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20 14:44:14 作者:程玉亮 來源:1
涉及行業:投資行業涉及人物:馬云,左凌燁,周逵,熊曉鴿,晏小平
涉及企業:京東商城,從眾,凡客誠品,拉手網,新浪,花旗涉及機構:經緯中國,紅杉,IDG資本
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者的門檻看起來降低了—做應用開發不需要很多人,服務器可以租用云端,因此進入的成本很低,典型“小而美”的故事,是Instagram僅7個人的團隊,服務著iOS平臺上1500多萬用戶,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投資趨勢】
移動互聯網已成為創業者的最新造夢機器,但他們首先要在同質化競爭和巨頭夾擊中突圍
毋庸置疑,我們已經處在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初始期。這是繼個人電腦和互聯網兩波科技大眾化熱潮后,又一次大時代的來臨。
每一次技術變革,總是伴隨一批新貴企業的崛起。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者的門檻看起來降低了—做應用開發不需要很多人,服務器可以租用云端,因此進入的成本很低,典型“小而美”的故事,是Instagram僅7個人的團隊,服務著iOS平臺上1500多萬用戶,被世界各地的人們所喜愛。小團隊如果把握住時機,具備技術和創新能力,也大有機會如圖片社交應用Instagram或者移動游戲公司Rovio那樣蓬勃。
但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時代,國內創業者們面臨的卻是更難出頭的現狀。他們不僅需要面對在產品開發、創新、執行上的難度,更要面對的是山頭林立的叢林式競爭。體量龐大的傳統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在系統+終端+云的生態系統、第三方應用商場、各類應用開發等多個層次做長線布局。大多數資源有限的創業者則會選擇從應用開發做起,然而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模式被證明可行后,面臨著嚴重的抄襲、山寨,甚至是來自互聯網巨頭的不正當競爭。
經緯中國合伙人左凌燁日前接受投資界采訪時表示,經緯中國一直關注早期項目,以移動互聯網為主,同時還關注清潔能源和醫療健康。“我們希望扶持這些早期項目,從幾個人的團隊慢慢的摸索商業模式,慢慢的打磨產品,最終做成改變行業格局的企業。”左凌燁稱。
談及去年投資市場較為火熱的移動互聯網領域,左凌燁預測未來幾年將迎來無線互聯網爆發的趨勢,所以經緯投資在互聯網之外,加大對移動互聯網的投資力度。例如海豚瀏覽器、Camera360、航班管家等。
PE的暴利時代正在因為二級市場的持續萎靡而逐漸遠去,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大部分PE對于2012年投資持極為謹慎的態度。從募資到投資再到管理,曾經因資本逐利性而快速擴張的PE行業不得不開始在2012年放緩腳步。
在一次互聯網峰會上,一位TMT行業資深投資人曾把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視為未來十年最具投資價值的行業。在過去的2011年中,電子商務無疑是PE行業最為流行的“談資”。從京東商城到凡客誠品,從美團網再到拉手網,幾乎一夜之間這些電子商務企業就成為PE眼中的“香餑餑”。
在晏小平看來,2012年市場的調節功能將開始起到作用,曾經突擊入股獲取短期暴利的時代將終結。“泡沫化破滅對于我們投資而言恰恰是一件好事,這樣市場整體估值才能回歸理性,投資人將更注重具有成長性的行業。”
2012年風投是否仍會垂青移動互聯網呢?
