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工人年年有,很多人選擇重新求職找工作,然而較大的求職群體卻沒有與之匹配數量的企業,很多人難以維生。然而本文的主角卻由一下崗工華麗變身為富 豪,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們一起來傾聽他的故事。
1989年,沈陽市燃料公司24歲的裝卸工劉新"不幸"下崗了。已成家的他為了生計,焊了一輛"倒騎驢",在市場上賣菜、賣魚、運送服裝。兩年后,他用攢下來的7000 元錢,和妻子金秀衣開始做服裝生意,不久又改行做水果生意,但折騰了幾個月,也沒有掙到錢。由于劉新是"烹飪能手",金秀衣從小也跟母親學會了做小咸菜大花卷,末了,他們商量決定開個小飯店。這樣,劉新夫婦傾盡所有,在太原街開了家冷面館。
可是不到一年,他們不僅把投入的7000 元全賠了進去,還欠了不少外債。為了還債,劉新只好重操舊業,又蹬上三輪車,到處賣菜、賣魚、賣西瓜……但劉新并沒有放棄重開飯店的念頭,他一直在思考:別人能做,我為什么會虧?在送菜時,他開始煞費心思地和各類飯店老板拉近乎,套生意經。
在逐漸的學習和積累中,劉新發現了一個規律:凡是有經營特點的飯店,生意都很好做,而經營不好的店,大部分沒有特點,沒有自己的主打產品特色!他決定重返太原街開飯店。
劉新看好了太原街11號的房子。這是黑龍江一個老板開的飯店,他急著要回老家。劉新用父母留給他住的房子做抵押,把那個飯店兌了下來。之后,他東借西拼湊了3000 元錢,雇了幾個人,粉刷了墻壁,購置了4張餐桌,這家取名為林苑小冷面店的小食店一開張,便以實惠、干凈、熱情吸引了八方來客。
有一天,劉新在太原街上走時,聽到走在他前面的兩個人說:"到林苑吃小土豆去。"劉新開的是冷面店,他們卻說吃小土豆,這給了劉新很大啟發。他知道了他的"小土豆"很受歡迎。第二天,劉新就把林苑冷面店改名為"小土豆"醬菜館。
小土豆是東北地區的一種特產,它個頭比一般土豆小得多,而土豆的清香和營養價值卻比大土豆高得多。由于這個品種產量多,有很多人種植,細心的劉新慧眼識珠,立即瞄準了它。劉新四處走訪考察,收集民間烹調小土豆技術,去粗取精,細心琢磨,便利用多種材料自行研究配制出了燉小土豆汁,并加進醬油、五花肉、香菜等進行燉制。"小土豆"這道菜既有東碗菜的特色,口感又不錯鮮美于東碗菜。
一大碗"小土豆"10 元錢,又加上兩個大花卷2元錢,足夠兩個人美餐一頓。這道菜剛一問世就一炮打響,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常常出現客人站在店外等桌就餐的情景。后來,劉新以小土豆醬菜為,選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的蔬菜為主料,突出色美味濃,鹽香適口的特點,利用醬、燉、拌、炒等烹調方法,生產出了五大類150個品種小土豆醬菜系列的品種菜。"小土豆"迷住了所有顧客,出現了這樣一句口頭禪:"好吃吃不夠,沈陽小土豆。
再輝煌的人也有平凡的過往,希望劉新的致富故事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是激勵。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