示,國內外因素決定央企今后進一步擴張的余地有限,央企“十二五”期間的增長規模將會明顯低于“十一五”期間,企業還可能面臨嚴峻的階段性挑戰。因此,國資委將推動央企在“十二五”期間加速內部資源整合,由前期的“做大”轉變為“做強”。
這意味著,央企擴張步伐將放緩,整合前期并購資產成為新的工作重點。“目前,一些央企正在處理前一階段由于并購不成功造成的大包袱,消化成本有的在幾十億元以上,這方面的教訓非常深刻。”邵寧坦承。
對于央企下一階段如何進行內部資源整合,國資委特別強調央企要主動做好業務剝離,尤其是剝離非主業、非戰略性業務。“即使是盈利的業務,如果不符合公司發展戰略,也要堅決退出。”
部分央企“消化不良”
過去幾年,央企的主要市場行為就是資產擴張。據國資委統計,2006-2010年,央企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近10萬億元,并購重組各類企業達2200多家。
通過資產擴張,央企不僅規模大增,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內部資源結構和經營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個明顯的變化是,以前大多數央企業務單一,現在幾乎所有央企都涉及多元化經營,甚至嘗試產融結合。用國資委的話說,目前,央企“內部資源的構成情況已經高度復雜化”。
但從目前央企并購重組的情況來看,部分重組效果并不好,央企拼命鋪攤子的同時,還加劇了同業競爭。對此,邵寧日前在內部會議上表示,央企并購重組不能只吃進、不消化。
邵寧表示,部分央企在并購中重并購、輕整合,不少央企并購戰略不清晰,很多是機會導向,并購目標偏離企業發展戰略。
一位接近國資委的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國資委正集中指導一批并購失敗的央企處理不良資產,“據國資委分析后總結,大部分失敗的并購案例,主要是由于對產業前景、市場形勢、目標企業分析不充分,最終導致并購目標成為包袱”。
央企資產擴張帶來的另一后果是同業競爭、關聯交易普遍。據國資委研究局不完全統計,目前共有40余家央企控股的110多家上市公司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業競爭,約占央企上市公司總數的三分之一,此外,上市公司與集團公司之間也大量存在同業競爭和關聯交易。
國資委研究局副局長于寶恒對本報記者表示,部分央企上市公司資源分散,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同業競爭比較嚴重,關聯交易比較普遍,另外,部分央企雖然實現了整體上市,但存在重復決策等問題。
加速業務剝離
自今年以來,國資委多次在內部會議上強調,“十二五”期間,央企資產擴張的空間已不大。
央企除了自身“吃得太飽,消化不良”,客觀經濟環境也將限制央企擴張步伐。
“現在可以看清楚的是,今后一段時期,國際、國內市場進一步擴張的余地有限。”邵寧在8月初的一次央企內部會議上如是說。
因此,自今年開始,國資委的戰略逐漸由對外擴張轉變為注重內部資源整合,并特別強調要做好相關業務剝離。
邵寧表示,前幾年央企做的業務剝離,主要是清理無效低效投資。今后,要逐漸將非主業、非戰略性業務剝離出去,即使是盈利的業務,如果不符合公司發展戰略,也要堅決退出。
至于具體剝離方式,國資委建議,可以將非主業和非優勢業務通過產權交易市場轉讓,或者先上市后通過資本市場賣出股票等方式退出。當前尤其要探索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在中央企業之間開展重組整合。
邵寧表示,通過前期擴張,央企的業務范圍已非常寬,一家央企的非主業資產很可能符合另一家央企的主業或優勢業務發展需求,雙方可以通過資產置換、相互持股,甚至產權無償劃轉等方式進行重組,加強央企之間的資源流動性。
據本報記者了解,前幾年,不少央企成立資產經營公司,專門處理無效低效資產,這一做法得到國資委的認可。另外,國資委還繼續鼓勵央企通過去年成立的國新公司實施剝離重組。
不過,邵寧坦承,與跨國公司、民營企業相比,國有企業的資產剝離難度更大,主要是一些非經濟性因素導致,例如職工情感方面的原因。
此外,國資委為鼓勵央企加速業務剝離,在考核上更注重盈利狀況,弱化了規模大小對企業業績的影響。另外,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支出的重點和方向之一就是支持中央企業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