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了中國,打造外國人來中國創業這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不說創業有多么困難吧,就單說兩個地區的文化及語言差異就足夠讓一個外國人感到手足無措了,更何況還在這樣陌生的地方創業的確讓人有點佩服這個外國人的膽識,這個外國人究竟是說呢,他在中國又有什么樣的創業之旅呢,讓我們一起看看下面這則故事吧。
身著黑色毛衫,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如果不是那雙如湛藍海水般的眼睛暴露了他的身份,任何人都會把他當成一名中國人。他就是北京田韋時尚貿易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同時還是一個14個月德中混血寶寶的父親,他叫Mirko Wormuth,中文名字是韋明柯。
今年三十多歲的Mirko,已經將自己近三分之一的時光留在了中國,這個記錄還在延續。如果說得更清楚一點,他已經在北京度過了近十個春秋,見證了北京改革變遷的跌宕起伏。談到和中國的結緣,這位嚴謹的東德商人追溯至15年前。1994年,身為德國漢堡大學學生的Mirko,曾經在南京大學留學一年。在這里,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就是這一年,讓Mirko萌生了留在中國的想法。
漢堡大學畢業后,Mirko在美國繼續學習法學。1998年,回國工作三個月后,Mirko重新選擇來到中國。不過,這次到中國來和他次有所不同,“其實說白了就是沖著中國法律去的。”他用兩年時間撰寫了一本關于中國破產法的書,也正是因為這本書,讓他獲得了法學博士的學位。
畢業后,Mirko順利進入一家英國律師行,做起了人人都羨慕的律師職業。不過,干了兩年就覺得沒有激情了。“學法律跟做律師是兩回事。”Mirko發現,自己并不喜歡律師這個職業,“沒錯,在別人眼中律師工資高,前景好,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如果對工作內容本身沒有激情,根本也干不好工作。”
除了經常每天18個小時地工作,Mirko不能忍受的是他要處理很多文件,關注很多細節的條款。“這不是我的優點。”在他看來,這和他的性格很不協調,“我是一個真正的創業家,善于看大方向,有了方向我就去沖、去挑戰,但是其中的細節我不管。”Mirko認為,這不是他應該花時間的地方,“律師要每個詞、每個條款都要顧到,我可以,但是很不喜歡。”
就這樣,Mirko放棄了能給他帶來高薪的律師工作,選擇了在中國創業。如今,Mirko已經在北京安了家,并且有了自己的公司。他的TWICE飾品品牌創建至今不過4年,卻已經在全國開了20多家直營店,10家加盟店。
在Mirko眼中,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動的方式。“每個創業家都不一樣,但是共同點是,他們都善于把握機會。”創業的本質就在于把握機會,而創造性的資源整合和快速行動則是創業家具備的素質。他解釋說,“不管我北京的同事還是德國的朋友,很多人都有很好想法,但他們肯花時間去做么?或者平時下班、周末會花時間精力去全心全意實踐么?都沒有!想法每個人都有,但用心投入去做的人,才是真正的創業家。”
作為一家時尚飾品店的老板,Mirko在開店前幾乎沒做過什么市場調研,“可以說是沖動,也可以說是有信心。”而他的飾品店之所以命名為“TWICE”就是希望顧客能夠不止買一次。
讓他如此充滿信心的根源,是在此之前就已經開始涉足FASHION領域的老婆。Mirko的老婆Tina是個哈爾濱人,曾經當過造型師的她在時尚產業有著豐富的經驗,不過說到創辦這家公司的緣由,則要往前推4年——那是一次旅行途中,Mirko和Tina在國外的街頭發現了一家快速首飾連鎖店,這個發現給倆人很大驚喜。
這家首飾店里擠滿了顧客,而柜架上陳列著琳瑯滿目的各種飾品,樣子好看但是價格都不貴,而且幾乎每個星期都會上很多新貨,有時候東西賣完了也就不會再續訂,有點創造限量版的概念。之后,倆人又發現不論是澳大利亞、德國、英國還是美國都有這樣的首飾店,但是在中國,市場還是空白。“我們覺得這種店鋪挺有意思的,快速也挺時尚的,特別適合中國。它有點類似H&M、ZARA.于是我們想,為什么不在中國開一家這樣的店,但是我們不做服裝,只做飾品。”Mirko說。
醞釀計劃、尋找店鋪、籌備投資??從初步構想到實施,整個過程不超越三個月,“不能浪費時間。”Mirko認為,“這是一個創業家的基本素質。”2007年初,TWICE飾品店終于從夢想變成現實。自家店鋪落戶于世貿天階以來,TWICE已在北京、上海、天津、大連、重慶、成都等城市開設了20余家分店。“有些時候,產品很,你創造市場。這是一個企業家典型的冒險精神。”
除了執行力,Mirko覺得,能失敗,肯承認失敗,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心態。對于Mirko而言,資金的狀況已經不用再考慮了,加盟店的設立讓他在資金成本上的壓力變得很小。但是回想公司創立初期,Mirko也沒少為現金困難而煩惱過。
好容易營業額勉強達到要求了,沒想到又一個麻煩卻在等著他。“辦理的手續和時間很長,在這段時間,我們兩種發票都開不了。而如果你沒法開發票,商場是不會給企業回款的。所以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是一直在不停地支出、支出,沒有收入。”
