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1 9:31:03 作者:SC003 來源:1
【提要】:馬云說過:不要迷信成功學要多看別人的失敗經歷。因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一兩個點,所以我的建議就是少聽成功學講座,真正的成功學是用心感受的,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講任何話都是對的。從我的大學經歷,包括最后找工作的結果來看,我并不是所謂的成功者。所以我不適合總結成功技巧。我有很多沒有做好的地方,希望這兒列出的,能成為后人之鑒。
正文:對于畢業即就業的學弟學妹而言,找工作相當于高考,是另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所以一定要考慮清楚,思考周全,認真對待,全力以赴!網上面經很多很多,求職技巧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看過不少,也試過不少。本文提到的多是要思考的方面,而不是直接照搬的技巧。屬于半成品,要端上桌還需要各位看官自己的加工。所謂有道無術可生術,有術無道止于術。
第一問:你要的是什么?
其實這個問題問深了很難回答,人活一輩子要的是什么?有誰能非常明確的答案呢?
但是想簡單點,找工作的人想要的,最可能的,是這6個東西:
1. 錢 2. 個人提升 3.名 4. 穩定 5. 干的開心 6. 生活所便
對于錢,要明確兩個概念:
第一,薪價比,四大錢多不多?看數字,比很多企業多,一年67600,但算到性價比,如果沒有加班費和出差補貼的話,一個小時11塊錢,還不如某些公司的實習生。現在的就業情況早已不比當年,大學生多如牛毛,各種企業也有了豐富的校園招聘經歷,都知道如果我公司開每小時200的薪水,有很多人來應聘。開每小時20的薪水,照樣有那么多人來。那又何必開高“薪價比”呢?
第二,收入不等于薪水。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明白,有些地方有超高的獎金,有些地方有灰色收入。但因為我們這種純潔的大學生,不了解那個(收入-薪水)到底是多少,所以大家還是忍不住要被確定的薪水數字所迷惑。
對此,我的建議是量出計入:明確自己過日子要花多少錢,再拿那個明確的數字和你要求的錢對比。什么樣的收入層次就會有什么樣的消費,要是你進的是應屆畢業生都能拿15w年薪的公司,那你和同事喝酒就不會去隨便的地方,而是去新天地。所以,不想在工作以后還入不敷出,找工作之前就得想好,我要多少錢。
至于那個(收入-薪水),包括所謂的福利,都可以當做投資的本錢。等賺了錢,得為未來打算,不會就只管自己過日子吧。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算靠著薪水去買房,那么一個月是3000還是6000,其實沒什么區別。要看的,是這個(收入-薪水),如果一家公司的房帖有兩萬,那么即使他的薪水只有兩千,那也是黃金offer。
對于個人提升,也有兩個方面:
1. 軟實力,怎么做人。要提高軟實力,最好的去處是政府機關,公務員,國企都可以。
2. 硬實力,怎么做事。提高硬實力,最好的去處是高強度,快節奏的外企。
通常關注個人提升的同學都向往選擇“行業中的黃埔軍校”,最典型的就是P&G,這些公司往往都是行業老大,晉升都是通過內部選拔。因為對員工的培訓優于行業中其他企業,所以外來的“輸血”還不如內部的“造血”。其實從這個角度上講,雖然已經褪去了光環,但四大對于會計專業的人還是不錯的選擇,至少還是能學得到東西。
另外,個人提升并不一定非要去大企業,在小公司里往往身兼多職,而且小公司對于制度的依賴比較低,靠得更多的,是人的能力。所以個人提升還是要看自己怎么思考,怎么設計自己的人生。
名:相當于別人的羨慕,光環。投行咨詢,各行業老大,多少都具有點“名”。
穩定:包括行業穩定性和企業穩定性。這方面的需求要結合人生的打算來考慮,比如你想畢業就結婚,那最好找個“金飯碗”。不過時代在進步,到底啥是金飯碗,還很難說。
干的開心:考慮自己的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用巴菲特的話說:“你可以全身心,高投入地工作,甚至好幾年不看你的工資卡上打入了多少薪水”
生活所便:這個主要是職業和生活的關系,在工作中學到的東西,所處的環境,接觸的信息,對生活是否有幫助。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員工,在家庭理財上多少會有一些便利之處,汽車公司的人車貼不少,而且知道買車內幕。快消的人有自己的產品福利:雀巢不愁無奶粉,卡夫家中多餅干……
磨刀不誤砍柴工,了解自己要什么,至少在行業和企業的選擇上,不會有大錯,甚至對職業生涯的規劃都有幫助。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在明確自己需要什么東西上,不要太貪心,想樣樣都有,沒有最完美的offer,只有最適合的。
第二問:你有的是什么?
