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創業機會都是偶然得成的,關鍵是你要有發現契機的雙眼。農村的草、玉米皮等這些東西對于一般人來說只是廢品垃圾,但在丁蘭眼里就是一個個可愛的產品,它們能創造市場,這就是善于發現契機的典型例子。
32歲的丁蘭稱不上美女,但不錯會讓你眼前一亮。溫和的淺笑,淡雅的眼影,在那個位于北京三里屯雅秀市場有蘭花點綴的編織小店里,她同樣是一件藝術品。創業廢物能利用“在老家,莊稼人經常用沒用的草、玉米皮等草料編一些簍子,我當時就想:干脆開家賣這些編制品的小店吧,還能廢物利用。”談起創業動機,丁蘭侃侃而談,胸前小小的銀飾掛墜輕輕閃動。
丁蘭把這個想法跟做裝修的丈夫龔海華一說,兩人一拍既和。北京當時沒有一家這樣的店面,簡單的市場調研后他們意識到了商機。2003年,定名為“回歸自然”的草編店正式營業。“他開始不愿意擺攤,男人要面子嫌丟人。”丁蘭爽朗地大笑起來。生意好得出乎意料之后,兩人便扎扎實實埋頭干起來。
心經需求造商機從山東老家組織貨源后,丁蘭的草編店開始一直做的是女士包專賣。一些附近的居民常常抱怨“怎么不賣家居用品呢?”夫婦倆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經營模式很單一,況且草包在冬天是無人問津的。她嘗試進了一個方方正正的小筐子,擺到貨架上立刻就被一位外國朋友以25元買走了。從這件事以后,夫婦倆開始留心顧客的意見,從顧客的意見中動腦筋開始改變產品的狀況,從顧客的言談中尋找產品開發的新方向。
對于草編框,有人想要大的有人想要小的,聰明的丁蘭就量好尺寸,一下子設計了6款,有圓的、橢圓的,果然大受歡迎。發現城里人講究居室顏色搭配,于是有了五顏六色的產品;意識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鄉土氣息,丁蘭又來了靈感,把花瓶“變”成了草編、把裝dvd、vcd的套子“變”成了草編。把紙巾抽“變”成了草編,女兒依依去年誕生之后,丁蘭的草編嬰兒筐又出現了。
5平米的店里,草編臺燈罩、首飾盒、果盤、報框、風鈴……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莊稼人并不知道城市里的人們喜歡什么樣的東西,他們編織的只是自己家里需要的粗糙簍子,我先畫下來加入創意告訴他們城市的信息。”丁蘭這樣告訴記者。
用丁蘭的話來說,那段時間,她看見什么就想把它變成草編的。夢想 “編”到國外去丁蘭和丈夫的努力換來了回報,草編店的風格在市場內聲名鵲起。也對小店做了報道,媒體的宣傳又一次提交了小店的生意。
夫婦倆抓緊時機注冊了“梧桐青園”標志,不到一年全國各地就有了30多家代理店。每天的零售營業額都在1200左右,加上大部分收入都來自批發,火的時候一月純賺2.5萬。
2003年到2005年,夫婦倆在北京一年開一家店。家就是雅秀這家,2004年在新世界有了第二家,今年在八里莊又開了第三家。在山東老家,還成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設立了自己的工廠,雇傭了70多個人編織,形成了生產銷售。
“有沒有打算把產品銷往國外?”“當然有了,這是我們的夢想,國外只有草編的包還沒有草編的框呢!”丁蘭說的很認真。開家草編家居用品店市場前景在人們追求綠色環保、崇尚自然的時尚潮流下,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希望享受到溫馨自然的田園生活。開一家草編店,投資少,風險相對較小。
選址要選一個人流大的市場,店面大小因實力而定,面積5至40平方米都可以。進貨不可盲目,地區不同受歡迎的產品有所不同。數量不必太多,了解哪種產品的規格和顏色受喜愛,再加大進貨量。但是種類要,5000至10000的進貨費用即可。
產品擺放顏色、形狀要分類合理搭配,盡量把品種展示出來,讓顧客產生視覺美感。經營建議要加入自己的創意,如設計適合與家具搭配的花鳥、山水、人物圖案等。(這也是丁蘭與其他編織品的商人的不同之處,筐子加個蓋等,卻能大大改變產品的實用和美觀程度)同時,要根據季節的變換來更換店內的產品。
故事介紹了丁玉蘭的發家致富史,丁玉蘭的夢想在發展中不斷壯大,她利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和聰明的大腦將農村的廢品變成了人人購買的品牌,這就是創業者的力量,慧眼識商機。其實市場商機無處不在,關鍵在于自己是否懂得把握與爭取,希望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事業增添光彩,成就自己的夢想。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