“忍著唄!” 事隔近2年, Mirko回憶起來,口氣十分夸張,漂亮的藍眼睛里泛著一絲幽默。“企業家的特點,是不容易放棄,第二就是特別會想辦法。”末了,收不到款的供應商、房東、工廠都找上門來,Mirko就對他們說:“好,我可以把公司的錢全部都給你,但這樣我就要去法院申請破產了,這樣做是很漂亮,不過你們算算哪個更合適?”一句話,把供應商們問的面面相覷,一番商量下,他們決定再給Mirko些時間。
“現在你再去問問他們,值不值得給我們多點時間,他們肯定說是。因為公司規模大了,貨也多了,他們賺的也不是當初那點蠅頭小利了。”按照Mirko的話說,自己并沒有碰到“有中國特色的困難”,但在他周圍,有很多像他一樣的老外企業家,就沒那么幸運了。在他看來,外國人在中國創業,給中國帶來很多新鮮的觀點,這是其優勢。但同時老外創建企業除了要克服語言、文化方面的障礙外,一個好的、可靠的合作伙伴才是重要的。
“我的合作伙伴就是我老婆。”提起Tina,Mirko說如果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從0到10進行排位的話,他的老婆和兒子就是10.同時他也發現,很多創業成功的外國人都有一個中國老婆。
1994年就來到中國的Mirko,說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顯然已經是個“中國通”了。“文化沖突原來是有的,但是畢竟在中國待那么長時間了,現在已經比較理解中國。”Mirko說,當然他有時候也會覺得奇怪,但并不是從外國人的角度,“可能有時候中國人也無法理解中國人,就像很多時候我也無法理解德國人的做法一樣。”
目前,日趨穩定的公司已經沒什么好讓Mirko煩惱的了。這家打著“中國制造,德國設計”的飾品公司正逐步加快在中國市場的擴張之路。現在,他考慮的多的地方是如何保留住銷售人才,除此之外,公司似乎發展的一帆風順。
“現在,每兩個星期我們就會舉行一次店長的頒獎典禮,由顧客打分的高低來評獎,獲勝者公司會送一些購物券之類的獎品來激勵她們。”提起人才的培養,Mirko顯得很無奈,“在零售行業,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也是難控制的。往往別人多給了幾百塊錢,員工就跳槽了。”
Mirko發現,很多員工沒有企業忠誠度的原因是他們并沒有一個工作發展前途的思想規劃,“這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沒有給他們一個歸屬感——這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未來這種感覺。”在這片曾經號稱“打一槍放倒一排鹿”的市場上,今后Mirko更注重的是企業文化的建設。“如果你想讓列車時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馬力;而若想使車速增加一倍,你就要更換鐵軌了。資產可以一時提高公司的生產力,但若沒有文化上的改變,就無法維持高生產力的發展。”
除了獎勵員工,Mirko還希望用工作前景來吸引員工,他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從店員、店長到零售主管、區域經理都由內部來提升。“我希望我的每個員工都有個企業家的心態,快樂地學習、改善自己,與企業共同進步,將公司的文化慢慢的覆蓋到部門。”
曾經有句話說過,“如果你愛他,就送他來中國。”但是和改革開放初期“不會做生意的中國”相比,目前中國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本土的商業氛圍更加濃重,對于各地的創業者和淘金者來說,在中國還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夠“淘”到錢?Mirko顯然很樂觀,在他眼中,中國是個新興的市場。
平時周末和Tina吃完飯,夫妻倆就會去喝點東西,順便觀察中國的女孩飾品打扮,令他驚訝的是“今天的中國女孩太時尚了,學的特別快。”尤其是H&M、ZARA等時尚品牌的到來,讓他對中國市場更有信心和期待。“說真的,如果我們早兩年來,可能還比較困難,現在正是時候。”
每年,Mirko都會回老家德國一次,就像很多北漂族過年才回家一樣,但是今年圣誕節,他選擇在中國。“北京就是家,這里有家人有事業,而且北京很安靜、很舒服。”
今年過年,他想能夠留在北京多去看看店鋪,明年,Mirko計劃在中國市場多開45家直營店,比今年開的21家擴大將近兩倍。對于快速擴張,他顯然也有自己的擔心:“到時候可能會出現管理系統流程方面的問題。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一家公司沒有任何問題,只能說明發展太慢了。”
“作為一個企業家來講,重要的是打好基礎。”對Mirko來講,公司的基礎就是總部和物流,“我們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得更快,前兩年我們一直在打這個基礎,現在我們穩定了,可以向前沖了。”
在他看來,做一個漂亮的公司,做一個員工欣賞、認同的公司,“對我們來講是重要的東西。”除此之外,這個在事業上小有成績的德國人還是一個幸福的爸爸,當他閑暇的時候,Mirko喜歡待在家里看書,運動,和Tina還有他們剛剛14個月的兒子度過,和普通中國爸爸考慮的一樣,Mirko希望兒子能夠在幾種語言的環境下長大。對Mirko來說,工作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故事為我們介紹了一個外國人在中國的創業歷程,在韋明柯的中國創業之旅中,文化語言并不是阻止我們去一個地方實現理想的障礙,真正阻止的是我們的心,你有一顆創業的心,什么樣的困難你總能找出辦法。希望廣大的創業者,汲取這位外國創業者的成功經驗,為你的事業增添一份光彩。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