所有的資源,都可以認為是“你擁有的”東西。明確擁有的資源,就可以明確自己的優勢。擁有豐富的經歷,簡歷就容易做得漂亮,面試就能說出點特點。擁有美貌和氣質,就容易給人更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家里的條件能讓你有房有車,那在選擇行業和企業的時候就可以有更少的后顧之憂,不會被待遇束縛住。
大概列一下考慮的角度:
1.性格
2.頭腦
3.能力
4.經歷
5.氣質
6.相貌
7.口才
8.戶口
9.家庭背景
10.個人人脈
11.自有資產
不要看這兩個問題,都是虛招子,不做什么事情,但想清楚這兩個問題,對于整個求職過程都非常有幫助。思路清楚了,做Open Question和面試準備時就能更游刃有余。
那怎么樣才算想清楚呢?這里拿“性格”舉個例子
1. 了解自己是否擁有該資源,也就是說,我的性格的優勢具體表現在哪里。比如說性格外向,表現在與人交流溝通時能占據主動,表現在擁有很好的人緣、人脈。
2. 想清楚這個優勢是否能在面試中體現出來。拿例子來說,我的性格優勢是否能體現出來?這時候要同時考察需求和競爭。對于外向的性格,去應聘銷售崗位,從崗位的需求上看,你的性格就可能是一個優勢,但同時,你面臨的競爭對手往往也都有外向的性格,這時候就要更細致地考察行業和公司,比如去應聘銀行的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沉穩求安定,那么你的外向性格很有可能在成熟穩重的基礎上讓自己脫穎而出。
3. 如果這個優勢是可以體現出來的,那么應該如何體現?還是用這個性格外向的例子,你可以用“說”:自我介紹的時候說自己性格外向,也可以用“做”:群面分析案例的時候表現出外向性格,甚至只需要用眼神和肢體語言的交流,就可以展現出性格。
4. 細化到對工作有利的例子。當你表現出這個優勢之后,你還要將其轉化為勝勢。“性格外向”給你過去的工作帶來什么幫助?有沒有生動的例子?要注意在這個例子中,你的“性格外向”特點要發揮出最核心最關鍵的作用,當然,這個可以用語言和語勢營造出同樣的效果,讓人“聽上去”能產生“性格核心”的假象。
回顧我的求職之路,我在第一個問題上考慮得很清楚,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沒有仔細分析,尤其沒有分析到第四步。所以在回答一些“為什么要選擇我們公司”、“我們為什么要選擇你”這種常規問題上,往往回答不出什么特點,泛泛而談,很難讓人留下印象。所以我的單面成功率不高。
第三問:用什么策略?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什么行業,可以說是整個求職歷程最最重要的事情,但也可能是最最困難的。父母的意見,自己的興趣,前輩的經驗,以及各種專家或者是網絡上的觀點交織沖突,讓自己很難抉擇。
但如果將選擇行業放入整個職業生涯規劃里,那就沒那么復雜了。就像企業會有成本領先和差異化兩種不同的戰略,在求職的戰場,乃至整個職業規劃上,也有紅海戰略和藍海戰略,也可以有“以正合”和“以奇勝”。
具體要采用什么戰略,關鍵在于前兩個問題是怎么回答的。拿我選擇房地產行業,以及在行業中選擇的企業來舉個例子:
1、 明確了自己“要什么”,“有什么”,就能分析出我要選擇什么樣的行業,什么樣的企業。重點在于“要什么。”
我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劃成兩塊,第一塊是男人的責任,第二塊是男人的事業。前者的目標是“有房無貸,有車有牌,有妻有子,家有存款”,后者的目標是能發揮我的潛能,發揮自己的價值。所以,從第一塊來看,各方各面的收入是第一要素,這里用“各方各面”是為了強調隱形收入(包括機會,如在基金、證券公司能獲得的風險更低的投資機會,如內幕消息,如跟隨機構操作),而不僅僅是公司給你的錢。從第二塊生涯規劃來看,需要公司里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或者是行業里有創業的空間。
結合第一個問題來看,我對現金的要求不是很高,對風險略有偏好,希望職業能給生活帶來更多的幫助。同時,中國的地產市場可謂非常年輕,一方面可以看到市場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來看,在其市場成熟的過程中,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機會。所以房地產行業是符合我要求的行業之一。
地產行業起薪不高,并不是遍地黃金,所以希望公司內部有一定的發展空間。行業風險性較大,當前該行業正是社會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很容易受政策影響,所以我傾向于選擇比較穩健保守的大公司。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基本只選擇行業內領先的大企業,一方面在培訓和個人發展上較有優勢,可以彌補起薪不高的缺點。另一方面,企業的地位和經營經驗也可以減少一些行業風險。
2、待確定了行業和企業之后,再看目標行業的需求,分析如何才能讓自己進入目標行業和目標企業。這主要看的是第二個問題的解答:
在地產行業中,往往同濟的人較多,土木工程,建筑系專業的人也較多,那么作為交大管院出來的人,本來自己的學校和專業就能形成一些差異化優勢。同時,中國的地產行業非常年輕,行業成熟度正在提高,一些領先的企業已經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那么行業對非建筑專業人才的需求會比前幾年更大。最關鍵的是,行業的人才集中度不高,很多大牛不屑于去這個行業。這帶來兩個結果,其一,競爭不會太過激烈。其二,面試官本身也不是大牛,可能更喜歡我們這些普通人。
因此,除了原有的優勢,這個行業本身的需求也給我平添了不少亮點。我的主要劣勢是專業知識不足以及缺少行業實習經驗,但注重培訓的大公司有可能更希望你是一張白紙。而原有的性格中庸,表現力不足,英語不好等劣勢也因為行業特點而忽略不計而這一點。
所以最后的戰略:將目標定為行業領先企業,本色演出,展現商學專業的思維特色,表現中庸,突出潛質和綜合能力,不讓面試官覺得咄咄逼人。從結果來看,中海拿到offer,萬科面到專業面,從行業角度上講,我在地產行業的面試較為如魚得水。
第四問:如何提早準備?
