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林相依,山水相映”,“山水城林”一直以來都是南京“拿得出 叫得響”的城市名片,滿城透綠的特色與十朝古都的人文特質相互交融、相映成趣,造就了南京這座城市的氣質。位于南京城區核心地帶的玄武區,則是南京山水城林集于一身的特色標志區。自東晉以來,玄武就是南京的經濟、文化中心,是南京名副其實的“城市文化客廳”。隨著時代腳步的快速邁進,這樣一個以風景而出名、以文脈悠久而見長的主城區也迎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挑戰,它的二次創業夢想如何實現?
“玄武區的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有很大優勢,但也存在掣肘:比如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建筑物容積率、高度都有一定限制,在產業發展的后續空間上存在明顯不足”,玄武區委儲永宏說,“要實現發展可持續,就要創新驅動,鼓勵創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2011年召開的區第十次黨代會上,玄武區提出了大力實施“創新玄武、文化玄武、品質玄武、綠色玄武、幸福玄武”五大發展戰略,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之路,以空間集中、資源集約、產業集聚為導向,著力加強中心城區的集聚輻射力,使全區發展更加、更為協調、更可持續。為整合豐富資源,玄武區還拿出“一園四極”的方案,“一園”就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園休閑旅游區,“四極”則包括新街口核心經濟區、徐莊軟件產業基地、孝陵衛科技綠谷、紅山北部新城核心區四個增長極。通過大力建設“一園”,統籌推進“四極”,形成核心支撐、東部先行、北部崛起、全區超越的發展格局。
藍圖已經繪就,那么,夢想如何變成現實?實體空間受限、有形資源匱乏,是玄武實現跨越發展較大的困難和挑戰,而以創新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歷史機遇,則為破解這一瓶頸創造了機會:創新驅動的主體在企業,而創新型企業的核心在人才,人才特別是高層人才已經成為推動發展的動力引擎。儲永宏將目光投向了玄武區的另一項豐富資源——科教人才資源:“這是我們突出、根本的資源,也是較大的優勢。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都很突出。”
人才資源是資源,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不過,誰能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誰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2011年7月,南京市提出了“創業人才321計劃”(下簡稱“321計劃”),即:用5年時間,大力引進3000名好型科技創業人才,重點培養200名科技創業家,加快集聚100名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21計劃”的推行,使玄武走“人才”道路的決心更加堅定:把創新型的人才找到,產業才能真正有生命力。誰能夠培養、集聚、用好高層次創業人才,誰就能抓住區域發展的主動權、占據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
“人才優先、以用為本”,要實現人才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要讓“創新”快速轉化為“創業”,助力必不可少,明確的導向、良好的服務、有效的政策以及完善的制度環境,都是政府部門的“責任田”。2012年,圍繞人才這一全局性工作,結合“321計劃”,儲永宏提出了“345”的工作路線圖,即:抓好三項重點工作,把握四條優先原則,舉全區之力推進實施五大計劃。
——三項重點工作:一是聚焦的人才,謀定引才之略。圍繞產業做強人才,圍繞人才做強團隊,圍繞團隊做強配套;充分理順外引人才和內生人才的關系、好人才和人才團隊的關系以及人才與輔助人才的關系。二是聚焦的政策,夯實招才之基。立足玄武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力促政策更加“合群”;立足人才發展的需求,力促政策更加“合拍”;立足玄武區情實際,力促政策更加“合情”,切實形成更加細致、更為規范、更有特色的人才政策體系。三是聚焦特別的環境,營造聚才之勢。做好科技金融服務,加大產學研合作力度,打造高品質創業載體,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環境,為人才營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
——四條優先原則:一是人才投入優先,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比例安排人才資金的基礎上,構建更加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二是人才知本優先積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實現人才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是人才結構優先調整,圍繞產業發展導向,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層次結構、知識結構,充分釋放人才科學配置的“結構效能”;四是人才環境優先創造,營造更加適宜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制度環境,使玄武稱為人才創業的熱土、成長的樂園。
——五項創新計劃:一是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計劃,計劃到2015年,引進好型科技創業人才220名;培養科技創業家16名;集聚國家“千人計劃”創業人才7名;集聚省“雙創”人才93名。二是科技創新創業園區建設計劃,加快大學科技園、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到2015年建設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中心和20個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基地配套互補、有機銜接的科技創新創業園區體系。
作為玄武的組成部分,徐莊同樣具有“山水城林”的自然稟賦,園區采用了“無線設計”,上空沒有任何電線,沒有火柴盒式的辦公樓,不像產業園區,倒像是風景秀麗的風景區。園區管委會的管理理念,用徐莊軟件園管委會張仲金主任的話總結,既“近”(近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又“靜”。多年前的規劃無意中為人才引進埋下了伏筆:在管委會與入駐的海歸科技人才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人是因為環境而選擇這里,他們認為從辦公室往外看很像在美國,甚至仿似身在硅谷,“他們很明確地提出,并不喜歡高樓林立的感覺,做軟件行業,就需要一個開闊的有靈感的地方?!?
從創業的角度繼續延伸,園區內,先聲藥業、途牛網、賽特斯網絡、博蘭得電子為代表的公司發展迅速,僅創辦三年的賽特斯網絡已經進入上市輔導期,在儲永宏的帶領下,以“孵化”為主的徐莊軟件園將向孵化器與加速器結合的方向發展?!叭绻皇呛唵蔚胤趸?,可以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但是園區自身的發展也會面臨限制。讓孵化企業進入加速階段,進而尋求上市,可以使園區的發展健康。
迎來更多初創公司、輔助既有的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這將為園區管委會帶來挑戰。2011年底,張仲金從玄武區發改局調任徐莊軟件園之后,這位新晉掌門就提出了他的口號,“把企業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把企業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他要求管委會的管理做到“菜單化”、“曬太陽”,把企業提到的需求當作任務列出來,逐一解決;隔段時間就要開誠布公地討論工作進展;而且不論自己的職責是什么,有企業找到,自己就要成為且緊跟到底的問責人。在他就任后,立即利用大量時間走訪園區內各家公司,了解企業發展情況,并根據園區產業現狀做出政務努力。例如,引入科技部門、事務所、律師事務所駐扎園區,構建起一整套完整的版權保護措施,真正為園區眾多軟件類企業解決版權,讓創業者安心于項目研發推進,心無旁騖。
“我們面對的各類轉型,其實都是理念的轉型,歸結于究竟能否為企業發展解決問題。我們希望盡可能改善政務環境,為創業者提供寬松的環境?!睆堉俳鹬魅握f。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