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4/17 10:15:16 作者:sc001 來源:1
27歲的Facebook首席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于當地時間4月9日宣布,將以10億美元的現金和股票收購照片共享應用服務商Instagram公司,10億美元是Facebook估值的百分之一。Instagram是個成立僅幾年的小公司,成員僅有13人。10億美元對十幾個人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嗎?如何創業才能得到這樣的“餡餅”?中國怎么總缺少這種故事?未來的商機在哪里?本期,六位嘉賓和主持人將與您一起分享、交鋒他們的思想。
EMBA大講堂
第1期
開篇詞
看住秒針
人們看表總是先看時針,然后再看分針,卻鮮有理會秒針,雖然時針轉1圈,分針已轉60圈,而秒針更是轉了360圈。然而,當你發現時針走錯了一圈時,錯,已經太久。
為何不看住分針甚至是秒針?為何不能早早發現異動?
廣州日報EMBA大講堂將為您邀請財經界中最忙碌最新銳的業內人士,他們,在市場一線有最敏感的觸角;廣州日報EMBA大講堂也將為您邀請財經界最資深最睿智的專家學者,他們,在學術平臺有最真知的洞見。
我們期望通過百家爭鳴的辯論,為您呈現財經與管理領域的思想火花,欣賞著他們燃燒成熾熱的火球,渲染大地。
為什么國內富豪大多是
挖煤的、賣房的、管銀行的?
陳海玲:Instagram首席執行長希斯特羅姆年僅28歲,身家達到4億美元。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也才27歲即身家上百億美元,蘋果的喬布斯、微軟的比爾·蓋茨,他們在二十出頭時都已經是腰纏萬貫。而國內為人津津樂道的富人們卻大都是挖煤的、賣房的、管銀行的。為何有這種差別?
張果寧:以后將是21歲巨富的時代,因為目前全球75%以上的新產品都與互聯網有關。越來越多的風險投資者認為把20萬美元一次性地投資在某一個項目上成功的幾率很小,但是如果把20萬美元分別投資給5個年青人開展與互聯網有關的創業,其成功的幾率就翻了5倍。
葛國華:年齡不是問題。比如中國的丁磊20多歲時也創造了互聯網神話。但目前中國的發展重點還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富人集中出現在這些相關領域。中國類似的創意不少,類似Instagram這樣的公司沒準很多。現在雖然有李開復的夢工場,對類似項目給予十幾萬二十幾萬元的小規模投資,但是互聯網創意業的大規模投資與發展還缺乏相應的機制和信任。互聯網是最不遵守傳統游戲規則的行業,最沒有局限,最與國際先進的經濟體接軌。年齡不是問題,沒準哪天有人會因為自己冒出的一個想法而因此成為使用新工具的大佬,無論他是二十歲、三十歲還是四十歲、五十歲。
葉泳成:互聯網最關鍵的競爭力就是創新力,中國一直在進步,特別是互聯網領域。
張果寧:不僅新的工具是新知識,更重要的是人類是靠想象力發展的。
產品價格為零怎樣造就公司價值無限?
應該不畏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率
陳海玲:Instagram應用程序對用戶是免費的,但最終卻給自己帶來巨富。價格為零,價值無限的背后,有什么借鑒意義?551天的Instagram賣了10億美元,116年的紐約時報價值9.67億美元。更殘酷的數據是:Instagram只有13個人,紐約時報有1300個人。企業怎么定價?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身價?
劉亮:商業項目,如果價格為零,很可能是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手段。什么時候收費,收多少費,這都是技術手段。比如有一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到上面去免費查詢各種消費的價格,但是這個網站怎么盈利呢?建不起盈利模式的商業運作最終一定是價值為零的。
劉洋:在這種模式中,只有百分之零點零幾是成功的,百分之九十九點多的都是失敗的。
創始人可以讓別人接力
劉亮:應該鼓勵大家不畏百分之九十九的失敗率,來謀取百分之一的成功。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不應該不講對錯,只問結果。
葉泳成:這種失敗在互聯網的接受度明顯提高,如果十個風投案例有三個是成功,大家就已經認為其成功率很高了。另外,Instagram的收購價格是10億美元,至于其價值多少卻要由收購者來判斷。收購者團隊應該有信心把它運作到更高的價值。
劉亮:另外,創始人的創意很好,但是可能其個人能力不足把市場做到理想的高度,所以可以讓給別人接力。但是遺憾的是很多人不這樣想,這種情況就算是資本投進去了,也沒有用。特別是互聯網行業,其核心價值在人的頭腦里,錢雖是投進去了,但是資本說不上話。
葉泳成:能力不夠也要守下去,這種情況是挺可惜的。創業者更應該看到,只要你能做到某一個層次,并把它兌現了,轉讓給另一個更有能力的人去做好,你就是成功了。
劉亮:就像養小豬,我只有能力把小豬從30斤養到50斤,沒能力養下去了,換個人可以把它養到100斤。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能力不夠,死活不肯讓,非要自己養到120斤,小豬就會活活地被餓死病死。
葉泳成:中國的互聯網界有很多拿到投資資金的為什么沒有成功,這種觀念就是很大的原因。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一定要長久守下去。中國一直不缺乏創意的人才和高手,也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柯智耀:今天我們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整合。我是做最傳統的鋼鐵行業的,我要把它打造成電子商務,把股份讓出來,讓有才能的人才加入,術有專攻。
劉洋:這就是企業家對遠利與近利的追求問題,有的人可以不在乎一時得失。
Instagram曾兩拒Facebook為何最終同意收購?
