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5 11:07:47 作者:sc005 來源:1
事實上,這些洋品牌當初進入中國市場之時,的確比國內的產品要好,而且在包裝、服務和推廣方面勝出一籌,然而,隨著“入鄉隨俗”和“本土化”的進程,許多洋品牌也逐漸玩起變臉,探究其問題或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佟天佑)歸納三要點如下:
第一點,當這些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后,出于資本逐利的本性,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資本最終會鋌而走險,否則就會被那些敢于鋌而走險的國內企業所打敗。因此,在中國的洋品牌企就必然要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才能適者生存??陀^上,一旦洋品牌相得益彰地實現“中為洋用”時,已經變得不倫不類了;除了資本和品牌是外來的,從中基層管理人員到員工經至營銷行為,都相當地沾染了國內行業市場的許多毛病。
第二點,隨著洋品牌實行“本土化”的進程,也逐步產生“見利忘義”所為。以九十年代中后期進入中國的沃爾瑪至今,走上了“中國本土化”之路。除了實行了換將、裁員、推行低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外,從員工到商品都有計劃地實行本土化策略,以求達到經營成本降低而增強競爭力??上Вc盈利結伴而來的,便是不時出現的“什么門”事件。不但被當地的工商部門處罰,而且也學會了“找關系、講人情”,與原先進入中國時的“豪邁姿態”被“入鄉隨俗”的習慣勢力所代替。
第三點,由于中國法律體系與經濟的不同步,其利益性和監管不嚴,形成實際上的違法成本較低。如某市工商局對沃爾瑪開出二百多萬元罰單(已屬于最嚴厲的了),然而,對于這個巨頭級的洋品牌來說,僅相當于幾天的營業收入,這些手段無法讓沃爾瑪付出根本上的代價。要知道,在國外,一般都會罰至傾家蕩產。顯然,在中國的執法環境下,無疑給類似的外企提供了“變臉”機會和土壤。
筆者(佟天佑)認為:要從根本上整治,就要從市場經濟的框架,各項制度的監管和完善及有序競爭的環境上加大力度,要敢于對違法的奸商(無論是什么企業都一視同仁)處以重罰,要不惜罰得其傾家蕩產,甚至清理門戶。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法制的權威和公信力,才能為市場經濟營造有序的競爭環境,才能不至于讓洋品牌玩起變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