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9/27 9:04:23 作者:網風 來源:1
陜煤股份、中國水電、中交股份3個超級IPO大單密集之際,A股屢創新低,市場再次關注IPO帶來的資金壓力,由此引發監管層發審思路的討論:市場環境不佳之時,監管層是否應考慮控制IPO的發行速度減低市場壓力。
實際上,作為遲到者的中交股份此番上會,不僅標志著2007年H股回歸潮后的沙塵再揚,而且,也可以窺見四年來,監管層針對H股回歸的思路數度生變。
27日開始申購的中國水電發行規模從上限縮減,發行價區間也遠不及上周保薦機構擬定的區域。決定了將不會達到173億元的擬募集規模,超募更是無從談起。
可見的超級IPO還有兩單,A股二級市場已經跌破2400點,創2010年7月7日以來新低,四季度的股市將如何承受這數根不知道是否是最后的稻草,我們拭目以待。
H股回歸再揚沙塵
監管層仍對H股回歸公司的資質要求嚴格,要求香港創業板公司原則上先轉香港主板后,才能回歸A股上市。
中交股份的上會,或表示著2007年H股回歸潮后的沙塵再揚。
H股回歸一向存在多個難題,特別是以中交股份為代表的IPO與吸收合并共行的模式,涉及審批程序也較一般A股IPO審批程序更復雜。
海外上市公司的換股合并,無論企業的規模大小、屬性如何,均需經過雙方公司董事會、債權人、類別股東大會、股東大會的同意,此外還需獲得雙方所在地政府、相關派出機構及中國證監會的批準。
如果海外上市公司為外商投資公司,其中涉及到外資并購問題,還必須經過商務部的審批;而如果在合并過程中涉及國有資產,則可能需要國資委批準。
事實上,從合并預案的公告到合并的獲準實施,至少需要半年左右。以中交股份為例,其吸收合并預案在2010年12月底便已公布,直至日前才公布上會,而整個換股合并的時間跨度快則1年、慢則3年。
以上海電氣換股吸收合并上電股份回歸A股IPO為例,其2007年8月31日便已公布方案,及至2008年11月底才宣告成功。
除審批流程的漫長,H股回歸的步伐也因市場與發行審核進度的變化而一波多折。
證監會曾于2007年中向部分券商下發《境外中資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試點辦法(草案)》,這或成為H股回歸A股的門檻參考標準。
該草案顯示,如果在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符合以下條件,它們可申請A股上市: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時間超過1年;上市總市值超過200 億港元;過去三個財政年度累計的凈利潤不少于20億港元; 超過50%的公司資產或凈利潤來自中國內地。
高盛高華2009年研究顯示,當時共有57家H股上市公司符合標準,其中包括中移動(00941.HK)、中交建(01800.HK)。
然而,此后草案并無下文,傳言中隨后推出的紅籌股回歸名單也遲遲未出,中移動至今未回歸。
事實上,這或與此后的市場走勢及IPO暫停有關。
2008年,A股走入斷崖式下跌的通道,IPO于當年9月16日暫停,至暫停前市場下跌超60%,IPO直到2009年6月29日重啟。
而海外上市公司采取IPO模式回歸A股市場,特別是中移動、中交建等總股本介于百億和千億之間的“龐然大物”的回歸,難免對A股造成沖擊,海外上市公司回歸步伐或因此暫緩。
例如,湖南有色(02626.HK)的回歸計劃2008年2月19日被否,紫金礦業(02899.HK)回歸A股計劃在2007年12月通過證監會審批,但因A股不穩,直到2008年4月底才發行上市。
2009年IPO重啟后,H股回歸重啟。據記者統計,2006年7月以來,除兩地同時上市企業外,已有24家H股回歸。
目前,監管層對于跨市場上市的發行審核仍然謹慎,其核心標準是無論何種方式的H股回歸,均需按照首發的要求審核和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央企或存在“綠色”通道,比如寧波港、中國水電等企業上市時,皆獲特批。
