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家庭的貧寒,剛上大學的潘文偉就走上一條能獨立支撐自己生活之路,于是他在學校申請了勤工儉學,沒想到就因為這個讓潘文偉走上了創業之路。
他是2007年貴州省雷山縣理科狀元,從大山里出來的他靠申請勤工助學開始了大學生活。
潘文偉創業的念頭萌發于高中。當時,文偉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靠在供電局上班的父親的工資來維持。盡管如此,父母省吃儉用也要讓文偉接受好的教育。對此,他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高考后,當其他人還沉湎在狂歡中時,潘文偉已經開始聯合另外幾位學習尖子開辦暑期補課班。
初入大學,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潘文偉申請了勤工助學。一開始,他在學工辦協助老師做貸款工作。沒過多久,老師將表現突出的他給了學校勤工助學中介機構——雁行社。2007年10月,潘文偉因獲得仲明助學金而接觸了富商楊國強,從其身上感受到創業的關鍵之一在于“膽識”。賺到這筆錢后,他時間給父母匯去了10萬元。接著,他一鼓作氣,又接了幾個比較大的項目。2009年3月,看到國家出臺鼓勵的政策,潘文偉決定投資50萬,進軍新媒體產業。他的企業管理咨詢公司應運而生。
曾有記者這么問過他:你到目前似乎還沒遇到什么挫折?”潘文偉認為,有無經歷挫折其實并非關鍵,關鍵在于有無做好充分準備。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縱使遭遇挫折,保持心態平和,就一定能克服困難,把握機遇并取得成功。在大一接下監控設備這一大項目時,他便充分利用人脈資源,學會了不少關于項目競標的商業技巧。這些技巧無疑為他拿下訂單奠定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潘文偉在大一時幾乎走遍了珠三角——東莞、中山、佛山、深圳、惠州……當同齡人還在為旅游目的地發愁的時候,他已將目標鎖定在“逛工廠”。
關于“逛工廠”,潘文偉還有一些小故事。“有一段時間我很想做服裝,一直想有一個自己的服裝品牌,那段時間就常常往虎門跑。”大一暑假時,他還去了深圳龍崗的一家小制衣作坊打工。對于這段打工經歷,他記憶猶新:“那家作坊是白天休息,下午接單,晚上開工,我在那做了5天,沒拿工錢就離開了。”之所以打這段工,他瀟灑地說:“只是為了了解一下市場上服裝的成本價格。”通過走訪工廠,他增加了對社會與市場的認識。潘文偉至今也沒有放棄這種做法。“其實這沒什么特別,我現在還常常在這些地方穿梭。”
曾有人說,潘文偉的成功只不過是“運氣好”。潘文偉笑了笑,反問道:“什么是運氣呢?運氣不是守株待兔等來的。”當被問及成功因素時,潘文偉強調,交際能力與人脈相當重要。一談人脈,或許不少人都以為,有一定條件與環境才能擴展人脈。今天,潘文偉的故事說明事實并非如此。而他的不少商業競標技巧是從家教對象的家長那里學來的。逛工廠、參加會議也是他拓展人脈的一些途徑。這么看來,人脈能否擴展,關鍵是看有無充分利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而不僅僅是環境與條件。
此外,潘文偉認為自己大膽敢做,沉得住氣,這些性格都利于創業。具體說來,面對機遇與抉擇時,大膽、敢做的性格利于拿定主意;而在遭遇挑戰與困難時,能否沉得住氣則顯得異常重要。潘文偉還認為,“把握市場與政策對做企業重要”。潘文偉喜歡研究國家政策。
在潘文偉所在院系的輔導員張丹丹老師眼中,他敢想敢做、成熟穩重,是一個懂得為人處世的人。而在作為同學兼合伙人的鄒烽看來,潘文偉具有團隊組織者的個人魅力,遇到重大事情時,能頭腦清晰地作出判斷。潘文偉的父親在接受采訪時說,他從潘文偉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能獨立處事。潘文偉的成功想必與其父的教導不無關系。
針對部分在校大學生急于離開學校以專心創業的想法,潘文偉不以為然,并一再強調:“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不要輕易放棄學業。”在潘文偉看來,接受大學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大學里不僅能學知識,還能重建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他自己一直堅持“把51%的精力放在學習上,把49%的精力放在創業上。”“珍惜在大學的生活吧,大學里的許多東西是用錢買不到的。”
潘文偉還發現,許多大學生并不了解社會與市場,卻急著想創業。“這種浮躁的心態只能使他們知表面現象而不知本質。比如我問‘攜程網為什么值幾個億?’,他們也許能說出個原因來,但卻觸及不到網站背后的實質情況。”怎樣才算“了解社會”?沒有標準答案。不過,在潘文偉口中頻頻出現的“人脈”、“政策”等詞或可作為破題點。讀者不妨自加揣摩。
潘文偉相當重視團隊在創業中的用處。因為,在他看來,“相比于一支擁有創意和三流執行力的團隊,投資者肯定更加青睞一支執行力的團隊,哪怕它一時只有三流的創意。”不過話說回來,潘文偉也覺得,并非每個人的性格都適合創業。
材料為我們講述了潘文偉這種自立自強的精神使他的事業獲得成功,同時也給大學生創業樹立了成功的旗幟,他以自己親身創業的經歷給了更多人以鼓舞。希望廣大擁有創業夢想的人生,一定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成就自己的創富人生。
相關資訊