收購理念發生大變化 錢不是老大
陳海玲: 2006年,雅虎曾計劃以10億美元的“高價”向成立僅2年的Facebook“示好”,但最終遭到扎克伯格的拒絕。如今Facebook即將登陸納斯達克,估值高達千億美元,而雅虎早已江河日下。Instagram也曾兩拒Facebook。就在幾周前,Instagram剛剛獲得了一輪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對其估價達到5億至10億美元,但僅僅數天后,這些“聰明”的投資者們便獲得了一倍的回報。面對收購要約,什么時候說Yes才是對的呢?
葛國華:企業并購有點像把女兒養到18歲以后,長大后長漂亮后好好打扮再嫁人。
劉洋:Instagram已經得到了5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其生存已經沒有問題了,如果當時他們工資都發不出來了,就算有夢想也是沒法長遠。
葉泳成:好的創業型企業,很多投資方都會找上門。Instagram為什么會賣,主要是因為一是風險投資要有一個退出機制,另一方面,互聯網的從業者的理想達到了,他們就退出了,剩下的時間他們可以去做更多其他感興趣的事情。網易丁磊之前也很反對收購,因為當大家對未來的看法不一致時,與其花很大的精力去說服和教育收購的對方,不如自己另外創造一個。今年,網易成立了一個20億元的投資基金,它準備用來收購很多很多這種有創意的小公司。
劉亮:京東商城當年就是只是賣3C產品的網站,但是這幾年做成了一千億的銷售規模,原來都是在蘇寧商場出現的家電巨頭,現在只要京東說開會,就都過去了。企業賣出一部分股權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價值、為了活得更好。但是現在要警惕的是有的風投處于無知者無畏的狀態,二十倍市盈率的也買,三十倍市盈率的也有人買。
現在是大魚吃快魚的時代
劉洋:以前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但現在是大魚吃快魚的時代。你發展得好,我把你買下來,戰略搶位,阻擊競爭對手上位。你有眼光?沒關系,10億美元也可以把你買下來。
葉泳成:但我的理解是,被吃了,成為大魚的一塊,被收購的公司很光榮,很有價值,可以和大魚一起到全球去競爭。今年優酷與土豆合并,其實據熟悉的人士說,土豆最早是與新浪確定下來的,可是因為土豆董事長王微他有個人的愛好,他個人覺得寧可用同樣的價格賣給優酷。所以Facebook絕對不是終點。
劉洋:Instagram這條快魚快在比別人早擁有三千萬的用戶。Facebook實際上收購了其背后三千萬人的無償創意,這就是他們收購的核心。
嘉賓精彩語錄
以后將是21歲巨富的時代,因為目前全球75%以上的新產品都與互聯網有關。
——張果寧
創業者更應該看到,只要你能做到某一個層次,并把它轉讓給另一個更有能力的人去做好,你就成功了。
——葉泳成
中國的電子商務還有99%的市場沒有開發。如果找到突破口,就能把農業、工業都搬到互聯網上去。
——柯智耀
建不起盈利模式的商業運作最終一定是價值為零的。
——劉亮
以前是快魚吃慢魚的時代,但現在是大魚吃快魚的時代。你發展得好,我把你買下來,戰略搶位,阻擊競爭對手上位。
——劉洋
企業并購有點像把女兒養到18歲以后,長大后長漂亮后好好打扮再嫁人。
——葛國華
主持人手記:
將財富裝進腦子里
思想的變化是如此之快。在傳統產業里,并購被認為是“吃掉”對方,對當事人來講并非是一件好事。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在日化行業、飲料行業,今天出現的二元寡頭格局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收購使然:財力十足的外資品牌把幾個競爭對手花錢買下了,雪藏之,前方的路走起來就平坦多了。這種故事在我國過去的二十年市場競爭中層出不窮。對此,有一個很時髦詞描繪之——“資本話事”。
但是互聯網出現后,人的思想創意成為了核心競爭力,而不再是機器、工廠或材料。人的創造力改變了產業格局,包括資本的決定力量。
被Facebook收購的Instagram創辦只有兩年多,除了幾臺電腦,沒有像樣的資產,雇員不過13名。他們擔心的一定不是被雪藏,因為10億美元看中的就是這13個人及使用此軟件的用戶。在宣告收購方案后的第十天,Instagram的用戶量突破4000萬,新增1000萬人。
當財富在你腦子里時,你才真正擁有它。
怎樣預見未來的商機?
陳海玲: 6年前,谷歌斥資16億美元收購視頻網站YouTube,當時同樣有不少人士質疑代價是否過高,但時間證明了一切,谷歌在并購后轉身成為視頻行業的領跑者,拓寬了廣告的展現形式。怎樣預見未來的商機?
柯智耀:對中國而言,最大的商機是如何把傳統的制造業搬上互聯網。
葉泳成:以前網上打游戲,大家只是覺得它是個娛樂,誰也沒想到它是一個賺錢的大產業,5年前網易才10個億,今年已經到75個億的產值,還有QQ等,其賺錢的核心就是通過互聯網來娛樂。另一塊是電子商務,對中國的傳統產業有很大的幫助。
中國電子商務還有
99%的市場沒開發
柯智耀:中國的電子商務還有99%的市場沒有開發。如果找到突破口,就能把農業、工業都搬到互聯網上去,轉換成第三產業。很簡單,鋼廠把鋼材賣給用戶,出廠價是5000元/噸,但是到了貿易商轉售出去時賣價就變成了5500元/噸,貿易商再送到終端用戶那里時就變成6000元/噸了。但是如果由電子商務直接介入,用戶直接從廠商那里訂貨,節省了中間環節,到用戶手里可能就只有5500元/噸了。
張果寧:傳統商務時代都已經過去了,現在只剩下互聯網商務。現在已經進入了云計算時代,也叫大數據接口時代,但很多人都沒注意到這些變化。因此未來的競爭差異會很大很大。這個時代不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時代,而是知識的創新和應用改變命運。
嘉賓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