此外,在計算最低比例時可合并計算H公眾股;信息披露遵循“孰嚴原則”,可以考慮低于1元的面值。監管層除要求H股回歸以IPO審核標準趨嚴外,“講清楚回A股的必要性”也成為其披露要求之一。
監管層仍對H股回歸公司的資質要求嚴格,要求香港創業板公司原則上先轉香港主板后,才能回歸A股上市。
藍籌股發行躁動
根據上交所8月底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共28家企業首發,累計募資達647.17億元。去年則有26只股票在主板上市,全年累計募資1891.51億元。
事實上,A股曾有數次IPO暫停,每次都與市場密切相關,然而重啟后的市場卻并非一定承壓下跌。
除1990年的暫停和重啟在證券市場初創時發生外,1994年7月暫停,1995年1月重啟,市場短期跌17%,但半年后漲幅達39%。IPO重啟對市場帶來的壓力并不大。
而此后兩次IPO重啟后的市場,皆呈現跌勢。
2001年8月,IPO邁入第3次暫停前,市場經歷55天14%的下跌,暫停后的75天繼續下跌20%。而2001年11月IPO重啟后,滬指曾短期上漲3%,但88天后跌幅達18%。
2004年8月第4次暫停前,市場經歷139天24%的下跌,暫停后市場繼續經歷了20天6%的下跌。2005年1月重啟后,短期上漲了5%,但123天后跌幅達到10%。
2005年的兩次暫停重啟,市場皆呈現升勢。
2005年5月第5次暫停前,市場經歷87天18%的下跌,暫停后的11天下跌5%。
2006年5月重啟前,市場持續上漲57%,重啟后仍持續上漲,1年內漲幅達162%。而在最近一次的IPO暫停中,即2008年9月第6次暫停前,市場經歷337天68%的下跌,暫停后的40天下跌11%。
2009年6月重啟前,市場已經持續上漲67%,重啟后繼續上漲。
歷史數據顯示,IPO的容量或與大市并無直接關聯。近期市場的走弱,并不僅是大型IPO齊發壓力所致。
事實上,近年來監管層一直強調發行機制的市場化向導,這意味著“巨無霸”IPO的放行,或已逐漸脫離窗口控制。此外,近期多個IPO超級大單的并發,或是監管層持續擴大藍籌市場規模,提供優質上市公司資源思路的延續。
今年兩會期間,上交所理事長耿亮提出,上交所將在“十二五”期間努力推進藍籌股市場、推動更多的優質企業上市,“初步估算,今后五年每年有50家新上市公司。”
根據上交所8月底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共28家企業首發,累計募資達647.17億元。去年則有26只股票在主板上市,全年累計募資1891.51億元。
這意味著截至8月末,僅為去年主板IPO募資額度的34%,即使算上中國水電、陜煤股份與中交股份的擬募資之和500億元,也只及去年的60%。有業內人士表示,主板大單頻發與推動藍籌股上市的力度不無關系。
上交所最新的《上市公司分類監管研究》聯合研究計劃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大企業是中國市場持續發展的動力,沒有這些大企業資產的注入,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沒有來源和動力,不可能持續發展,所以現在要加快海外藍籌股的回歸步伐。
此外,超級IPO選擇在市場低點同時出爐,或與再融資監管理念的發展有關。雖然中國水電的最終詢價結果顯示出現“低募”情況,但實際上,這些大型企業謀求上市過程中,并非一味關注IPO的融資情況,其或可借力后續的融資平臺。
據了解,監管層正逐步推進上市公司分類監管,即IPO和再融資分開,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分開的思路。
未來,再融資分類監管有數個考慮要素,包括發行人資質、發行人選擇的品種及該品種投資者的特征及融資額大小等。
監管層基本原則是,放松管制、加強監管,在市場監督機制逐步增強的條件下,逐步降低行政干預及管制。這意味著大型公司未來再融資或可享受分類監管帶來的快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