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做生意時,都知道新鮮玩意能吸引人,然而時間久了,新鮮感也過去了,生意不免會慘淡下來。但是如果創業場所選好,再抓住周圍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做到讓消費者依賴、青睞、信賴,那你的店不火都是怪事。今天咱們就看兩個大學生創業的故事吧!
校園咖啡店打造通宵自習室
大連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研一學生王子豪,大三時在校園內開了一家名為"磨時之逅"的咖啡店。咖啡店開在學校內并不起眼的小院落,是因為開店之前,王子豪進行了調研。他了解到,學校北山研究生宿舍區有七八家咖啡店,市場基本飽和;西山本科生宿舍區咖啡店也不少,但學生總數多,應該還有空間。西山原有的咖啡店大多開在校園的黃金地段,年租金在8萬~10萬元,成本較高,為了容納更多的顧客,店內座位多采用木桌和小凳,不夠舒適。
因此王子豪放棄了人流量大的黃金地段,選中了校內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落,"這里的優勢在于環境安靜,來咖啡店就是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慢節奏帶來的舒適感;劣勢在于位置相對封閉,需要更多宣傳。"王子豪把"磨時之逅"布置成溫馨、簡潔的風格,在裝修時特意選擇了占地面積更大也更舒適的沙發,"雖然能容納的顧客總數少了,但顧客的消費體驗更好了"。
考試前,很多大學生都有通宵復習的習慣,而校內并沒有通宵自習室,王子豪的咖啡店提供通宵自習服務,湊夠一定人數,交200元就可以在店內通宵自習。"咖啡店電費、人力費成本太高,沒法像大型餐飲24小時免費運營。"但依舊有不少人選擇到"磨時之逅"通宵自習,因為座位舒服、環境安靜,如果10個人一起自習,每人20元的價格也可以接受。
讓顧客從甜品中看到人情味兒
"在美的青春遇見你"-這是大連理工大學大學生超市內一家甜品店"青遇甜品屋"的廣告語,小店的店主是該校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畢業生孔東兆和法學大三學生劉看玲。不同于傳統甜品店有固定的產品,"青遇甜品屋"的很多產品都由劉看玲親手制作,每天都可能推出新花樣,傳遞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青遇甜品屋"今年4月初開業,初萌生創業的想法是因為孔東兆和劉看玲都非常喜歡吃芝士,于是孔東兆出資,劉看玲負責店面的具體運營。"青遇甜品屋"目前有3種主要的利潤來源:一種是由自己自制的芝士蛋糕、三明治等甜品;另一種是從供貨商處進貨在店內銷售的甜品,或在店內銷售其他品牌產品,從中抽取分成,第三種是逢特殊節日時,以甜品店為依托,售賣節日禮物。
甜品店內芝士蛋糕、麻薯、小熊餅干等產品都是劉看玲親手制作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有時候8點上課,我就要5點半起來把甜品做好;晚上如果沒課又不上自習,也要把第二天的甜品做出來。"劉看玲說。有時在網上發現一款好吃的甜品,劉看玲會馬上學著做出來在店內銷售,這點上是和傳統甜品店較大的不同,"雖然可能會影響營業額,但我們較大的考慮是保護樸素的校園感覺和人文情懷"。為了擴大甜品店的服務范圍,甜品屋還提供甜品DIY的服務,不少人到店里學習烘焙,再把自己的作品帶走送人。
在劉看玲看來,甜品店這樣的傳統行業,大學生也有機會進入,有時甚至能改變傳統行業的經營方式。,大學生群體間很自然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會吸引很多顧客。其次,大學生創業時的人文情懷,能讓甜品店發展出的文化,比如不固定的產品類型在其他甜品店可能是劣勢,在"青遇甜品屋"卻成了使顧客感受到店主人情味兒的好方法;第三,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具有發散思維,不局限于甜品店做甜品的盈利方式,而是以店面為依托,組建創業團隊,發展多元化的營收模式。
年輕有活力的大學生往往會給創同行業帶來新創業,注意新血液,所以即使是傳統行業也能做出好生意,關鍵就在于抓住消費心理。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