移動閱讀應用Zaker CEO李森和認為,作為一家創業企業,資本力量事關今年能否從眾多閱讀應用中突圍。Zaker去年低調完成了一筆數額不小的融資。他的話或許代表很多創業者對融資的看法。
而移動互聯網也在去年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了風投的寵兒。有數據稱,去年1-11月,已經披露的中國移動互聯網投資案例為109起,總投資額達到6.21億美元,領跑2011年TMT行業投資。
在IDG創始合伙人熊曉鴿看來,移動互聯網將是最具成長力的行業之一,今年將是投資最好的年份之一。“在商業模式上有創新的企業,將極具投資價值。”他說。
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伙人周逵表示,仍會積極投資移動互聯網。據他透露,紅杉中國TMT投資中85%的項目為無線互聯網。他指出未來移動互聯網最大的創業機會在于應用層面。
不過,自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年底后,風投的投資策略已經悄然調整。
【行業人物】
神秘的快遞大佬王衛
它不打廣告,但所有的人都在找尋它;它低調不張揚,但卻令香港狗仔隊臥底數月一睹真容;它不引入戰略投資,但卻令花旗銀行開價1000萬美元中介費用只為求得一個合作機會;它不打算上市,但眾多PE與VC趨之若鶩,50萬元只為和它的掌門人共進一頓晚餐;它曾與電子商務保持距離,但它的老總卻令馬云兩次相約并稱為最佩服的人,在電商與物流矛盾重重的當下,卻有人說:給你三年30億,你也砸不出一個新的順豐。
順豐快遞,這家目前占據全國快遞行業18%比例,僅次于EMS的全國第二大快遞企業到底有何可取之處?這家公司是如何悄然壯大?其掌門人王衛又是如何起家?
與意料的一樣,順豐方面委婉地拒絕了時代周報記者的專訪,但有意思的是,記者在撥打了順豐的客服電話后,很短時間便得到了相關人士的回復。
2012年1月起,時代周報記者便開始了尋找順豐謎底的旅程。在采訪了數十位業內人士后,從只言片語中漸漸勾勒出王衛的軌跡。
1993年,王衛僅22歲,這個只有高中學歷的上海人起初是在順德做印染,這時珠三角區域常常會需要香港的貨物,看到這一商機的王衛做起了碼頭捎貨的“快遞”。機會多了之后,順豐就此誕生。原始資金是王衛向父親借款的10萬元,在香港太子蘭街租賃了一個數百平方米的地方作為公司,專替企業運送信件給珠三角地區。這用背包和拉桿箱作為載體的模式,被稱為“水貨佬”。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香港與內陸地區的貿易商往絡繹不絕。這時的王衛用較他人便宜40%的價格,搶到了不少的生意。至今,順豐發跡地香港蘭街,仍有人記得當時王衛的生意越做越紅火,直接將蘭街一條街齊齊帶旺的景象。
這時的順豐,就像一塊海綿,瘋狂吸收快遞市場無處不在的養分。而在市場的需求之下,很快順豐便以順德為起點,將自己的觸角延伸至廣東各地。以順德為基點,順豐此時四處擴張的辦法采用的是合作和代理的方式。
在快遞行業發展之初,規模的擴張,網點的建設是所有快遞公司“占領地盤”的實質。每建一個點,就注冊一個新公司,分公司歸當地加盟商所有,這使得順豐在幾年的時間內,便將珠三角一帶的快遞市場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但也因這樣野蠻的增長方式,順豐一度被業內稱之為“老鼠會”。
在這樣的瘋狂下,到了1997年,王衛便幾乎壟斷了所有的通港快件。據悉,當時行駛在通港公路上的快件貨運車有70%均屬于順豐的業務。香港回歸時,海關甚至婉拒了國企中鐵前來分一杯羹的請求。這時的王衛,不過26歲。
直營模式、航空運輸以及高端定位,三者將順豐推向了與“四通一達”不一樣的發展高度。但從一定意義上,這三者帶給順豐的,也是相較于其他快遞公司而言更為沉重的成本壓力。
“物流企業的發展,中國快遞企業的發展就在于它的標準化,也是現在最大的問題。所以順豐成功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服務的標準。一開始它就建立了直營的形式。所以一開始定的標準比較高。所以現在看它的價格是最貴的,但是它服務是最好的。”中國國際物流節組委會副秘書長伍華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與諸多“快遞優而物流”的同行相比,王衛堅持只做快遞,而且只做小件,不做重貨,順豐按照客戶細分設計了自己的產品價格體系,與四大國際快遞重疊的高端不做,五六元錢的同城低端也不做,剩下的中端客戶被鎖定為唯一目標。服務產品的設計也非常簡單,1kg內收不超過20元的郵費,上門送貨,全國聯網,36小時到達。
