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中聽過探路者的人相信不少,這是以經營各類戶外產品而出名,其現在在國內影響力是相當。可是誰曾想到這樣一個頗具實力的企業竟是由則夫妻店發展起來的呢。夫妻二人在創業之初在條件惡劣的環境下通過艱苦奮斗才創造出現在探路者這樣的成就。
探路者發行前,公司大股東盛發強與第二大股東王靜為夫妻關系;其眾多親屬都出現在公司持股人名單中。按照上周五探路者收盤價計算,其家族財富上升至16億元。從家族企業到如今的公眾企業,盛發強及其親屬合計持有探路者近3800萬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也超越了50%,再加上這些人大多都擔任要職,其他股東還有說話的余地嗎?
接受記者采訪時,盛發強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他說,這個問題應該從兩方面來看,就是從股東層面講,探路者從零開始發展時只有兩排小平房,條件非常惡劣,每個人身兼數職,工資又很低,這種條件家族化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家族貢獻很大,因此把這些人鎖定成為公司的股東。
“而從管理層這一方面看,我們2004年從香山搬出后就開始引入了更多的職業經理人”,盛發強指著身邊的公司高層表示:比如說財務總監張成就是新加坡留學,也是注冊會計師。“高管層僅蔣中富一人與我有關聯關系,經理層沒有家族化的變化已經很明顯了”,盛發強稱,未來公司通過廣闊的平臺引入更多的職業經理人。
探路者發行價為19.8元,相對應的靜態發行市盈率為53.1倍。而上市后,其市盈率上升至100多倍,創業板的市盈率是否太高了?與此同時,公司今年上半年關閉了21家直營店,占其直營店鋪數的近五成,于是,外界又有了新的聲音:上市之前應該是需要粉飾2009年上半年業績,可公司為什么還要關店呢?
“我認為(市盈率)還是適當的,從公司未來的成長性看是如此。包括在詢價和推介的過程中,我們和投資人、分析師的交流中,他們也認為目前的這個價格是合適的”,盛發強稱,公司上市一周以來,自己也只是偶爾看一看股價,對于市盈率的問題,投資者也是考慮了公司未來的因素。從管理層角度來講,公司就是要努力積極做好業務,回報股東。
盛發強介紹,此次募集資金3億元,其中九成以上都用于進行網絡渠道鋪設,開設48家直營店鋪和31家加盟店。“此前關閉的直營店只是‘臨時特賣店’”,盛發強解釋,這類店面是公司或加盟商在商場開設的短期打折商品銷售店,其存在時間較短,一般在6個月以內,一旦特賣期結束,該類店鋪也隨之撤銷。
據了解,在探路者430家網點中,382家為加盟店,2008年,探路者銷售額已超2億元,而直營店銷售額僅占總銷售額的15%。17年前,當盛發強畢業被分配到鐵道部勘測設計院、經常需要上山做地形測量時,或許就注定著他這輩子與戶外用品結緣。
一年后,盛發強注冊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了1000頂帳篷。初銷量并不好,但這沒有擊垮他的信心,1999年,盛發強帶著自己的夢想來到北京,租用了香山腳下的兩排小平房,并正式啟用“探路者”品牌,夫妻二人既當設計師又當推銷員。
10年耕耘,探路者從單一的帳篷品類銷售擴展到沖鋒衣、沖鋒褲、滑雪服、登山鞋、徒步鞋、睡袋、戶外服裝、速干衣服、水具、運動背包、穿越鞋、溯溪鞋、沙灘鞋等各種戶外產品,探路者也成為我國國產戶外用品好品牌。而這期間,探路者從香山搬到北京昌平區宏福創業園,有了辦公樓和倉儲中心;2008年1月,探路者引入戰略投資者——力鼎投資,后者注資3100萬元取得探路者增資后15%的股權。
故事介紹了盛發強夫婦的創業故事,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努力就有收獲,不放棄不氣餒是對抗命運和惡劣環境的好選擇,他們正是在惡劣環境憑借著自己拼搏的精神才會走到今天這么輝煌的地步。希望廣大的創業者,也能明白這一道理,用自己的努力,去輝煌的人生事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