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社會是充滿著競爭的社會,所以在市場中出現了各種諺語。如商場如戰場,商場上風云變化、令人難以琢磨;對于很多初涉商場的創業者來說的確很難把握,但是人生就是磨練的過程,經過幾次磨練后,人能成長。下面我們一起走近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了解他的商場創業人生。
剛剛過去的2008年年底,中國企業界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在新浪與分眾達成換股協議后不久,復星國際公告稱早已購入分眾股份,成為其大股東。復星國際可能將因此成為新浪的第二大股東。在這一整個過程中,主角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一直沒有公開露面。
上周在中央二套一個早錄制好的節目中出現的郭廣昌,似乎沒有什么變化,依然帶著金屬細框眼鏡,瘦削、文雅而溫和,笑起來,就會露出很有特色的門牙。但如果仔細比較幾年前復地在香港上市后他接受采訪的視頻,還是可以發現他多了一些氣質:今天的他更有底氣而且沉穩,而原來的書生氣在淡化或者說更內化了。
早在前年7月復星國際在香港上市之際,他就放話,此次融資的110多億港元將大部分用于內地并購、行業整合。2008年,在眾多行業蕭索的季節里,沉默許久的郭廣昌出手了。這一次他的手筆更大,除了看中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分眾,近一年還購入了湖南時代陽光制藥、浙江臨海海宏集團、同濟堂藥業、天津鋼鐵、永發生物漿紙,入股“老娘舅快餐連鎖”,甚至進入民用炸。藥行業,據稱還和某鋼鐵企業正洽談并購之事。
見過郭廣昌的人,都很難將其與一個身家一度超越560億元(去年7月的資產價值)、旗下擁有11家核心上市子公司的富豪相聯系。看起來,他缺少一點北方企業家的霸氣,似乎也從不像來自南方的史玉柱那樣,直接將掙錢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
很多時候,他是自己的旁觀者。他說,復星國際就是一個物化了的郭廣昌。復星國際是中國民營企業社會里的一篇大散文,產業分布地產、鋼鐵和流通,而且它似乎沒有圍墻,新的產業還在不停地加入這個大家庭,郭廣昌則是所有業務的向心力來源。
“我們都覺得郭總挺神的。”在復星集團的普通員工看來,郭廣昌平時說話很少,但思路卻非常敏銳而且有前瞻性。平時對公司具體項目的討論參與并不多,即使參加項目溝通會也發言不多,只會偶爾提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往往是下屬沒有想到也難以回答的。
這也符合郭廣昌對自己的描述:如果能偷懶,我盡量偷懶;但是如果沒有人帶路,我一定是那個領路的人。他說自己每天都問自己和屬下:你接近了自己的了嗎?如果仔細觀察,復星確實總能在3到5年后實現一次突破。
“他考慮問題的角度和很多人員會不一樣,會不斷把問題往下拓展,每次開會的溝通也可以從他的提問中學到很多東西。”復星集團的一位中層這樣評價,在這位中層眼里,郭廣昌就是一個辦企業的思想者。
1989年,清瘦文弱的郭廣昌從哲學系畢業,雖然事后他曾經多次引用《圍城》那句話,說學哲學等于跟沒學差不多,但哲學帶給郭廣昌的,是思維方式的革命。這樣長于思辨的思維,也成為整個復星集團的風范。
而造就今日復星國際的,還源于郭廣昌一顆不甘寂寞的心。郭廣昌曾經回憶1989年留在復旦教書時候的心情:“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無用的垃圾,只能冒煙不能燃燒,很想為家庭做什么,很想為國家做點什么,但是感覺沒有用力的地方,很憋疼。”
從1998年至今,郭廣昌的收購手筆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列表。即使在德隆事件之后飽受質疑的2004年,在盛大、分眾等新經濟成為熱門話題的2005年和2006年,他也沒有放棄成為中國“GE”的這種多元化發展模式。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郭廣昌堅定地認為,“發現機會”的能力是他和復星的核心競爭力。
“復星不僅要過冬,還要在冬天里壯大。”在兩周前的公司內部會議上,郭廣昌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這樣的篤定和自信,是建立在對行業周期判斷的基礎上。早在2007年復星的年會上,郭廣昌就提出2007年下半年要以積累現金為主,使企業手中的現金至少能應付兩年的時間,因此在尋找投資項目上要放慢速度,更加謹慎。
而2007年那年,卻是中國投資火熱的一年。這一年,新冒出的投資機構不計其數,不僅資本市場價格沖到有史以來的,在私募股權投資領域,企業估值也達到了10倍、20倍。投資是在跟自己的人性作斗爭,這個人性就是貪婪,在大家這么恐懼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勇敢一點兒,在大家都變得貪婪的時候,我一再告訴大家,我們要準備過冬。”郭廣昌這樣解釋作出上述一系列決定的初衷。
