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3 14:57:57 作者:網風 來源:1
國慶節期間,筆者小區樓下的小賣部又一次在大門口掛出了“高價回收各類禮品”的廣告牌,白底紅字,甚是扎眼。上網再查查,各類回收禮品交易同樣火爆。也難怪,教師節、中秋節、國慶節,這一連串的節過下來,不少人家中存下了大量“過剩”禮品。回收市場成為這些“過剩”禮品的“歸宿”,出售者權當“廢物利用”,收購者得以低價購得商品,雙方皆有利可圖,何樂而不為?
大量“過剩”禮品被帶到市場上進行二次交易,買賣之間,你情我愿,原本無可厚非。但仔細想想何以有這么多禮品進入回收市場、回收的禮品最終流向何處,又不能不讓人感到有些憂慮。
禮品回收市場之火爆,首先折射出的是送禮之風越刮越盛,其次也反映出當前回收市場依然存在監管“空白”。這是一個淺顯的道理,回收禮品的交易過程中,不可能會有任何一方會去繳納相關稅收。禮品流轉了一大圈,最終構成的是一條“灰色經濟鏈”——不用繳稅,中間人都能掙上錢。
“禮品回收”這一“行當”自然有其存在的特殊土壤。但如若放任自流,顯然問題多多。針對此,市場監管部門不妨嘗試引導設立具有專營性質的禮品回收寄賣中介服務機構,或要求回收者建立實名制進貨臺賬。這樣,既可使“禮品回收”回歸法律、法規允許經營的范圍之內,又能滿足普通百姓處理過剩禮品的需求。同時,這對截斷源于腐敗的“銷贓”渠道,作用亦不可小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