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31 10:01:11 作者:匿名 來源:創業網
為什么美國人能頻繁地出現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呢?歸根結底是美國培養和匯集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才,而且是創新人才。所以才會有力地推動美國社會的發展,才會在世界上引人注目。美國的創新人才如此之多,涉及領域如此廣泛,取得令世人矚目和驕人的成就,關鍵是美國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有值得敬佩的經驗和優勢。這些經驗和優勢主要表現在眾多的教育資源,門類齊全的大學,充裕的資金投入,從小開始的實踐活動,民眾的創新觀念和參與意識,完善的專利和誠信制度,以及及時的VC資金參與等,而最關鍵是美國的教育資源和完善的服務體系。
1.美國培養創新人才的土壤和環境
美國是移民國家,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各國家、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傳統都匯集和影響著美國的觀念。美國人是富于冒險精神的一個民族,有強烈的開拓精神和創業意識,熱衷參與公益活動和迎接各種挑戰。
美國的大學資源,圖書館資源,非政府非營利機構的培訓資源等數量大,門類齊全,許多世界一流大學辦學特色獨特,教育經費投入大,能夠多渠道源源不斷地從私人、基金會和老校友那里得到捐助,學校的教學和科研氛圍也非常熱鬧而嚴謹。
美國學校的定位很準確,以適應不同人們的要求,以滿足和服務于美國全社會的需要。一流大學培養頂尖的創新人才,應用大學培養專業和創業人材,而創業人才也是一種創新人才。
(1)一流大學的定位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水平很高,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柏克利、加州理工等均有20余個學科名列美國前茅,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這些大學一般都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學科門類較為齊全,教師素質很高。
第二,都是研究型大學,科研經費充裕。
第三,重視吸引本國乃至世界最優秀的學生去就讀。
第四,治學嚴謹,獨具特色。
第五,實行全方位開放式辦學,是國際教育、文化、科技交流的橋梁。
(2)創業教育的形成
美國非常重視應用科學教育,在大學本科、專科和技術職業教育方面辦出了各自的特色,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實用人才,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形成了美國獨特的創業教育的新特色。這種創業教育培養的就是創新人才。
創業教育在美國正逐步形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體系和教學研究體系。在過去的20多年中,創業學成為美國大學,尤其是商學院和工程學院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目前,美國的創業教育已納入到國民教育體系之中,內容涵蓋了從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截止到2005年初,美國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創業學課程,并且已經形成一套比較科學、完善的創業教育教學、研究體系。
注重創業實踐,并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全社會創業資源。美國的創業教育十分注重其實踐性和應用性。創業教育體系中不僅包括了創業學課程的普遍開設、本科和研究生創業管理專業的設立,還包括高校創業中心、創業教育研究會等的建立;不僅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創業文化氛圍,還通過創業中心與社會建立了廣泛的外部聯系網絡,包括:各種孵化器和科技園、風險投資機構、創業培訓機構、創業資質評定機構、小企業開發中心、創業者校友聯合會、創業者協會等等,形成了一個高校、社區、企業良性互動式發展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有效地開發和整合了社會各類創業資源。
大力培養和穩定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美國高校十分重視對創業教育的師資進行選拔和專門培訓,鼓勵和選派教師從事創業實踐,進行創業教育的案例示范教學或研討會,交流創業教育經驗,從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創業教育水平,穩定了師資隊伍。另一方面,注重吸收社會上一些既有創業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人士從事兼職教學和研究,特別是聘請成功的企業家作為創業教育的客座教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美國培養創新人才的動力和目標
美國的專利制度是推動美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力。美國的研究型大學里都有一個專利許可證辦公室,是專門為學校的教授、研究人員和學生服務的,也是為社會需要服務的,由專業人士把脈,起著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為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美國的風險資本的提前介入,也為學生成為創新人才提供了絕佳的機遇,即使僅僅是你的一個思想火花、一個創業思想,如果有良好的商業前景,那么,你就有得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機會。
高校的創業活動已成為美國經濟的直接驅動力。在美國的創業熱潮中,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引人注目,當代許多著名的美國高科技大公司,幾乎都是大學生創業者們利用風險投資創造出來的,如Intel的摩爾、葛魯夫,微軟的蓋茨、艾倫,惠普的休利特、帕卡德,Netscae的安德森,Dell的戴爾,Yahoo的楊致遠,科進的謝明等無不是創業者們的典范。高校創業活動已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
美國還允許一個失敗的人重新開始,給其提供再次創業的機會,真正讓人能夠有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長嘯,也更符合創新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
眾所周知,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僅僅重視知識和能力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創新人格的養成。所謂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性思維,在任何工作崗位上都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開拓工作新局面的人才。人才的創新性不僅取決于其良好的思維能力,還取決于健全的創新人格。大學在培養創新人才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更要重視創新人格的養成。
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激發學生追求科學、追求真理的激情。
培養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前沿的學術品格。
培養學生“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科學懷疑、理性批判的精神。
培養學生開放的心態以及與他人團結協作的精神。
2.美國匯集全球的各種人才和鼓勵個性張揚
作為移民國家,美國一向致力于網羅全球人才,幾乎每一個美國諾貝爾得主的背后都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在支持,這其中不乏有許多移民科研工作者。幾乎每一個行業精英譜里,都有其它國家的杰出人才的加盟。這些天才們在各自的國家已經是行業的領軍人物,匯集人才是多次獲獎的一個必備條件。當美國媒體紛紛報道此次獲獎者的工作環境時,鏡頭里也總會閃現眾多不同膚色的科研工作者。
然而,人才壟斷并不等于成功。有人認為,美國并不擁有比其他國家更好的科學家,它的取勝法寶在于自我宣傳。美國科學家們從來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他們愿意參加脫口秀,用精彩的“演講”激發觀眾對其課題的興趣。美國科學家還很愿意發表他們的作品,經常在媒體上露面,甚至出現在時尚雜志里,大眾正是通過這些方式認識了他們。其實,這種推銷自己的做法,也是應當提倡的,現在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另外,美國科學家大多熱衷科研交流,甚至科普宣傳,這種學術互動為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對科學家本身也是一種充電,磨練和升華的過程。相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科研人員往往顯得過于“謙虛”,與出外演講相比,他們更愿意待在被厚厚墻壁包圍著的研究所和實驗室里。在美國,市場化經濟運作深入各個領域,包括純學術領域。為了爭取足夠的資金支持,美國科學家們就必須練就撰寫科研提案的好本領,這就會大大激發他們探索新課題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