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2 15:09:40 作者:花小落 來源:1
老油門、豆漿門撲面而來,但肯德基依然門庭若市;骨湯門人聲沸騰,味千拉面卻鈔票照賺。在美國,老太太被咖啡燙傷,麥當勞賠付60多萬美元;在中國,消費者吃到“蛆蟲雞翅”,麥當勞打發2000元了事。
當豐田召回問題汽車,并支付給美國政府5000萬美元罰款的時候,中國只有部分車主用西天取經之辛勞,方爭取到賠償:每人300元代金券。
南橘北枳!
視品質為生命的洋品牌到中國之后,為何減弱了一個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企業是“經濟動物“,它追求利益最大化,骨子里有一種原始欲望,叫“就低不就高”。所以,同樣是食品安全監管,如果你的標準定得比別人低,它就會鉆空子。
中國有兩種情況,一個叫“中國國情”,一個叫“與國際接軌”。進入中國的洋品牌,我們沒有拿“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對其嚴格要求,而是用“中國國情”自動降低監管標準——這種“雙標準”自然給了洋品牌囂張的理由。
顯然監管問題是核心原因。文化思維的強勢、品牌DNA的先天優勢,使得洋品牌在中國本來就很傲慢;再加上中國的品牌監管環境太過寬松,洋品牌的尾巴就翹得更厲害了。
不過,在對國人崇拜洋品牌現象嗤之以鼻的時候,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到,正是因為國內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品質無法讓人放心,消費者不得已才轉向洋品牌?沒有樹立起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信心,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最大的失誤。為什么一碗牛肉面非要披上“美國加州”的外衣?為什么“MadeinChina”的達芬奇硬說自己“出生”于意大利?正是本土品牌不爭氣,國人不再相信本土品牌,最終導致了這些現象的產生。
但是幾經折騰,我們發現問題比想象中還蹊蹺:每當我們經歷一次品牌劫難之后,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反而會有一個提升。
要知道,即便洋品牌有問題,其消費者也會繼續相信洋品牌。如果連洋品牌都會出問題,本土品牌豈不是更糟糕?四五天才換一次的油總比地溝油要好一些;豆漿粉沖豆漿總比小工廠的劣質豆漿要強一點……“豆漿門”、“骨湯門”之后,帶來的反而是洋品牌的持續升位。這到底是悲是喜?我們只能寄希望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各種品牌事件的發生,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會逐漸理性和清晰。
其實,洋品牌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也有走下坡路的例子。
被皇室貴族及社會名流擁戴的品牌——華倫天奴在意大利是一線品牌,但自從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它迅速地被抽去了高貴的筋骨。種種“華倫天奴”的產品充斥著城市的鬧市街區,“價格低廉款式多樣”,令人眼花繚亂。失敗的品牌管理導致其最終以撤出中國收場。
以引領潮流、貴族風范、成功精英為品牌訴求的皮爾-卡丹,曾經風靡全中國,被人們標榜為:來自法國的世界名牌。當年,誰擁有一件皮爾-卡丹的西服,誰就擁有有錢人的高品位享受。但如今的皮爾-卡丹滿大街都是,貴族氣息早已經被市儈味道給淹沒。
如果人們都是貴族,反而沒有了貴族。
因此,提升品質、制定合理的品牌策略是關鍵。本土品牌要想拉下洋人傲慢的面孔也不是沒有方法。首先就是要樹立品牌自信,修煉內功。加強自我監管的力度,秉承先人的優良傳統,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心,用高標準來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其次,要有完備的品牌策略,因地制宜。就像哈根達斯、星巴克,這些在國外都是非常大眾化的品牌,但進入中國后定位高端,都是在走“奢侈品”的路線。哈根達斯在中國采取的完全是一個店鋪式營銷、星巴克主打體驗式消費,這些策略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信經過這一次又一次的沖擊,本土品牌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尋找到機會,沖破這種品牌亂象,真正打造出屬于我們中國人的好品牌。當然,本土品牌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提升并保證自己的品質,把自己的承諾兌現了,消費者自然會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