我還沒進大學,就做好了畢業找工作的決定。從大一大二參加各種活動,鍛煉能力豐富經歷。到大三不停地找實習,所作的無不是“準備”。但如果說我的大學生活有什么遺憾的話,我還是得說,我準備求職準備得太晚了。
因為這個“準備”,不僅僅說“做了哪些事情”,還要“做到一定程度”,并且要“想得明白”,最后要“能夠表現出來”。
之所以將行業放在第三問,將準備放在第四問,就是因為自己的血淚教訓:在進大學的時候想去咨詢,甚至從大二就開始看case book,但等到大三,找實習受挫嚴重,覺得自己進不了頂級咨詢,又想去快消。等到求職開始之后,又發現光環褪去后的快消,在某些程度上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這樣兜兜轉轉的后果就是,所做的準備缺少針對性。當去咨詢做了兼職之后,決定不去咨詢,去英格索蘭干了半年之后,決定辭職,這些兼職經歷所發揮的作用大打折扣,而且白白錯過了最黃金的機會:實習留用。
面試戰略再怎么巧妙,都比不上更高效的直接final戰略:尤其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事(工作)的本事比做秀(面試)的本事大,那么最好的策略就是找一家自己合適的公司,從實習生,Summer Intern,或者是它的比賽開始,抓住機會在公司實習,然后一直干,干到畢業。
這樣的路有三個好處:
1. 相對而言,這些機會的競爭激烈程度要低于正式求職
2. 考察時間長,減少了很多偶然因素。正式求職的偶然因素實在太多,比如巴克萊篩選經歷的時候就是隨機抽取一半,并聲稱“我們不招運氣不好的人”
3. 和部門領導,以及其他成員有一長段磨合時期,誰都喜歡用那些“用慣了,用起來順手”的新人,相比正式求職進來的人,就已經領先了一步
而這條路上走得成功的,要數畢若清同學(GE FMP,頂級公司+核心部門),其主頁會在文末貼出,有興趣之人可前去討教經驗。
第五問:如何抱佛腳?
一旦像我這樣,找到的實習公司不愿意留下來,那就要和千軍萬馬一起擠獨木橋了。正式求職要做的準備,可是千言萬語都不嫌少啊。
有個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既然是千軍萬馬,那么大軍之中必有你的朋友和同盟。找三五個信得過的朋友,組成一個面試準備小組,則可以享受團隊分工的好處。宣講會輪流聽。網申互相提醒,面試互相檢查督促。個人之見總會有偏頗不全,而大家經驗的綜合則可以讓你看得更全面,提升自己的同時,又能增進友誼,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光靠團隊是遠遠不夠的,而且要讓這個團隊發揮出足夠的共享,自己需要準備得足夠充分。關于個人準備,我這兒大概列了三個方面:
1.情報信息
整一個收藏夾,將求職類的所有網站都放進去。要是你有心整理一下,那還可以分成求職論壇,校招信息,郵箱,公司網站,行業論壇,新聞網站等各種大類。要每日都看的,比如學校的bbs,應屆生,求職郵箱,天氣預報等,就直接設置為IE首頁,可以讓自己不忘查看
2.資料管理
建一個專門的文件夾,將簡歷,求職照,成績,證書,公司的資料,面經,求職大禮包等和求職有關的各種東西都搜集起來。有空的時候就看看資料,因為任何面試都需要對公司有所了解,而這一些了解,就從資料里來。
3. 面試準備
拿一本本子,專門作為求職記錄本。這又是一個大牛不需要,普通老百姓缺不了的東西。
從前輩的經驗,以及從周圍人的行動來看,求職需要做的功課,一點不比出國和考研輕松。這個本上要記錄的東西大概如下:
1.自我介紹——如果有閑情逸致,可以根據不同的行業準備不同的自我介紹
2.經驗記錄——學校里會開展一些講座,會有成功者前來介紹經驗。包括自己網上看到的面經,如果有自己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可以記錄下來。
3. 問題猜測——常規的面試總會問到這些問題:處理過什么問題?團隊合作經驗?失敗的經驗?……將所有自己經歷過的,面經里看到的,以及求職類書籍里提到的問題都記錄下來。自己一有機會就想想,這些問題我應該怎么回答
