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經歷不同的嘗試,同時也告訴我們人生重要的是不斷的嘗試,不經歷嘗試就輕易失敗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為的,要向成功要通過一次次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出英才,富安娜董事長林國芳就有著一次次創業的經歷,直到末了她說出“要找一個不會發霉的行業來做”,終成就了今天家紡企業富安娜。
據公開資料顯示,富安娜公開發行2600萬股,發行價為每股30 元,實際募資7.8億元,對應2008年發行市盈率為46.88倍,高于每股27.16元、市盈率34.64倍的羅萊家紡。盡管盤子不大,在富安娜新股申購期間,卻有225個機構賬戶扎堆,網下凍結資金達到了293.22億。
富安娜是一家起步于深圳、定位于中的。在核心市場—華南地區的銷售多年穩居。截至2009年6月30日,富安娜在全國建立了包括78家直營專賣店、238家直營專柜、522家加盟專賣店和350家加盟專柜、共計1188家專賣店的營銷網絡。旗下共擁有“富安娜”、“馨而樂”、“維莎”、“圣之花”和“勞拉夫人”等五大自主品牌,覆蓋市場不同的消費層。
券商研究報告指出,定位于中、有大的收益空間,有多品牌策略構建的豐富產品線,同時以“直營+加盟”專賣店形式快速低成本鋪設渠道,是富安娜得到認同的重要因素。作為“直營%2B加盟”模式的跟進者,羅萊2009年上半年就有了600個加盟商,營銷網絡發展迅速。不少人會問林國芳,作為“直營%2B加盟”家紡經營模式的,為何富安娜卻落于人后?
公開數據顯示,2006年初至2008年末,富安娜的自營渠道終端數量由156個增加至339個,增幅達117%,但同期加盟終端由452個增加至733個,增幅為62%.因為直營模式對資金的需求量大,資金在渠道中沉淀,這直接導致富安娜的渠道擴張速度相對慢于羅萊。
“成在經營,敗在管理。富安娜近年來將更多的財力投入到自營渠道的建設,是利于企業加強對渠道終端的引導和控制。”林國芳解釋道,“富安娜會堅持兩條腿走路,盡管這樣走開始會慢些,但可以讓企業未來發展得更穩健。”
富安娜此次所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直營網絡體系的建設,完成后將新增20家直營旗艦店、100家直營專賣店和60家直營專柜。另外,則是用于龍華家紡生產基地二期建設項目和常熟富安娜公司家紡生產基地三期的建設,兩項目達產后將新增產能280萬件。
“拿掉品牌的標簽,依然能夠認出是富安娜的產品。”這是一位基金經理在考察完富安娜的產品生產后作出的評價。富安娜的產品特點,在于其在設計、材料、技術的大膽創新和運用。在產品上,富安娜保持著每年新款花型200余種、新產品600多款的開發速度。
可以佐證國內潮流的是,近期富安娜產品作為現代家紡代表作,被收錄到《中國家紡文化典藏》。正如定位里斯所言,唯有聚焦才有力量。在一個過度擁擠的市場中,成功的不錯途徑是聚焦。富安娜便是這一理論的好實踐者。在高度同質化的家紡業,在絕大多數家紡企業都滿足于抓訂單做OEM、熱衷于模仿國外品牌的時候,富安娜選擇了聚焦發展,堅持走自主研發、自主品牌的路子,堅持把設計藝術的基因植入產品的開發。
對產品設計如此敏銳和執著的林國芳,卻只是半路出家。他進入家紡業頗具戲劇性。現年55歲的林國芳,是早一批來深圳打拼的潮汕商人。初始,他自己開了一家小雜貨店,發現水果生意不錯,便做起了水果批發,生意規模做得比當時深圳的果蔬市場批發還要大。但水果有一點不好,那便是很容易爛掉,這讓林國芳覺得并非長久之道。
這時,林國芳發現剛剛萌芽的月餅生意大有可為,于是又開始做起了月餅生意,當這門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周圍的人紛紛效仿。由于當時保質技術較差,月餅很容易發霉,這又讓林國芳感到了危機。
“我當時就想,要找一個不會發霉的行業來做。”說到這,林國芳自己也不禁樂起來。當時,林國芳看到國內的家紡業技術落于人后,引進新的生產技術家紡業的前景應當不錯,于是便正式開始轉向家紡業。林國芳直言當時的自己對家紡“一竅不通”,只是勤快地跑印染廠,請教同行前輩。如今,看到連綿不斷到富安娜來取經的同行,林國芳常常想起當年的自己。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深圳,是一個充滿著機會和誘惑的地方。但林國芳沒有再改變自己方向,一心一意做起家紡來。林國芳坦言,富安娜一路做到上市,自己像被剝了一層皮,很辛苦。但“未來我還會一直堅持這樣走”。
從文章的敘述當中,我們看到了林國芳的創業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正是林國芳對目標堅持以及不斷的嘗試,才走出富安娜這條經營之路。對于創業者來說就需要有不斷摸索前進的精神。這樣才能為你的事業成功增添一份保障,鑄就美好的新生活。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