反周期運作,通過減持一些“重”行業的股份,也使2008年的復星擁有了不錯的資金面,復星國際從初的14.6%堅持到2008年11月的3.46%,在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通過減持南鋼股份,郭廣昌獲利超越7億元。同時,郭廣昌又在企業內部提出了擴大對服務業和消費品等輕資產的投資,而以前復星尋找的項目則以鋼鐵、礦業等重工業的投資為主。
“事實上,投資分眾也正是郭總對目前狀況新的投資思路的具體體現,是行業選擇上變化的一個信號。”復星一位高層透露。與五年前的那一輪宏觀調控相比,郭廣昌對形勢和行業周期的判斷顯然更加熟稔。2004年,中央開始宏觀調控,各項產業、金融政策驟然收緊。當年3月,復星隨“投資大潮”入股的寧波建龍鋼鐵項目忽然被國家發改委緊急叫停,一度把初入鋼鐵業的郭廣昌打了個措手不及。
那年6月,產業整合的“先驅”——“德隆系”頃刻間分崩離析,同樣依靠并購大舉擴張的復星集團也自然成為人們眼中的“德隆第二”。那年,郭廣昌主動請來了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并向公眾公布“體檢報告”,同時也宣布復星將收縮戰線,淡出四大主營業務之外的其他行業,終沒有被輿論的質疑擊垮。
事實上在那段時間,郭廣昌的“反周期”收購策略就已經初露端倪。都抓住了行業周期的低谷。“大家都覺得好得不得了的時候,要敢于賣,比如,我們在2007年的時候上市,也不是說有先見之明,只是覺得價格可以了,也不用再等了。但是,大家都覺得差得不得了的時候,要敢于買。”郭廣昌這樣總結他的反周期運作理論。
2004年中期,復星的資產負債率達68.88%,而到2007年在它準備大手筆并購以前,它的負債率已經降到了30% ̄40%。這顯示了學哲學的郭廣昌對數字的高度理解力。看過小說《飄》后,郭廣昌記住一句話:你要看著這個土地。“土地”在郭廣昌看來,就是企業家的“產業基礎”,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要做產業的整合者。
以產業為基礎、以資本為助推力,站在產業的角度看資本,站在資本的角度看產業,這也是郭廣昌對復星的定位。在16年時間里,復星把多元化當成了一種運作手段,一直在不間歇地多元化投資、收購、融資和出售。
而現實中,中國卻有企業因為多元化走向了失敗的深淵,郭廣昌認為這并不奇怪。“看問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說,資本市場之所以不喜歡有一部分綜合類公司,并不是因為它是綜合類公司,而是因為它沒有成長性。比如資本喜歡像Google這樣的企業,并不是因為它只做一個業務,而是Google帶來了增長。投資企業,首要目標是投資它的增長,投資它的未來。”
郭廣昌經常強調,企業的“多元化”對應的應該是“專一化”而不是“化”,由這樣的邏輯延伸開去,“多元化”同樣也可以做得“化”,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一定會出現中國的GE、中國的三菱、中國的三星,或者內地的和黃。而復星,就是要充當這個角色。
延續對貪婪和恐懼的理解,郭廣昌曾告訴記者,要在二者之間平衡,已經不是一個商業技巧的問題,在于你的內心是什么價值觀。于是,在多元化與化之間,在整合機會與控制風險之間,郭廣昌帶著他同樣年輕而且從來沒有變化過的管理團隊,一直努力尋找著平衡。
“外界都說綜合類企業愛冒險,其實復星與很多企業相比,是很保守的公司。”郭廣昌說,復星一向堅持長時間研究后的穩健投資,對整體環境、行業、企業做持續的研究,從行業中篩選出超越中國GDP增長速度的少數行業,并在這些行業當中,持續跟蹤已經成為或者有潛力成為的企業。在跟蹤的基礎上,再把握不錯的進入時機,爭取較低成本的介入機會。對于想投資的企業,復星都會關注企業收益的能力、團隊的競爭力和資源的競爭力等幾個考核指標。
比如,對海南鐵礦的投資,復星從關注到簽署合作意向書就用了將近4年的時間。又如為了入股中小城市商業銀行,復星跟蹤研究了很久,從排名全國前列的中小城商行中選出了2 ̄3家跟蹤研究,4年來每年都會去實地訪問。
不過,也有復星系旗下企業的員工指出,被復星收購后,復星對下屬企業的經營參與并不多,有些員工也擔心,說不定哪一天企業和自己就又被賣了。復星內部的高層也承認,復星收購企業后,一般仍然由企業和社會招聘的人員進行管理,復星只委派法律和財務總監。
顯然,郭廣昌的資本嗅覺,相比于其對產業整合的能力,目前更令人信服,在對收購企業的自主權和控制力之間,復星更需要繼續努力尋求平衡。
故事為我們講述了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的創業故事,故事中他用他的思維模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動的創業圖,在這其中我們既能感受到內心的壯志,更能體會到其中的睿智。希望你也像他一樣,獲得事業上的輝煌成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