直到今天,除了收費標準逐步調高、取送件時間逐漸縮短之外,順豐的產品定位一直沒有任何改變。而這樣的定位清晰,也成為順豐拉開與宅急送等直營快遞公司距離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模式下,由于采取全國直營的模式,順豐有統一的呼叫電話,無論在任何城市,什么交通情況,順豐快遞員均能在一個小時上門取件,也因此被稱為快遞行業中的“麥當勞”。由于有了航空的幫助,順豐可以實現全天候,全年365天無節假日派送,這相較于春節期間不開工的其他快遞公司而言,企業形象甚佳。面對這樣的服務,對一般消費者而言,順豐20元的快遞費,也顯得并沒有那么的高價。
【微語錄】
熊曉鴿:做風投要有“三把斧”
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在新浪微訪談中介紹說,做風投要有“三把斧”,即:市場、“技術+商業模式”和“創始人+團隊”。而在技術和商業模式之間,熊曉鴿更看重商業模式的創新。
問:熊總,今年創新中國已經是第7屆了,您認為創業者借助像我們這樣的平臺能得到什么呢?熊總想對今年的參賽創業企業和創業者說些什么呢?
熊曉鴿:創新中國這個平臺,主要是給創業者提供一個展示他們的產品技術、團隊的一個機會,讓他們與高質量的風投商直接溝通,同時對他們的演示溝通的能力也是一個考驗,因為他們必須在6分鐘內,對以上各項力爭做出最好的表現,目的是取得風險投資。他們也在比賽的過程中,從其他的參與者、投資者學到很多。
問:現在有個說法:目前企業估值水平下降,及各細分市場龍頭逐步形成,2012年有可能是移動互聯網投資最好的年份,也是天使投資和vc投資的最后年份。請問您認同嗎?
熊曉鴿:我認為是最好的年份之一,但是我不同意是最后的年份,2012年不是世界的末日,而是新時代的開始。
問:如何避免被非法集資,被吳英的風險?
熊曉鴿:一定要對集資方的背景、團隊做些很專業的調查與評估,就像我們去融資,投資方都要對我們的情況(如過往業績、財務報告、背景)進行全面的了解,包括面對面的訪談或電話調查。
問:我想知道當您投資一個項目是,最看重哪方面的創新,是技術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
熊曉鴿:我一直認為做風投的三板斧就是1.市場,2.技術+商業模式,3.創始人+團隊。如果要在2中加以選擇,我個人更看重商業模式的創新。
問:熊總,您對農業投資怎么看?有機食品是否看好?
熊曉鴿:已經在有機食品方面進行了一些投資,因為食品安全是大家共同關心的問題。我自己在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做了兩屆《致富經》欄目創業大賽的評委,認識了很多農業方面的創業人才,也在跟其中的一些人在做深入的探討,當然這里不能說得太細了,也算是商業秘密吧。
問:由于電影制作企業的盈利依賴于人力資源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企業自身并無太多可資抵押的固定資產和設備設施,導致了中小型電影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初創時期的融資困境抹殺青年導演的成長,融資困難對我國影視業的創新和人才引進都形成阻礙。請問您對此有什么意見和建議?
熊曉鴿:這是中國目前電影的體制造成的。在國外,很有才華的導演和編劇不愁找不到錢。在2004-05年,美國出現了很多中小型電影公司,比如我們投的傳奇電影公司就是04年成立的,創始人之前從未“觸過電”,但他找來了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醞釀了10年的《盜夢空間》,是因為有很好的體制。
問:依照國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相對國內的現狀,能否提幾個發展方向,謝謝
熊曉鴿:從理論上來講,中國應該是金融服務最好的發展市場,因為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現金。但是現在很多中小企業融資難,民間的投資增值無門,這也是出現非法集資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國外的投資融資渠道就比較暢通。我認為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并不需要創新,真正需要的是體制的改變和政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