4.面試總結——找實習的時候就開始面試,每次面完之后就想一想,有什么做得不好的,有什么做得還不錯的,問了面試官什么問題,面試官是怎么回答的。
5.公司記錄——如果去參加宣講會,那么宣講會上的信息往往是非常關鍵的,一旦面試的時候被問到,而自己一無所知的話,很可能會留下很不好的印象。
6.經歷匯總——搜腸刮肚,把自己所有可以拿來當例子的經歷,都詳述一下。最簡單實用的就是STAR法則(situation,target,action,result)
7. 行業新聞——據說外資銀行會問,我這兒本來沒投幾家,還全被簡歷關斃了,希望有人能來解答
8. Case book 練習——對向往咨詢業的小朋友來說,這是必須的。但對于其他行業的面試來說,如果有過這樣的練習,在面對案例分析(群面)時,往往就能更輕松地展現清晰的邏輯和縝密的思維。
因為我準備得并不充分,所以做好了這三個方面并不是萬事大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誰讓我們不是大牛呢……
第六問:如何投?要不要海投?
雖然我是一名典型的海投者,但對于這個問題,我還是說:見仁見智,看你自己的情況而定。對于我個人而言,我對行業沒有明顯的偏好,因為未來有創業的可能性,所以海投也是一種行業探路。
我投的行業:
FMCG——marketing專業的老本行
網站——高風險高增長性,可能的創業途徑
房地產——風險中等,市場成熟度低,可爬可創
銀行——低風險高回報,金飯碗,可兼職做副業
證券基金——對生活隱性幫助大
銷售系列(化工,制造業,制藥)——提成高
之所以海投,一方面是因為成績證書實習經歷都不算過硬,而簡歷篩選的偶然因素太多。海投則可以降低這些非系統風險。另一方面是為了面試做準備,我們總需要一些面試來練練手,不可能一上來就面得非常好,如果在經驗不足的時候碰上了心儀的企業。。。
不管你的行業偏好性如何,關于如何投,這是一條不變的真理。睡得多不如睡得早,投得多不如投得快
大四上的九十月份是網申的高峰期,那個時候通常是非常忙碌非常辛苦的。學校里還有雜七雜八的破事,有些人白天要實習,網絡還時不時來搗亂,尤其是交大學子,要搬到萬惡的徐匯宿舍,生活質量全面下降。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要有一份平靜而專注的心去網申是很不容易的。
但是有一些技巧可以讓網申變得輕松,至少,要讓你的網申成本降到很低——如果某公司的網申花了你半天的時間,耗干了你的精力,結果簡歷關就被篩了,那是多么“宜家”的一件事情啊!
技巧一:做模板
有很多公司的網申是外包給中華英才網,智聯招聘,51job,這些網站的校園招聘板塊都會有模板,你可以先建立模板簡歷,等網申的時候直接導入,大多數基本信息都填好了,剩下的一兩分鐘就可以搞定。
而對于公司自己網站上的網申,最好也保留一份模板,至少以后不用一個個字打進去,直接ctrl CV就可以了
技巧二:openquestions收集
公司的openquestion其實都差不多,每次做完網申,把openquestions收集到一個文檔中,并且簡單地管理一下,導入個目錄:問領導力的,問team work的,問核心競爭力的……等積累多了,碰到新的網申,只要根據公司的情況略作修改,就可以貼上去了。
技巧三:有些公司的在線測試
這個往往也是讓很多人頭疼的,但其實現在網絡這么發達,應屆生論壇就能搞定了。在申之前,去論壇上打探下情況,如果有在線測試的,先做做看,免得網申完跳出來封郵件,搞得自己措手不及。
技巧四:先準備,再申
有些網申有時間限制,所以最好先去應屆生論壇看一看,把大概的情況都了解了,需要的資料都準備好,然后一氣呵成。
技巧五:睡得多不如睡得早,因為可以起得早
網申的高峰期常常會出現打不開網頁,網站癱瘓的現象,尤其是用校園網網申的同學,填滿這一頁用了1分鐘,等它翻到下一頁要用9分鐘。早睡早起不僅身體好,頭腦清醒,而且有利于避開高峰。早上六七點的時候,誰來幫你搶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