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5 16:23:09 作者: 來源:創業社區
“但是,你看今年10月華源年會,創業者激情還在,投資者并沒有退縮,時刻都睜大眼睛尋找好項目。”曾毅敏,上海騰起信息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也是華源科技協會(HYSTA)董事會成員。九年前,正是在硅谷最低潮的時候,她開始謀劃自己的第一次創業,并在2005年成功地把公司賣給思科。如今,她又做了第二家公司,瞄準的就是目前最蓬勃的數據管理市場。
“金融危機沖垮了華爾街,但在硅谷,創業意愿沒有低潮。”李斌正和幾個合作伙伴一起研發一項與智能電網相關的技術。除了這個創業公司之外,他還是硅谷華人創業論壇(SVCEF)的組織者,目前,活躍會員已經發展到了2000多人。前段時間,30多人聚在一起搞了一次燒烤晚會,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都在做自己的公司.
十年前,陳宏、鄧鋒、朱敏等人共同創辦的華源科技協會是為了幫助更多的留美華人成功創業。十年后的華源科技協會,已經發展到3000多會員,主要的責任是在中美科技界構建橋梁,創造新的無國界創業文化。
在鄧鋒看來,“灣區”也許是世界上最適合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的地方,更關鍵的是,從這里回國的華人創業者和投資者正努力在中國培育出同樣的企業家環境:“長期來說,推動這種環境的成熟,比創辦一兩家上市公司更有意義。”
今天,在硅谷成立的華人創業公司會主動把中國和美國放在一起考慮:“從做計劃那一天開始,中國就已經在計劃上。與此同時,很多國內公司也開始在硅谷設立研發中心。十年來,因為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差距在逐漸縮小,華人創業的范圍越來越寬廣,‘硅谷創業’已經不再是單純地理意義上的硅谷了。”華源科技協會第一任會長、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稱。
在華源科技協會的幫助下,我們找到了三個30歲出頭的年輕華人創業者。他們都是出生于“文革”之后,國內念書,美國深造,然后最終在硅谷落腳創業。
與上一代的電信/互聯網不同,他們創業的方向已經遷移到了時下最熱門的清潔能源、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
他們參與創辦的公司恰好處于成長的不同階段:
第一個剛剛把一個“顛覆性”的想法變成看得見的樣品;第二個已經處在市場攻堅的階段,要讓自己的產品贏得更多客戶;最后一個則處于爆炸式成長的前夜,迫切地要占領全球最主流的市場。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故事也展現了當下在硅谷與在中國創業的落差所在:
一個生態和諧、產業鏈完整并且分工專業的創業環境;
一群有遠見有經驗并對失敗有足夠忍耐力的投資人(不論天使還是VC);
以及一處擁有完美技術創新機制同時可以覆蓋全球市場的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